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
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
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
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
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
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
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
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
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
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
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
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
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
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
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
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
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
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
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
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
面杖送给您吧。
”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账记在他身上。
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
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
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
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
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
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
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
谁知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
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
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
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
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
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
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
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
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收藏擀面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他更看重擀面杖有没有意思,可见他收藏擀面杖并不是为了这些藏品将来能进一步增值。
B.“我”特别能理解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也自然能理解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深入乡村农户,寻找擀面杖的动机。
C.那位年近五十的妇女,之所以不情愿转让她的擀面杖,是因为这个擀面杖见证了她当家的与兄弟当年分家后一段特殊的经历。
D.父亲对最终没能弄到年近五十的妇女家的擀面杖也能坦然接受,他为自己有可能影响到人家的日常生活感到惭愧。
解析:B“自然能理解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错误,“父亲”是画家,“画速写或写生”符合其职业特点,并非借口。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了父亲搜集擀面杖的见证者。
结尾写自己对这些擀面杖的欣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B.那段妇女的闺女到镇政府追要擀面杖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
她拿回擀面杖时茫然的表情,写出她真正目的没有达到的一点失落。
C.本文对镇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读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
D.本文行文点面结合,开合有度。
先是总体介绍了父亲有搜集擀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笔墨写购买一妇女人家擀面杖的故事。
解析:C镇长只是认为买村民擀面杖是一件小事,并答应给妇女买新的擀面杖,这不能叫简单粗暴;镇长对乡镇的发展有宏伟计划,不能叫夸夸其谈;镇长对人热情豪爽,朴实接地气,根本不是官僚形象。
★3.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①懂艺术,喜爱民间俗物;②能磨,顽强,有韧劲;③了解农民也尊重农民。
4.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含着蓬勃之美,体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种“美善惊人的力量”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同意。
①写出人性的纯真,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及其朴实的生活状态。
②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展示民间生活的情趣,以及器物背后的历史厚重感。
③用善意与包容的笔触,描写那些不乏小农意识的村民,没有批评与责怪。
对百姓真诚的爱意令人感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永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更远处四散而去。
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好做了羊们的口粮。
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蜿蜒,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
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
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
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
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
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
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
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
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
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
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的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
“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
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
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
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
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别有一番模样。
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
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
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
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
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
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
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
”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
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
”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
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
水。
”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
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
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
”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这句话揭示了现代的人们往往只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这也是导致沁河河床干涸的原因之一。
D.“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水存在于沁河之外,眼泪存在于人心之外,这句话揭示了导致沁河河床干涸的思想根源,启人深思。
解析:A由原文第④段“有寂灭,也有疼痛”可知,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悦。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反复渲染羊群与牧羊人、干涸的河床、黄花、清泉等景物,其中蕴含着作者情感波动的阵阵涟漪。
B.作者在第⑦段写到“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在看似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暗含的是作者对河道干涸的痛苦。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提及古代沁河盛况,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
的风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解析:C通读全文可知,此处提及古代沁河盛况主要是为了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比反思。
★7.文章多处提到“羊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②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③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
8.“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水存在于沁河之外,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②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极具现实的疼痛感;③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