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袁小波学号:0812******** 院系:信息学院专业:计算机应用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博学多才、旁征博引,时时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大家听的饶有兴趣,乐在其中。

这门课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老师共讲了八大部分,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吸引人。

我对其中的每个部分都很有兴趣,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对我最感兴趣的两个方面---家族和信仰发表以下自己的愚见。

二)感想
关于信仰,我一直在反复的思考这个问题。

有时甚至会怀疑信仰是不是阻碍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是统治阶级束缚被统治阶级的枷锁;是人类自我敷衍的推脱责任以至于不敢面对现实的借口。

这听起来有些太灰暗。

但是自从听了老师的课后,我又对信仰有了重新的认识。

信仰也是全体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他无不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祖祖辈辈都在不断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实自己,以让自己能更加适应环境。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看清。

所以当遇到现阶段的知识无法解释的时候,鬼神就产生了,信仰就产生了。

老师讲的太生动,也很贴近现实生活,一堂课听下来会让人感到自己明白了很多周围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关于家族,关于宗法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它虽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环境下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做事方式,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就像一根线把很多现象联系在一起。

不明白宗法制、不知道家族,就很难理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

以上就是我听完这门课后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

下面我就老师现阶段的讲授内容提一点个人的建议,目的是为了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能更好的领略老师的风采和气度。

三)建议
老师讲的无可挑剔,但我觉得还应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对80后的、90后的人群有一个很好的启发,最好能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做人
的价值有一个积极的认识。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我作为80后的一员,也曾经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无尽的向往,但是大家虽然心照不宣,其实都很清楚----人活着很没意思,意义何在。

网络上流传了太多太多的另类信息,各种模仿案例层出不穷。

我的意思就是能不能讲一些能够让某些人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东西,激励那些沉睡中的人们,抓紧时间和青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通过互联网,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

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

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

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

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以上几点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也许老师有更好的办法,我只是想通过这门课警醒那些沉睡中的人们,要正视生活,乐观积极,珍惜生命,体验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