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的影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历史作用是一种“客观”作用。殖民 主义者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将宗主国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 乃至意识形态移植到殖民地,其目的是为了或取最大利益。 在先进与落后的较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明显优势, 最终使后者的经济结构受到结构性破坏,并为殖民地资本主 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代表为意梅洛蒂以阿维内里罗荣渠认为东方社会的传统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本身不可能发展到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在推动东方社会前进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殖民主义的影响
一、如何理解殖民主义的概念 二、如何评价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使命”说 四、参考文献
一、如何理解殖民主义的概念
1、当前西方学术界的看法:全球史观、长 波理论、帝国主义论; 2、国内的观点。
3、“双重使命”在不同殖民地的完成情况是不同的,不能一 味照搬。这取决于宗主国的发展水平和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 况以及自然条件。
四、亚洲革命高潮
爪哇蒂博尼哥罗起义(1825-1834)、伊朗巴布 教徒起义(1848-52)、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 大起义;
性质:反殖反封; 特点:宗教色彩、封建上层的领导; 失败原因:上层的叛变、纲领的缺失、力量对比。
3、双重作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殖民主义对非西方世界的影 响是两方面的,不能简单进行褒贬;非西方国家的发展最终取决 于它们自身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使命”说
1、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不同理解:
1、“一元多线”说:代表为(意)梅洛蒂、(以)阿维内里、 罗荣渠,认为东方社会的传统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本身 不可能发展到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在推动东方社会前进上起了决 定性作用。
国内对殖民主义的理解
1、改革开放之前:以周一良、吴于廑和刘诗白等人为代表,认为,殖民义是 宗主国对附属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行压迫、奴役和剥削的一种侵 略政策; 2、改革开放以来:在概念问题上并无大的突破,但对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更 为全面深刻。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助民的《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将近代 以来的殖民主义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
五、地方国家的上层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土耳其《玫瑰园敕令》、阿尔及利亚改革; 伊朗塔吉汗改革、缅甸和泰国的改革; 特点:“富国强兵”、封建主义范畴、现代化的开
端。
参考文献
1、“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 果”,《马恩选集》第2卷。(必读)
2、北大历史系:《北大史学》3(1995)关于“双重使命”的讨 论。(必读)
3、郑家馨:《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研究》,《世界历 史》1997年第2期。(必读)
4、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年。
5、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历史研 究》1998年第2期。
6、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第17~18页。
2、另一种看法,承认殖民主义对东方社会前进存在某种意义上 的推动,但只是客观结果。代表人物:潘润涵
3、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客观辨证地理解“双重使命”的学说, 把它看作同一历史过程中并存而又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 都包含阻碍和促进两种作用的因素。
2、如何准确理解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说。
1、道德判断与历史评价不能混淆。这是评价殖民主义历史作 用的一大难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历史作用是人类历史上 进步与正义完全背离的一个尖锐事例;殖民主义与其后果是 两回事。
西方对殖民主义概念的不同理解
1、全球史观:代表人物为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殖民主义是 帝国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有形控制比无形控制更符合宗主 国利益时,殖民主义才会产生; 2、“长波理论”认为:殖民主义是维系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 性特征及其纽带,其发展存在一种“扩张-收缩-再扩张”的 长周期波动的趋势; 3、以费尔德豪斯为代表,认为:殖民主义是非洲、南亚、东 南亚大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地区在1870—1945年间所经历的短 暂的过渡状况。在这一状况下,殖民地完全为宗主国所控制 (包括政府、社会、法律、文化、宗教等),其经济结构也是 为适应宗主国资本主义的需要而存在。
狭义上:是指在现代世界体系中,西方宗主国为维护中心与外缘地区的 不平等关系而形成的一系列政策、观念与行为方式等。
二、如何评价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1、否定(基本否定)论——民族主义学派:除不发达与落后外, 无任何合理因素,代表人物:钱德拉、沃勒斯坦、王赓武。
2、肯定(基本肯定)论:主要是西方学者,认为东方只有殖民 主义才促使非西方社会走向现代化,是推动非西方世界社会变革 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殖民主义概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新的发展,其中高岱在《“殖民 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历史研究》1998.1)中的观点具有典型 意义。他指出:广义上:殖民主义应被看作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它体 现的是1500年以后全球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发达与欠发达国家 之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它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产生的, 但要比资本主义更早地退出历史舞台。
