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500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现代科技发展,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为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缩小甚至克服文化障碍创造了最好的客观条件。
然而,不同民族成员在相互接触过程中会由于文化障碍影响交际甚至引发冲突是一个不争的时事。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当进行的有力保证。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碰撞。
一. 社交礼仪行为碰撞
1.礼貌与虚心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敬重、谦逊、态度热忱和文静。
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静、说话力求双方和谐全都、在德、言、行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假如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虚心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当进行。
比如受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大都先自贬一番,习惯用“哪里,还差得远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类的谦词做
答。
俄罗斯人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会感到莫名奇异,不知所云。
二.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的碰撞
社会习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各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会直接导致交际失误。
从习惯称呼中可透视出的中俄两国对于身份地位熟悉的差异。
一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中国是很重要的。
在商务交往中,中国人习惯把一个人的官职、头衔用来称呼一个人表示对他的敬重。
而在俄罗斯等很多国家,不管其职位凹凸,是否有头衔,一律都可以用“先生”、“女士”来称呼。
这种没有区分一视同仁的称呼在中国对职位高的人好像有些不尊敬。
不过,如今随着同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在中国人们渐渐地可以接受这种称呼方式了,但仍不是很受欢迎。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了很强的集体主义意识,提倡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责任。
在中国,先有集体后有个人,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强调彼此相互依靠,相互帮助。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国际舞台上表现为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中国人在发表意见时,一般不直接表达个人观点,一般不会用如“我认为”“我的意见”这样的措辞。
俄罗斯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
俄罗斯人强调“独立”,个人的存在是群体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体也就不会形成集体,所以整个社会以人本主义为前提,强调个人价值,个人能力
和个人权力。
人们从小注意培育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俄罗斯等一些国家,人们看重是个人诉求的表达,不会因自己的意见不被别人认可而妥协。
三、思维方式的碰撞
文化碰撞的内在社会心理学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中俄两国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意事物整体的关联性。
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动身,从总体上权衡利弊。
在详细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人特殊注意总的指导原则。
谈判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全都的状况下,再去谈详细的条款和一些细节问题。
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详细细节动身,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详细到笼统。
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的详细表现是特别注意合同的细节问题而往往缺乏一个总体原则。
中俄双方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重“义”还是重“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重义轻利”。
在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人仍旧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生意成功的关键。
中国人总是先交朋友,这叫作“感情投资”,期盼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地的关系。
商业谈判中,中国人期望能在友好的氛围中争论和解决问题,有时会舍小利而顾大局。
而俄罗斯的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人言利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各种商业
活动“唯利是图”。
人们在交易活动以商业“契约”为准,法律意识特别强,缺少中国人很看重的人情味。
俄罗斯人认为,生意是生意,人情归人情,他们也不会从一开头就作长期合作的准备。
四、结束语
中俄文化的碰撞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汲取的。
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相互敬重,公平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涵、敬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