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子曰:“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思齐(形作动,看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 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分析: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 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 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说理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 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察政治的 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讽刺时政)。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 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 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 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①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 “礼”出发,就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 行为,从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
主题分析: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 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 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 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思考,这十二个章节有何关系?
板块一:深悟君子之学(第1、3、8、12章) 板块二:深究君子与“仁”(第2、10、11章) 板块三:深识君子人格(第4、5、551--公元前 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至圣先师”。相传有 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 列国14年。他的思想核心 是“仁”“礼”。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 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精神。同时指出了“好学”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 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 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1、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仁”的内涵是什么?达成“仁”的方法是什么?
①内涵:“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已”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 ),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②方法:达成“仁”的境界要拿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非札勿视,非 札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视”“勿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札 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勿言”“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起 到榜样示范作用。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筐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 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 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主题分析: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 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说理特点: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主题分析: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 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 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说理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 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 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 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 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三)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
越,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
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
五》
(四)百家争鸣时期的“士”
✿士,事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第七章:
曾子曰:“士(读书人)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 亦远乎?”(《泰伯》)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 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 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动词,吃饭)无求饱(饱足),居无求 安(安逸,舒适),敏(勤勉)于事而慎(谨慎)于言, 就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学而》)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 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 可以说是好学了。
2、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礼”出发, 就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 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 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 仁”境界。
第六章: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 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 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 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 样才是君子。
分析: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 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 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 感和要求。“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 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 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三章:
子曰:“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 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赞许)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 则)。”子曰:“非礼(名作动,合乎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从事)斯 语矣。”(《颜渊》)
——段玉裁注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折射出天下有能之士皆“欲救世弊。”各家虽所言所行 殊异,但旨归都是为了黎民安康,都是通向对生命、社会等的理性认识,来建构生命 的价值意义。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 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 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 书。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 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 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
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第二章:
子曰:“人而(表假设,如果) 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 句式,译为:怎样…呢?)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 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 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第九章:
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 敢的人不会畏惧。“
主题: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 (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 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 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 死去都可以。
这句中的“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 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 献身的牺牲精神。
第四章:
子日:“君子喻(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成语不 言而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 为“四书”。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 (2)听名家朗诵,正音。 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文本研读 分组学习,一个小组负责两则(8分钟) 要求: (1)梳理文言现象,准确翻译。 (2)谈谈你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单元导读
(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人类一
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
它重新烧起火焰。
——德国·雅斯贝尔斯
(二)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 国截止,一共约有55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 文化大融化,造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 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 理六经。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 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 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 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 “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 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
①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 机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 、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 德。
②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 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 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 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