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 育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 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 世界意识。
• 遵守社会规范 •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 纪律。 •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 电、纸张等资源。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
总目标 •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 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内容
• • • •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的生活
• 如,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 会照顾自己。 •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 指导下利用。 •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 规则,注意安全。 •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分目标
•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 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 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 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作业:设计一个感恩教育的活动 • 设计一个生命教育的活动 注意:针对一定年龄阶段孩子(自定)的 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定的活动。
• 1、依据学校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划分 • 小学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大学德育 目标 • 普通教育的德育目标、职业教育的德育目 标 • 2、依据德育目的的构成划分德育目标 • 3、根据德育内容划分德育目标 • 4、根据品德的构成要素划分德育目标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和德育目标的类型
•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 (一)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 人们在考虑德育目的时往往非常直接地受 到其形而上的理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等观念 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德育目的就其实质而言首先 是一种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此外,教育思想和理论也对人们选择德育 目的产生影响。
二、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
•
什么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德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品的发 展的具体要求。
•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由德育 目的向德育目标的转化,即由反映教育的一般本 质和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的德育目的向各级各类 学校教育的品德培养目标过渡。
(一)德育目标的分类
• 德育目标的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德 育目标进行划分。 • 德育目标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有从 德育内容的角度进行分类,有从德育途径 的角度进行的分类,也有从品德心理的角 度进行的分类。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如,诚实友爱 •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 •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 耐心,有毅力。 • 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 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 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 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 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四)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和平民主义 的德育目的
• 1、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 • 致力于培养完美道德人格或者卓越道德品 格的道德精英。如圣人和君子,但实际上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
2、平民主义的道德教育目的
• 大众的、平等的教育目的,致力于普通个 人的道德教育和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 有人必须的品德。
• (二)能力 •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 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 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 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 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主要特征: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 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 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 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德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 主主治的人,“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 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就行 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 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 其它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
• 德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理想品德状态的设想是从关 照未来生活的角度出去界定的。
• 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即教育为未 来生活准备;如,我国的培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 身的人。
2.现实的德育目的
•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
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 追求高尚的道德。 • 现实目的论有利于纠正道德教育过高的要求所导致的 弊病,但过分强调德育目的的现实性,也会导致道德教育 庸俗化的结果。 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道 德教育要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认为德语的目的就是 给与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
• 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 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分类目标
• •客观依据 1、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 展水平的制约。 2、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的制约。 3、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4、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5、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 律。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一些随时代发展出现的 新鲜事物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
(一)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 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2.调控功能:宏观上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微观 上对具体德育内容的安排,对德育活动形式及德育手 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 节的作用。 3.评价功能: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二)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对德育对象的作用) •
1.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 德就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人格,所 以,德育目的必然会对德育对象起引导、 提升的作用。 2.规范性功能: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 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表现在预 防和禁止两个方面。
三、德育目的的类型
(一)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 主要特征: 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认为 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是人社会化的过程。 • 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
•
2.内在的德育目的: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 德育的目的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内在目的,修身的 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其贡献社会 与他人的一面。 • 中国古代教育在强调修身的同时始终强调“治国 平天下”的目标。
•
(三)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所有德育目的论都有超越的性质,但在超越的 程度上有区别。因此出现了理想的德育目的论和 现实的德育目的论。 1.理想的德育目的
(二)德育目标的分层
• 德育目标的分层是指同一德育目标在不同 层次的学校和不同年级的德育中有不同的 要求。 • 即我们在教参编写时要遵从螺旋上升的原 则。 • 分层的依据是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 (以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品德与生活》课总目标
•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 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生活》课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 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 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 (二)行为与习惯 •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 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 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 (三)知识与技能 •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 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 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 (四)过程与方法 •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 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 活动。
• (二)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 1、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 2、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 3、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 4、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
走出“德育工作说”的误区,淡化德育的“工作 意识” ,淡化德育的痕迹。
• (三)德育目的的属性 • 1.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2.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 3.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 4.德育目的的抽象性(不是具体的,是一 般意义上的)
第三章 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的目的和德育目 的的功能、类型和结构 二、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三、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四、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简介
第一节 德育的目的、功能、类型
•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理论缺陷:在德育目的上对个人强调过多 有降低甚至取消德育影响的可能。道德教 育的目的应当反映个人价值,但脱离社会 谈个人无法谈道德教育。
•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1.外在的德育目的 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 许多国家的德育目的是从国家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出发 确定的。如中国(许多人可以讲政治上的大道理,但 基本为人却为人所不齿。这显然是道德教育的病态) • 但如果道德教育只有外在的目的,这一目的往往很难 实现,而且有导致功利主义的危险。
• (三)知识 •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 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 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 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 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 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 建设的伟大成就。 •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 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 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技能、能力目标
• ●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 能力。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 料的方法和技能。 ●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 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 ●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 观点。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道德既不是为自己也不是 为他人的行为,道德生活的目的只能是社会的利 益。“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合乎道德的 行动就是为着集体的利益去行动。道德的出发点 正是社会的出发点。”“没有社会,道德就没有 目的。” 理论缺陷: 社会本位论对社会的看法过于浪漫、天真,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论容易导致在道德教育过程 中对个体的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