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

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

“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

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

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

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
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

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
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让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正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

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答案】1.B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B曲解文意。

原文是“对于‘大’的迷恋导致了现代问题的出现”,并非“大"这一特征导致的;不是“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而是我们发现了其美好。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B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偷换概念.D项表述内容主语应该是“微技术”,而非“微文化"。

3.试题分析: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原文“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从而
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这里将或然变为必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①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

“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

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

”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②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

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

隔离
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

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

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

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

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

“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

”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

”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

”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

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

“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

”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

“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

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常照顾自己。

“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

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

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

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

“可以理解,不能原谅。

”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

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

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

“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

"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

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

“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6.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AD
6.①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②增强新闻知识性,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

③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

④深化新闻主题,体现答卷的意义。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A项陈东非常紧张无依据;B项原文没有说明全都完成了,“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并非很难,攻克也并不顺利;D项“还可以翻跟头、转圈”不是此次更加舒适环境的表现。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A项这篇报道并没有使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D项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

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

结合创作的背景分析,深化新闻主题。

本题结构上不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秋来查干湖(李旭光)
①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②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③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

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

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④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

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

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

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⑤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

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

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

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

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

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⑥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

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

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
捕的准备。

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第四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的靓丽的身影。

E.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8.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9.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答案】7.BE8.①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②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很列阵,森然列阵,③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9.第一问:查干湖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风景美。

天气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

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③生态美。

原生态的渔猎文化。

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守护。

【解析】
7.试题分析:A.“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天空的。

C.“吃菱角”不能说是查干湖特有的场景。

D.没有“靓丽的身影”。

8.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很列阵,森然列阵,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
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此题主要考核修辞手法,注意明确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9.试题分析: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此题和足以抓住二段的段首句和文章的开头结尾概括.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

由郎中
..历知安庆、汝宁二府。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

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数有功。

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

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

其冬,把汉那吉来降。

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

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

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调之。

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

俺答大喜,屏人语日:“我不为乱,乱由全等。

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

即不幸死,我孙
当袭封
..,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
...崇古以闻,帝悉报可。

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

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

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

又二年卒。

赠太保,谥裹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