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19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 理论和思潮的引入和评介掀起高潮。 徐迟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高行健著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都曾引发广泛论争。 1980年起始由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 派作品选》四册八本陆续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推出。
从1981年到1985年,在争论的同时,西方 现代文艺观念与方法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当 代文学创作中——朦胧诗,“新的美学原 则在崛起”,“东方意识流”,刘索拉、 徐星、残雪等的小说,先锋文学…… 1985年前后,文坛又掀起一场“伪现代派” 的讨论。
B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评论》从1985年第4期开始,推出了 “我的文学观”专栏 刘再复系统阐述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原 则” ,引起了全国性的对“文学主体性” 问题的批评、反批评及其商榷。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的围绕 “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 提出文学艺术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强调人的 主体性。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 不能仅仅把人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 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日趋边缘化和多 元化,整体上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的三元格局,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彼此渗透。
这解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由此形成了文 坛空前的活跃与躁动。
作家的个人写作立场、民间写作立场
个人写作立场:作家不再自认为他是国家 民族人民的代言人,他愿意从自我的角度 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相和 痛楚。 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 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1985年,在中国大陆上首次爆发了“通俗文 化热”。首先是港台文化的抢滩,其中金 庸和梁羽生的新派武侠小说十余种,琼瑶 的言情小说则逾十五种。大陆自身的通俗 文学刊物如《今古传奇》、《名人传记》 等在市场上纷纷出现,发行量极为可观。 进入90年代,这种趋势有增无减,纯文学和 通俗文学的市场效益落差进一步扩大,
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 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文艺思 潮。 文艺界(朱光潜、毛星、王元化等等) 开始在反思中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 值和人的权利。 周扬在纪念马克思诞生100周年的学术 报告会上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 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关于人道 主义和异化问题》,对此进行了批判。
批评者一种认为,我们只是技巧的移植, 没有把西方现代派的形而上的哲理追索的 神髓借鉴过来。一种认为,中国的生活不 具备西方现代派那样的生活背景,所以伪 现代派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矫情’和 ‘玩文学’倾向,它正逐渐使中国文学走 向虚伪造作、扭捏作态,使阳刚之气尽除。
二、90年代市场语境下的文学多元化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新时期”: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中央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 “新时期”概念在文学领域被广泛运用, 体现了当代文学一种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 推进了19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迎来了 一个逐渐开放自由的文化空间。 五四以来“人”的文学的回归,市场消费 话语不断生长乃至膨胀,构成了新时期文 学不断前行的两大驱动。
文学的主体包括了三个部分,即创作主体、对象 主体和接受主体。
“刘再复主体论的提法,标志着在文艺理论 上被动的、自卑的、消极反映论的结束, 一个审美主体觉醒的历史阶段已经开始。 这不是低层次的经验的复苏,而是理论上 的自觉。”
把文学从政治的功利的战车上解放出来, 根据文学自身的生产、接受特性,发挥文 学在人类精神上的重要的建构作用,是文 学主体性倡导者为我们描画的美妙图景。
1、为文艺正名
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为文艺正 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 一文,立即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文艺 大讨论。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 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两为”口号 取代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 务”的方针。
2、关于人涌动与更迭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引 发了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和思想 解放运动的展开。
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 作者代表大会 1、否定“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 2、邓小平:“不要横加干涉” 3、1984年12月第四次作代会,强调创作和 批评的自由。
文学创作的环境:社会转型、市场经济、 大众文化的挤压 社会转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 市场经济全面启动,中国再次进入了改革 的快车道。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呼唤 了100多年的现代化蓝图也越来越清晰地以 实践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作家普遍感 到一种精神危机。
80年代知识分子主要是以一种观念、想象构 筑现代化的蓝图,但是现代化的启动首先 构成的便是对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的 冲击。90年代人们谈论文学环境时候经常用 的几个关键词是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知 识分子的边缘化。作家普遍感到一种精神 危机。90年代是知识分子的晕眩期。
3、文学观念更新
A “方法论”热 80年代前期“方法论”热,持续达两年多之久。 “方法热”较确切的内涵是“文学研究方法的变 革”,它是自新中国初期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批评方法以来,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又一重大变 革。从此以后,西方20世纪的理论批评著述被源 源不绝地译介过来。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等新理论、新概念术语。
这些作品在揭露现实生活存在的严峻性时 一点也不比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差。但 它驱逐了意识形态化的廉价的天堂预言, 也不像某些知识分子所表达的孤愤绝望的 现代战斗立场,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 拉到了最为接近的方位,挣扎在生活底层 的人民表现出独立(而不是借助知识分子 话语)的面对苦难的本色。
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精神生产是 按计划进行的,被看作是很纯洁的,不受 商品意识支配的。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文 学作品成了商品,其生产、销售、消费都 有着浓厚的商业色彩。 《废都》:“当代《金瓶梅》”、“知识分子 灵魂的史诗” 布老虎丛书
大众文化的挤压:过去.文学史基本上关注 的是纯文学史、新文学史传统,但是在90 年代大众文化一直是大众追随的目标,那 些习惯于指点江山的作家感到疑惑,人们 为什么不来读我们的书?
民间写作立场: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 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 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 风格等方面。 陈思和 庙堂;广场;把自己隐藏在民 间, “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利用这个题材探讨了中国民间对苦难的承 受力和承受态度。
“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 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 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 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 政治后果。”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