7、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北大出版社 2003年。(必读)
代表为意梅洛蒂以阿维内里罗荣渠认为东方社会的传统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本身不可能发展到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在推动东方社会前进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殖民主义的影响
一、如何理解殖民主义的概念 二、如何评价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使命”说 四、参考文献
一、如何理解殖民主义的概念
1、当前西方学术界的看法:全球史观、长 波理论、帝国主义论; 2、国内的观点。
3、“双重使命”在不同殖民地的完成情况是不同的,不能一 味照搬。这取决于宗主国的发展水平和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 况以及自然条件。
四、亚洲革命高潮
爪哇蒂博尼哥罗起义(1825-1834)、伊朗巴布 教徒起义(1848-52)、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 大起义;
性质:反殖反封; 特点:宗教色彩、封建上层的领导; 失败原因:上层的叛变、纲领的缺失、力量对比。
3、双重作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殖民主义对非西方世界的影 响是两方面的,不能简单进行褒贬;非西方国家的发展最终取决 于它们自身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使命”说
1、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不同理解:
1、“一元多线”说:代表为(意)梅洛蒂、(以)阿维内里、 罗荣渠,认为东方社会的传统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本身 不可能发展到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在推动东方社会前进上起了决 定性作用。
国内对殖民主义的理解
1、改革开放之前:以周一良、吴于廑和刘诗白等人为代表,认为,殖民义是 宗主国对附属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行压迫、奴役和剥削的一种侵 略政策; 2、改革开放以来:在概念问题上并无大的突破,但对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更 为全面深刻。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助民的《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将近代 以来的殖民主义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
五、地方国家的上层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土耳其《玫瑰园敕令》、阿尔及利亚改革; 伊朗塔吉汗改革、缅甸和泰国的改革; 特点:“富国强兵”、封建主义范畴、现代化的开
端。
参考文献
1、“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 果”,《马恩选集》第2卷。(必读)
2、北大历史系:《北大史学》3(1995)关于“双重使命”的讨 论。(必读)
3、郑家馨:《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研究》,《世界历 史》1997年第2期。(必读)
4、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年。
5、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历史研 究》1998年第2期。
6、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第17~18页。
2、另一种看法,承认殖民主义对东方社会前进存在某种意义上 的推动,但只是客观结果。代表人物:潘润涵
3、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客观辨证地理解“双重使命”的学说, 把它看作同一历史过程中并存而又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 都包含阻碍和促进两种作用的因素。
2、如何准确理解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说。
1、道德判断与历史评价不能混淆。这是评价殖民主义历史作 用的一大难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历史作用是人类历史上 进步与正义完全背离的一个尖锐事例;殖民主义与其后果是 两回事。
西方对殖民主义概念的不同理解
1、全球史观:代表人物为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殖民主义是 帝国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有形控制比无形控制更符合宗主 国利益时,殖民主义才会产生; 2、“长波理论”认为:殖民主义是维系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 性特征及其纽带,其发展存在一种“扩张-收缩-再扩张”的 长周期波动的趋势; 3、以费尔德豪斯为代表,认为:殖民主义是非洲、南亚、东 南亚大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地区在1870—1945年间所经历的短 暂的过渡状况。在这一状况下,殖民地完全为宗主国所控制 (包括政府、社会、法律、文化、宗教等),其经济结构也是 为适应宗主国资本主义的需要而存在。
狭义上:是指在现代世界体系中,西方宗主国为维护中心与外缘地区的 不平等关系而形成的一系列政策、观念与行为方式等。
二、如何评价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1、否定(基本否定)论——民族主义学派:除不发达与落后外, 无任何合理因素,代表人物:钱德拉、沃勒斯坦、王赓武。
2、肯定(基本肯定)论:主要是西方学者,认为东方只有殖民 主义才促使非西方社会走向现代化,是推动非西方世界社会变革 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殖民主义概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新的发展,其中高岱在《“殖民 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历史研究》1998.1)中的观点具有典型 意义。他指出:广义上:殖民主义应被看作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它体 现的是1500年以后全球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发达与欠发达国家 之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它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产生的, 但要比资本主义更早地退出历史舞台。
7、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北大出版社 2003年。(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