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B.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D.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D符合题意;李渊建立唐朝,A排除;由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B排除;“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善用人才,C排除。
故选择D。
8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对哪位著名诗人的评价( )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
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郭沫若评价杜甫的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83.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这一古代建筑是()
A.赵州桥B.大运河C.故宫D.长城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的古代建筑是长城,D项符合题意;A项. 赵州桥是隋朝修建的;B项. 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故宫是明清时修建。
由此分析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84.如果为下图的图书写一段内容简介,下列哪一内容不能入选
A.是一场地方势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斗争B.在平定这场叛乱中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援助
C.持续了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D.平定叛乱后节度使权势减弱,不再威胁中央
【答案】D
【详解】
依据图片可知书写的是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结合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部和内地节度使权力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对中央政府构成巨大的威胁,最终导致唐朝灭亡,D项不能入选,符合题意;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地方势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斗争,在平定这场叛乱中唐朝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援助,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由盛而衰,
ABC能入选,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8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选做)
清朝的文人徐大椿作《时文叹》:“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
(1)材料讽刺了明清科举制度下的哪些现象?
(2)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哪些变化有关?这些变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
(2)与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
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详解】
(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材料“国家本为求
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可知,在八股取士下,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
(2)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影响。
明清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
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86.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 数千年代代相传, 绵延不绝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发展好民族关系,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我国走向强盛的关键。
请你参加正在进行“古代民族关系”探究活动。
材料一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回纥、南诏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
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蒙古等族人们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较早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通婚,
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材料四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2)材料三所反映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出现于哪个朝代?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两位杰出人物,他们是谁?各自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四说明清朝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除此之外,清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管辖西藏和新疆的事务?
(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当今应如何发展民族关系?【答案】(1)唐朝:打败少数民族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等。
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方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2)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3)册封西藏首领。
设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4)应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民族间
的友好交往能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详解】
(1)第一问:根据“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吐蕃与唐通婚”概括可知,唐朝基本采用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打败少数民族政权后,设立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少数民族联姻。
根据“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概括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中处于劣势,议和后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第二问:尽管二者所处优劣势地位不同,但是都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2)第一问:根据“蒙古等族人们成批迁往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民族融合盛况出现在元朝。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政权。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并在1279年统一了全国。
二者是蒙古族历史发展史的杰出人物。
(3)第一问:根据“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概括可知,清朝对西藏采用了册封宗教首领的政策。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在新疆地区,清朝采用了平叛和设立管理机构两种措施。
康熙时期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此后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
(4)以上材料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悠久
辉煌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因此发展民族关系,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既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因地制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共同繁荣的道路。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坚决打击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等。
87.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无疑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孔子之后数一数二的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留下了很多独到的治国思想,如:“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
”……
材料二
(1)据材料一,为任用到有德行、有学识的人,唐太宗采取过什么措施?他还有哪些做法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
(2)说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
通过两幅图可以看出唐太
宗对哪些方面的重视?
(3)唐太宗以上的这些治国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1)完善科举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合并州县等.
(2)图一:唐与吐蕃和亲.图二:玄奘西游天竺.注重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3)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解析】
试题分析:(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为官员的选拨提供了标准以及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它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2)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友好交流.两幅图可以看出唐太宗时期推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推动了大唐王朝繁荣盛世景象的出现.
(3)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推
动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盛世景象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考点:材料解析题;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阐述见解题.8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02)下半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下图
请回答:
(1)中国历史上在哪一朝代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统一后使用的货币叫什么?
(2)材料一中的“秦皇”为了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除了以
上措施“秦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统一?(至少答出两项)
【答案】(1)秦朝。
圆形方孔铜钱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秦朝的有关知识。
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因此,中国历史上在秦朝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
秦灭六国后,各国货币的差别很大,影响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因此,材料二中秦统一后使用的货币叫圆形方孔铜钱。
(2)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将战国时期不同的货币形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先是小篆,后为隶书,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思想方面,实行焚书坑儒;在军事方面,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点睛:秦朝是中考的重要考点,秦朝的统一时间、人物、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
89.被后代儒家视作理想一国的“上三代”,即先后建立政权并相互继承的夏、商、西周三个王朝,他们的前身夏族、商族和周族几乎都是同时形成并发展的。
肥沃、温和、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理想舞台,谁能战胜对手与灾害,谁就可能成为“天下共主”。
其实,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很大,而作为“共主”,也只是驾驭了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他们心中的“中方”。
他们创造了一个足以让人民臣服的理由:受命于天,并宣称他们的领袖是具有半神色彩的“天之子”。
——摘自《中国历史十一讲》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夏、商、周三个王朝活动的地域主要在哪里?他们怎样成为“天下共主”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周三代政治统治的共同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从商灭夏、周代商的更迭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地域:黄河流域;通过战胜对手与灾害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才能长治久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1)根据材料“肥沃、温和、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理想舞台……而作为“共主”,也只是驾驭了黄河流域的中部
地区”可知,夏、商、周三个王朝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根据材料“谁能战胜对手与灾害,谁就可能成为‘天下共主’”可知,成为“天下共主”是通过战胜对手与灾害。
(2)根据材料“他们创造了一个足以让人民臣服的理由:受命于天,并宣称他们的领袖是具有半神色彩的‘天之子’”可知,夏商周三代政治统治的共同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从商灭夏、周代商的更迭中,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9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明史记载:“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康熙帝经过长城时曾作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三:(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
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
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美)基辛格《论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明修长城,清修庙”,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明清两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不同?并分别举一例史实证明。
(3)材料三评述的是清朝时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政策。
【答案】(1)丞相制度废除,形成内阁制度;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强化)
(2)明朝实施“防御政策”为主,如修建长城防范蒙古骑兵等;清朝实施“怀柔政策”为主,如修建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3)闭关锁国;①积极: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②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发展,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详解】
(1)第一问:读图可知,明朝在中央结构上废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此外还增设了内阁。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丞相制度,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
(2)第一问:根据“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与“在德不在险”可知,明朝在民族政策上采用了被动防御的政策,清朝则采用了恩威并施,
以“怀柔”为主的政策。
第二问:明朝修建长城抵御和防范蒙古起兵南下。
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等。
(3)第一问:根据“外国商人……且管制甚严”概括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