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二后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A. 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 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 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 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
选择题
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
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
选择题
“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
”戏剧表现主题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后期一般公民所关心的是
A. 农工商业
B. 城邦利益
C. 民主制度
D. 生活琐事
【答案】D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讲述的是新旧喜剧主题的不同,前者属于政治,后者寻找百姓生活,这就反映了古希腊后期人民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D。
材料体现的是人民的生活方面,而不是国家的农工商业,故A项排除;B 项是前期关注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也是属于政治方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选择题
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
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
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
这表明罗马法
A. 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 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 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答案】D
【解析】
试题根据材料中的“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以及“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可以看出罗马法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故答案为D项。
注重形式和程序并非保留习惯法的痕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注重程序和形式就是为了客观公正,排除。
选择题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 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 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 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 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是指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C正确;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挽救统治的愿望破产,排除A;B项清政府腐朽落后是甲午战争的失败的原因,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所以选C
选择题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从甲“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可以看出则符合道家学说“人必须
顺应自然”,故选B;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贵贱有序,排除A;墨家的“节用”的思想,排除D;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整齐划一,排除C。
故选B。
选择题
(题文)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
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A. 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 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 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 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答案】C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的爆发。
蒋介石的这段话着重强调两个转折,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表明其对日本的妥协是有底线的,故A项错误。
“被迫自卫”体现了蒋介石准备与日本进行军事对抗,故B项错误。
“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体现了蒋介石宣告中方进行军事对抗是出于自卫,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军事策略,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就体育老师的行为议论起来:同学甲说:我们体育老师太狠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20圈。
同学乙说:你说的不对,老师这是负责任,不是太狠,是太好了。
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 普罗泰哥拉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体现了甲乙同学队同一制度得出不同的观点,他们的标准不一,更多体现了从个人的好恶去评判,与“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相似,故A正确。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和“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逻辑学。
选择题
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
A.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B.追求自由,强调平等
C.肯定人性,追求幸福
D.否定教会,信仰得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
A、C、D三项均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B项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故选B项。
选择题
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北宋范仲淹提出:“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人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
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上述言论不能反映:
A.冲击农税主体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加剧“三冗”局面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大意为,向商贾征税没有多大的害处,向农民征税则会害农,可见此言论冲击了农税的主体地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即与其害农,不如向商贾征税,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是材料不能反映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材料又主张向商贾征税,体现了“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中的“冗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茶盐商税获利较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
这表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 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厘金和关税收入上升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并不能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田赋的下降也不能说明清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税收田赋下降,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上升,说明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不断瓦解,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选择题
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
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前
A.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 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 较封闭导致世界史研究落后
【答案】B
【解析】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排斥市场经济,而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挽救和对市场经济体制
的调整,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历史教科书不愿意介绍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成效。
故答案为B项。
A项只是外交政策,且在50年代末已经发生变化,排斥;当时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我国与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选择题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小农经济衰退无需使用农事节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
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用减弱,并非“无需使用农事节律”。
排除ABD项。
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A. 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C.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D.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21年,“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列宁强调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
实行固定粮食税属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表现之一,故A项排除。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的政策,故B项排除。
加快工业化建设也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故D项排除。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答案】C
【解析】
试题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和黄宗羲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答案为A。
BC项符合史实,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有影响,但相对而言,A项是更为重要的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选择题
我国学者在研究“全球化与第三世界”问题时,提出了下列不同观点。
这说明
学者
出处
房宁
“利益损害说”
《世界潮流中的国家利益》,载《北京青年报》1996年7月
俞可平
“机遇说”
《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
吴易风
“有利有弊说”
《全球化的二重性》,载《当代思潮》2000年第6期
A. 只有“有利有弊说”具有合理性
B. 研究视角不同会形成历史观点差异
C. 时代不同会制约对历史真相的认识
D. 研究者的身份会影响历史结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依据所学,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
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发展中国家应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来发展本国经济。
分析选项,B项表述准确,所以应选B。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应具备的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治学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和顾炎武思想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分析概括得出。
孔子的政治抱负,应当联系所学,从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匡正社会秩序等方面来回答。
(2)根据材料中的“有明道淑人之心”“尚安望其致用哉?”等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经世致用。
联系所学可知,他的学
术实践在当时的意义是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的先河。
(3)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主张都强调社会责任感。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等方面来回答。
简答题
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原则,失去了公平与公正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的动荡。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该项措施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王安石最后被罢官,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
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答案】(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途径。
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收取赋税,官僚、地主据实纳税。
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
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2)应具备的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途径,这一改革措施限制了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还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方田均税法和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来回答。
(2)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可以根据三位改革家的经历和所学有关内容,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