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吴金荣,王晓靖
(兰州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目的:做好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

方法:根据临床观察掌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

结果:科学的使用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出现而且通过护理手段保障了静脉输液的顺利完成。

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一新的护理技术逐步走向成熟阶段,留置针的正确使用和必要的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留置针;并发症;护理
Catheter risk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clinical use
WU Jin-ro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Region, Lanzhou 73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ke intravenous catheter care needle complications. Method: Mastering the use of intravenous catheter under clin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use of scientific method largely reduces complications and care by means of guaranteeing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Conclusion: This new infusion of intravenous catheter care technology gradually matured stage, proper catheter use and necessary car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duce medical cost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words catheter; complications; Care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取代产品,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1]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2],已成为大部分伤病员在静脉用药的途径。

但是在静脉留置针使用的过程中相应的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对患者造成损伤,对护理工作者也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本文就留置针临床使用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以更好地实现优质护理、安全护理。

1留置针的使用风险及其防范技术
引起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留置针直接作用,二是间接护理工作。

1.1留置针直接作用
1.1.1静脉炎
静脉炎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3-6]全身症状。

①严格无菌操作 :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敷贴面积 ,待干后才能穿刺或更换套管针。

套管针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以防细菌逆行感染 ,造成细菌性静脉炎。

②减少机械刺激 :选择较粗的静脉 ,避开关节 ,穿刺一次成功 ,操作时动作轻柔 ,用敷贴牢固固定 ,减少针尖来回移动 ,以减轻对血管壁内皮的机械损伤。

③避免化学刺激 :消毒时碘酒、酒精不宜过多 ,以免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 ,造成化学刺激 ,引起静脉炎。

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强刺激性药物尽量避免从套管针输入[7]。

1.1.2穿刺部位感染
临床较少见,多由于患者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或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而致患者引起穿刺部位感染。

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在进行穿刺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每 2 d 更换 1 次留置针敷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如敷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时,应立即更换。

1.2间接护理工作
1 2.1皮下血肿
皮下血肿静脉穿刺失败,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动作不规范,使静脉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技术,穿刺时动作要轻稳、熟练、准确,根据不同患者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8],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1.2.2液体渗漏
液体渗漏表现为输液速度变慢,挤压输液管未见回血,即出现局部肿胀、疼
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等合并症。

要避免液体渗漏,除加强护理人员基本功训练、提高操作平外,还应注意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采取措施约束肢体的活动,同时要保持穿刺部位上方衣服的舒适度,注意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不应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使血管受损;若针眼尚未愈合,药液易从损伤处渗漏,对发生液体渗漏的患者,要立即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侧肢体,正确评估渗出情况,小量渗出机体可自行吸收,如渗出液是高渗或刺激性药液,应给予特殊处理,局部外敷封闭,或注射拮抗剂。

1.2.3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为最常见的并发症,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或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

为避免套管堵塞,患者静脉高营养输液后要彻底冲洗管道。

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5 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人血管内。

同时要正确封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并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维持6~8 h[9],肝素液维持12 h[10]。

1.2.4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

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

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2 预防措施
穿刺时尽可能选择上肢粗静脉,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2.1.1对血管的评估
对使用留置针的患者,操作前应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静脉、机体的营养、病情及所用药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注射部位及血管,一般宜选择相对
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11]。

通常选用四肢浅静脉进行穿刺,应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如有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选择在下肢静脉穿刺的话,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同时减少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12]。

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抗化学性、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故留置套管针时应尽量选择直径≥3mm的血管。

2.1.2穿刺
在进行静脉针留置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常规连接输液装置、排气,护士应在置管前洗手并消毒持针的右手拇指、食指,保持针翼的消毒状态。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直径>10cm,超过敷贴面积,旋转松动外套管,消除套管与针芯的黏连,检查留置针的尖端是否有分叉、破损等,并调整针尖斜面,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针翼,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

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方向再将穿刺针推进2m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以针芯为支撑,将套管送入静脉内,然后撤去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用胶布固定输液管,调节输液滴速。

在敷贴上注明置管时间。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成功与否,穿刺是关键,故一定要按程序耐心细致地完成步骤。

2.1.3输液后对留置针的管理
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长短与封管技术得当与否息息相关。

临床上常用的封管方法有两种:可来福接头正压封管和封管液封管。

应用可来福接头时应于穿刺前提前与输液器连接好,排尽空气。

使用时注意避免最后一瓶输入对血管的刺激性强的或黏度较大的液体,如含氯化钾的液体、脂肪乳、10%糖等等。

我院多采用最后用生理盐水静点,结束前加快盐水的输入速度至全速,约60秒,在正在快速滴注的同时迅速撤开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的连接,这样可使留置针内液体对于机体保持正压状态。

同时对病人做好宣教工作,告知病人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留置局部,减少留置一侧手臂的活动量,尽量减少留置一侧肢体下垂位,以免因重力作用造成血液回流堵塞针头。

另外就是不连接可来福接头的状况:即利用封管液封管。

我院广泛采用肝素盐水作为封管液,浓度为5000u/100ml,使用时每次2~3ml[13]。

封管时采用缓慢注射正压封管法,即边缓慢推注(脉冲式推注)边退出针头。

推注的同时关闭小开关,再拔出注射器,始终保持推注速度大于拔针速度。

这样可确保小开关至针尖处保持正压,避免血液回流到针内造成堵管。

3 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宜在96个小时以内[14]。

留置期间禁止沐浴,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防止穿刺点被感染、蔓延等[15]。

敷贴应于每日更换。

揭开敷贴时应注意自下而上,避免针头拔出。

然后常规消毒穿刺点面积仍不小于敷贴面积。

更换后仍应注明穿
刺时间。

另外,进行静脉针留置期间,应合理安排输入药液的顺序,有刺激性的液体及黏度大的液体应安排在顺序中间,且宜相互间隔,避免对血管刺激较大引起液体外渗[16]。

此外,护士应加强巡视,观察输液是否顺畅,输液管等各处连接有无松动,局部有无肿胀、渗液等。

如有静脉走向红肿、皮温高,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并予以静脉炎的相应护理,如MgSO4湿敷[17]等。

4讨论
静脉留置针应用日益广泛,护理人员应严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做好观察与护理,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静脉置管前,护士应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使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并发及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穿衣服先穿留置针侧,脱衣服时后脱留置针侧,置管期间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告诫患者不能自行拔针、不玩外露接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置管期间如遇并发症应积极处理,做好观察及护理,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Meta 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1): 96-100.
[14] 耿少英, 赵改婷, 高荣花, 等.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04,
19(13): 3-5.
2418-2419..
[17] 刘凤玲, 范献珍, 詹小平. 硫酸镁湿敷预防甘露醇静滴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 当代护士, 2003, 3(6): 29-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