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基于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首先从农村改革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农村包围城市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政治发展之路,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发展

一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确立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也使中国革命少走了许多弯路。它的形成,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验,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冲破教条主义的理论禁区、勇敢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土地革命时期。1926 年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使中国革命形势埋伏着严重的危机。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失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白色恐怖时期。国共合作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1928 年4 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旧部与毛泽东率领的农民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1928 年10 月至11 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第一次具体而系统地分析、论证了中国红军

和中国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创立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根本前提。1930 年,毛泽东先后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进一步回答了把党的工作中心是放在农村还是放在城市这一基本问题。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通过对革命形势的正确估计,开始把各地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形势联系起来考虑,初步形成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是走城市武装起义道路的争论,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但是由于对革命形势的估计不足,也由于对苏联革命模式的盲目崇拜和共产国际的干涉,“城市中心论”在党的高层仍占据统治地位,并给党、红军以及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直到1935 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并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的领导地位之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才逐渐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1936 年,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前期红军游击战争的经验,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特点——“敌强我弱”,并强调指出,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同时,毛泽东还把中国革命战争的这种特殊性作为不同于苏联的内战和我国的北伐战争的根木规律提出来,这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1938 年毛泽东把这个理论概括成一个公式,即“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1939 年12 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更完整的概括。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解决了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途

随着中国革命的即将胜利,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即由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变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党的工作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本质上说,是由夺取国家政权向进行国家建设的转变,是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然举措。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党的领导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偏差,“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控制导致社会自主性的缺失,广大农民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收益权,从而带来了农业生产率的极度低下,农产品供给的长期短缺,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

尤其是由于急躁冒进思想在党内的蔓延,导致了“大跃进”等违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现象的出现,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文革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了终止“以阶段斗争为纲”的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和路线基础。1978 年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认和把握,提出了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战略思想。

1979 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并提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 年,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普及。“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道路,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它抓住了我国国情最基本的问题,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这条始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但结束了多年来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历史,而且非常明显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并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进行。事实证明,农村包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之路是一条风险小、收益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途。三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政治发展的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