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_2007年总目录(1)
2021-2022南大核心(cssci)目录及深度解析!
2021-2022南⼤核⼼(cssci)⽬录及深度解析!学术派1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南京⼤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近⽇发布了2021-2022年度cssc核⼼期刊⽬录。
这份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举⾜轻重风向标意义的名单终于“靴⼦落地”,这也是学术期刊每两年⼀度的“⼤考”,受到学术领域的⾼度关注。
与2019-2020年度相⽐,收录期刊名录也出现了⼀定的变化,现梳理如下:马克思主义共收录21种,保持不变。
哲学共收录14种,⽐之前多出⼀种,其中《逻辑学研究》从c扩进⼊c刊⽬录。
宗教学收录3种,保持不变。
语⾔学收录25种,⽐之前多出2种,其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语⾔研究》从c扩进⼊c刊⽬录。
外国⽂学收录6种,⽐之前多1种,其中《俄罗斯⽂艺》不再收录,⽽《外国⽂学动态研究》从c扩进⼊c刊⽬录。
中国⽂学收录18种,数量不变,⼀增⼀减。
其中,《鲁迅研究⽉刊》不再收录,《中国⽂学批评》从c扩进⼊c刊⽬录。
法学收录24种,数量不变,⼀增⼀减,其中,《法学杂志》不再收录,《中国法律评论》从c进⼊c刊⽬录。
民族学与⽂化学收录15种,⽐之前多出1种。
其中,《贵州民族研究》从c扩进⼊c刊⽬录,⽽《民族教育研究》和《青海民族研究》两种期刊不再收录。
政治学收录39种,数量不变,但是结构发⽣了变化,出现了4增4减。
其中,《当代世界》、《俄罗斯研究》、《国家⾏政学院学报》、《南亚研究季刊》不再收录,⽽《和平与发展》、《理论学刊》、《理论与改⾰》、《⼈权》。
社会学收录12种,⽐之前新增1种,其中《社会发展研究》从c扩进⼊c刊⽬录。
⾼校学报收录73种,⽐之前多出3种,其中,3种不再收录,新增6种。
《安徽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商⼤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理⼯⼤学》(社会科学版)不再收录,《北京⼯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暨南⼤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昌⼤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都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c刊⽬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本帖最后由猎户座于2011-6-14 13:08 编辑这里是原书链接,维望帮助书友选择下载:/viewthread.php?tid=15821&extra=page%3D2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11月发刊词侯仁之《禹贡》中的昆仑顾颉刚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史念海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谭其骧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陈桥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纽仲勋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王开发张玉兰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文焕然何业恒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夏越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刘敦愿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魏嵩山古代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手工业徐俊鸣郭培忠口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骧口《水经注》研究《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周振鹤口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楼兰遗迹考察简报侯灿口纪念《禹贡》笔谈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张天麟“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徐兆奎回忆与希望侯仁之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郭敬辉回忆《禹贡》杨向奎纪念禹贡学会王树民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奋发前进唐晓峰“扶桑”讨论综合评述朱方口书籍评介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王文楚邹逸麟评《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摘译)赛明思口补白分湖·风湖·汾湖张舫澜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地理测绘史的一点正误一得长芦晒法制盐始于何时孔祥铸六朝人之所谓“北京”葛剑雄宋川峡二路分成四路祝培坤[ 本帖最后由yachenhuix 于2008-2-21 15:23 编辑]《历史地理》(第二辑) 1982年11月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侯仁之两爨六诏地理考释方国瑜夜郎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黄盛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陈得芝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邓锐龄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釪高阙考辨严宾汉桂阳郡建置时间考何介钧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赵永复东汉时期钱唐县之废复奚柳芳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李健才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陈桥驿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林汀水陈连开明代的居延海施一揆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王涌泉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何业恒文焕然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纽仲勋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曹尔琴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与发展朱新望昆明市的聚落起源、城址演变、城区扩张及其地理因素的探讨于希贤于希谦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陈代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东返日本航路再探王文楚口问题讨论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张泰湘率宾府、恤品路和开元城郭毅生口读书札记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谭其骧口纪念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韩儒林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王煦华朱一冰口书籍评介《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王文楚魏嵩山口译丛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口学术动态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朱杨印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灌县举行魁一口补白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望新北京地区播种水稻始于何时孔祥铸《通鉴》胡注纠谬一则禾子长江长洋港汊道辨析龚江《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赵永复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一得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山林的认识贺圣迪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杨正泰新书简介——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吾印“夷童”考刘翔《汉书·地理志》县目试补周庄《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史念海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陈金渊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张修桂江苏沿海古墩台考张忍顺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郑绍宗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王剑英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王文楚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杨正泰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杨章宏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日】斯波义信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葛剑雄《汉志》分江水考释陈怀荃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王颋祝培坤秦代象郡考覃圣敏隋唐漠南碛口考释施一揆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和田文《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黄盛璋口顾颉刚先生遗著昆仑和河源的实定顾颉刚口问题讨论碣石考高洪章董宝瑞口书籍评介万恭和《治水筌蹄》邹逸麟口译丛汉简所见地名考