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资料,运用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理论和社会统计学的统计检验方法,以“80后”大学生为比较对象,对少数民族地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表现较好,并且“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在思想政治特征、道德特征、心理特征、恋爱观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等五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当前社会给予“90后”大学生过多的负面评价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90后”大学生;“8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代际青少年思想行为特征的研究一直是现代青年研究的主题。
因为不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
剧烈变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很容易导致代际之间思想行为特征出现比较大的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尤其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使中国形成了前后两个不同的社会背景。
在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社会背景T,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出现了较大差异的思想行为特征,并分别给予这两代青年人以“70后”、“80后”的称呼。
中国进入19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已呈现出明显成效,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逐渐形成,这对1990年代出生的青年又产生了不同影响。
于是人们又给予19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以“90后”的称呼,以便和”80后”相互区别。
目前,许多人认为为”70后”、“80后”和“90后”的思想行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如:“70后”是加班狂;而“80后”拒绝加班;“90后”则拒绝上班。
“70后”的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80后”的话题更多,有英超、魔兽;“90后”的话题是QQ等级、QQ 秀。
90后也是凌虐同学的少男少女、以丑闻轰动网络的“贱女孩”、使用火星文的主力、着装怪异的“非主流”,“摸奶门”、“脱裤门”、“耳光门”、“秋千门”等事件的主人公也是他们。
从2008年9月开始,我国高校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更是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一代群体。
“90后”大学生会有怎样的思想行为特征?他们与”80后”大学生有明显差别吗?这iE,是本文的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
截止2011年4月6日,笔者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90后大学生”为主题搜索,共有306条文献。
这些文献发表的时间均在2008年?月2011年3月之间。
可见,在短短的三年之间,学术界对“90后”大学生就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关于“90后”大学生的研究主要围绕“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及其工作对策这两方面进行。
其中,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是独特的,有异于“80后”大学生;另一种观点认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与”80后”大学生共同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以上两种观点的形成大多基于三种路径:一种是根据宏观社会背景或文献研究推导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第二种是遵从大众媒介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描述;第三种是通过问卷调查描述“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然而,笔者发现,在既有文献当中,通过以上三种路径得出的“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都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根据宏观社会背景推导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难免有偏颇之处,因为宏观社会背景不仅对“90后”大学生产生影响,而且对“80后”大学生也会产生影响,相同的宏观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是否真的存在差异?这需要经验事实来验证。
第三种路径正是通过经验事实来描述“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但不足的是,这些文献几乎停留在描述统计层面,而没有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这仍是难以还原“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真实面貌。
第二种路径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大众媒介对“90后”大学生的描述大多是基于个案而推导的,而难以有推广意义。
并且大众媒介对“90后”大学生的描述甚至可能有“妖魔化”的倾向。
基于以上既有研究的缺陷,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检验的方法验证“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是否有显著差异。
三、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目的是以“80后”大学生为比较对象,描述“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状况。
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笔者从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恋爱观、人际交往等五个维度去测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其中,思想政治的测量从大学生对党的情感、对国家的情感两个方面设计指标;道德的测量从私人道德、公共道德两个方面设计指标;心理的测量从学习动机、自我意识两个方面设计指标;恋爱观的测量从对恋爱的态度、对性的看法两个方面设计指标;人际交往的测量从与晚辈的交往、与同辈的交往两个方面设计指标。
由于客观条件不足,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广西某高校“90后”和“80后”大学生。
研究对象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抽取。
我们先从广西某高校的12个院系中简单随机抽取6个院系,考虑到广西某高校的“90后”大学生大部分集中在2009级,所以再从被抽中的6个院系中分别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2个2009级的班级,最后从被抽中的12个班级中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的分布见表1。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特征
当代大学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那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如何?是否真的不爱党、不爱国?
