小组学习——基于交往互动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学习——基于交往互动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实践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吕坚
在《人民教育》第3-4期的“生本教育”实践专辑中提到:“所有的学习问题,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找到自身的问题,自己去解决自身的额问题,老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转变为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探讨问题的“助学者”,也就是说教学中必须“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以4至6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学习就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2012年春,区教研室试行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学校被选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试点学校,这好似一阵春风,给课堂注入了春天的活力。开学初,学校以“行政引领、骨干先行、全体教师共同实践“的模式开展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行政例会上,校长室带着教学部门进行学习导读和学习心得交流;确定重点实验年级和实验教师先行研究,定期反馈研究进程和研究收获及困惑;开展走进异域活动,全体教师共听、共评“小组学习”课;开展教师沙龙,将研究的面向全体教师辐射,并借助全体教师的智慧深入推进小组学习;组织实验教师前往如皋实验小学的考察学习……这些学习活动从思想上给了全体教师很多触动,大家意识到小组学习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转变,必须立足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培养与人沟通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现就我们学校进行小组学习的一些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变革课堂学习组织架构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但是,实验初始,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所以小组学习首先要改变小组的组织架构。
1、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
为了考虑各个学科,同时便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组员的重组依据班级学生人数学习成绩的三分之一为区分度,结合采纳各学科教师意见,以及学生的个人的性格等综合因素做到优势互补、“动静结合”。让每一小组都有先“富”起来的同学,并让他们带动更多人“富”起来。
2、小组成员的固定编号与相对固定位置的确定。
我们在安排位置的时候,把相对各组“同质”的同学给予了相同的编号,从1号到4号,在教学时,看一个小组是否全部掌握只要能够抽查六号就能基本了解情况,可以非常方便的了解同一层次的学生的“学”的情况。对于小组交流时为了防止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对于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我们一般让4号先进行阐述,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或补充、总结。
3、小组组长的培训。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应该是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在选取组长时候,我们“合作学习”小组长选择学习中等偏上、自律意识强、协调能力好、具有公平公
正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学生,并精心进行培训,让我们的小组长真正在小组学习中起到组织、督促的作用。
4、互助式学习同伴的建立
我们在学习小组内建立了“一帮一”的互助式学习同伴措施,落实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一帮一”的搭配上,各个学科教师在班级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情况还会在自己课堂上做到微调。
二、变革学习常规
1、发言常规的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学习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同学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小组学习的规则。
我们在课堂上会提出明确的要求:
有由“我的意见”改为“我们小组的意见”,“我对我们小组的发言有补充”,“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我对他们小组的发言有评价”等等表述习惯的约定;也有小组讨论时发言顺序的变革,让中等的学生先说,让弱势的学生学着说。经过一系列的约定,我们惊喜的发现各小组成员们渐渐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在大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的时候,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2、倾听常规的建立
在学生倾听他人发言,我们遵从“合作互动、信息互补”的原则,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共同约定:
①听取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②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③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来;④听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用礼貌用语,如“是否请你”或“你是不是可以”;⑤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三、变革备课方式
1、改变备课的落脚点。
过去教师备课最终的落脚点是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将规定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教师“教”的过程。而小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关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2、改变备课的呈现形式。
以往教师备课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用来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教”;现在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体现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导”,我们采取新北区的交往互动式表格备课的方式,把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一一对应,让教师不再单独关注自己的教而更关注学生的学。
3、延伸备课的时间和空间。
以往教师备课往往是在上课之前进行的“三级”备课,上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学习,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控制学生,对课堂生成的一些东西往往把握不好,或根本就不当回事,丢失了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小组学习,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的路线以后,学生就会按照这个路线进行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