表2所示,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同党的光辉历程和地位、热爱祖国、敢于承担国家责任,并且两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
88.8%的“90后”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91.5%的“80后”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0.3%的“90后”大学生和95.8%的“80后”大学生都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95%以上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都认为中国是伟大的;95%左右的“90后”和“80后”大学生都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此外,98%左右的“90后”和”80后”大学生认为国家的兴衰与自己有关。
(二)道德特征
在道德方面,“90后”大学生是否不如“80后”大学生呢?表3所示,“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较好,而且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
90%左右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都关心父母的健康;70.9%的“90后”大学生和65.8%的“80后”大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时都能主动问好;经常说脏话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0.3%、7.4%;85%左右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都会主动帮助同学;公车上主动让座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89.7%、94.2%。
(三)心理特征
在心理方面,笔者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压力、自尊等三方面来描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表4所示。
两类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压力、自尊等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
在学习动机方面,两类大学生大部分都能
正确对待学习,仅有13.1%的“90后”大学生和7.9%的“80后”大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在学习压力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会感到紧张,如32.2%的“90后”大学生临近期末考试会感到紧张,37.9%的“80后”大学生临近期末考试会感到紧张;在自尊方面,两类大学生都比较自信,只有9.8%的“90后”大学生和8.0%的“80后”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但是喜欢自己性格的大学生占50%左右。
(四)恋爱观特征
在恋爱观方面,笔者主要从对公共场合恋人亲热行为的态度、对网恋的态度、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三方面来描述“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
表5所示,两类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恋人亲热行为的态度、网恋的态度、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
在公共场合恋人的亲热行为方面,持反对意见的人较少,只有29.7%的“90后”大学生和25.8%的“80后”大学生持反对意见;在网恋方面,大约有52%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相信网恋;在婚前性行为方面,大约有37%的“90后”大学生和33%的“80后”大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这远不像大众传播媒介描述的那样——“90后”不注重贞洁和贞操。
(五)人际交往特征
在人际交往方面,笔者主要从与长辈交往、与同辈交往等两方面来测量“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否存在困难。
表6显示,两类大学生与长辈交往、与同辈交往等两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
在与长辈交往方面,98%左右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与父亲相处融洽;99%左右的“90后”和“80后”大学生与母亲相处融洽;在与同辈交往方面,仅有60%左右的“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与同学交往没有困难,而有40%左右的“90后”和”80后”大学生与同学交往存在困难。
这似乎表明,两类大学生感到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比与长辈群体的交往更加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在于长辈(父母)是血缘群体,交往过程没有那么复杂,而同辈(同学)没有血缘关系,交往过程相当复杂,不太好处理。
如果这种情况是真实的,说明两类大学生不太善于处理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或者说两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存在一定缺陷。
两类大学生的好朋友数量平均仅为5个左右,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
五、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资料,运用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理论,以“80后”大学生为比较对象,对少数民族地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爱党爱国的情感非常强,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认同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利益;在道德方面,多数“90后”大学生都会关心父母、尊敬长辈、帮助同学、少说脏话、公车上主动让座,道德品质较高;在心理方面,学习动机端正、自信心强,心理素质较好;在恋爱方面,多数“90后”大学生注重贞操、不反对公共场合恋人的亲热行为、相信网恋;在人际交往方面,多数“90后”大学生都与父母相处融洽,但与同学交往有困难。
第二,“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思想政治特征、道德特征、心理特征、恋爱观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等五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证实了既有文献研究中的一些观点:“80后”和“90后”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状况上情况基本相同。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异同。
总的来说二者之间的代际差异并不是十分明显。
从研究结论上看,“90后”大学生并非是异样的一代,他们与“80后”大学生共同构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改革开放、网络、全球化、家庭小型化等现代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性格,同时也塑造了“8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
这个“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别的结果,对于正确认识“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有一定启发意义。
现存的社会观念通常认为中国青少年一代不如一代,“80后,,不如“70后”“90后”“不如”“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没有责任感的一代}等等。
如“他们(‘90后,)不是另一代人,他们(‘90后’)是另一种人”,“他们的行为方式、身体观、道德观、名誉观甚至沉默,都是与我们迥异、让我们完全陌生的。
”这些对“90后”负面的评价无论在网络、报纸、期刊,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公众意见中都随处存在。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负面标签大都是根据“90后”个案推导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是不科学的。
这样的社会标签不利于“90后”青年的成长。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偏离或者违反一定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行为规范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之所以存在越轨行为,是因为我们用社会所公认的规范来界定它,违反了规范就是越轨。
可见,社会存在的越轨行为是人为构建的,是被“贴”上去的。
同样,一个学生之所以是“问题学生”,是因为我们根据某些社会规范给他贴上了“问题学生”的标签。
而当一个学生被贴上了“问题学生”的标签之后,他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对其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学生,进而表现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
的行为。
因此,我们担心,如果“90后”一直生活在负面评价的社会环境中,很可能他们将来真的变成了“垮掉的一代”,而他们本来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