【日】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日】船越昭生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学术动态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卷即将开编微言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吴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刃佳口补白隋唐润州未尝治今丹徒镇胡菊兴阴山——陶山——阳山周庄曹操所开白沟得名问题辨疑非鱼东坝正名高山关于明代“东番”的地理范围周维衍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寨龚江秦关中北边长城禾子最早记载的洮河流域大规模滑坡现象赵晖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一得黄河三大浮桥考略晓鹿秦泗水郡治禾子后汉的东海王与鲁国周振鹤《历史地理》(第四辑)1986年2月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谭其骧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曾昭璇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刘苍字吴立成曹敏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周凤琴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景爱失必儿与亦必儿刘迎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赵永复《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周魁一明代广东经济地理初探司徒尚纪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周振鹤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王绵厚赤河考李孝聪丝路“青海道”考王育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朱玲玲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加】寇•哈瑞斯口读书札记冶即东部候官辨——《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的一条错简吴松弟《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读后刘伉口问题讨论再谈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口史籍整理《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口书籍评价顾炎武和《肇域记》杨正泰口译丛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美】彼得·C·珀杜口学术动态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简讯魁一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郑锡煌口补白地名带“阳”字未必表示水北山南周庄释“观下” 一令密云山考于德源秦置陈郡质疑马世之释“群舒”胡嘏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禾子《隋书·地理志》赣、南康纠谬王天良“次固镇”还是“次固镇” 一得营水出留山辨龚江《历史地理》(第五辑) 1987年5月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尚义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邹逸麟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奚国金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周源和沱江、沫水、离堆考辨田尚邓自欣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郭黎安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王仲荦贾耽路程“驩州通文单国道”地理与对音黄盛璋西辽王朝疆域考释魏良弢战国齐五都考钱林书关中东部秦魏诸长城遗迹的再探索王重九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张修桂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王文楚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卢云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吴维棠明代浙江市镇分布与结构樊树志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陈学文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兼评建州女真东迁说董万仑口古籍整理《<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校补孟素卿口调查报告东北考察记王钟翰口书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葛剑雄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杨正泰口译丛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美)汉斯·比伦斯泰因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禾子北宋荆湖路分为南、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姜汉椿战国阳泉君封邑考钱林书苏州旧称平江之原委黄锡之今贾鲁河名称的来源一令宜昌葛洲坝演变小史龚江释“襄阳”周兆锐《历史地理》(第六辑) 1988年9月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文焕然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黄河故道滑澶段的初步考查与分析徐海亮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吕以春沭水北魏正光改道和前沭河徐士传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李润田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邹逸麟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王妙发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郁越祖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尤中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汤开建赵佗犯长沙的路线与龁道县置废的年代张修桂“封中”试析——封水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陈乃良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点卢云三国人口探索王育民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韩光辉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口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徐霞客游峨眉山考辨吴应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满志敏口书籍评介《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口地图史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马崇鑫口译丛从晚明到清代中期中国与西班牙美洲的丝绸贸易全汉升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日】斯波义信口补白再谈荆湖南北路设置问题王文楚《南齐书·州郡志》南高平郡纠谬胡嘏谭其骧教授《长水集》出版一得《入蜀记》“次江陵之建宁镇”析龚江沈括误证章华台章珊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文每释春秋晋之“东阳”钱林书:hug: :lol《历史地理》(第七辑) 1990年6月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黄盛璋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吴松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汉唐河西城市初探杜瑜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顾朝林古代苏州城市景观的历史地理透视高泳源新郑考曲英杰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司徒尚纪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刘迎胜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杨正泰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牟元珪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沈卫荣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沈长云唐大震关考吴洁生突厥二题刍议周维衍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黄志强杨达源张传藻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景爱初探河南省历史时期的寒暖盛福尧口问题讨论再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口书评评《西汉人口地理》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简介朱毅口译丛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日】滨岛敦俊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南齐书•州郡志》三处脱文胡嘏钱大昕论《宋书·州郡志》所载水陆道里胡嘏《通鉴》秦、益二州胡注正误王振忠《唐六典》记《水经注》河流的总数赵永复“镇宁”系“镇戎”之误余音《新唐书纠谬》之纠谬华林甫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说之妄禾子《历史地理》(第八辑) 1990年7月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满志敏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王乃昂春秋绍兴的地理环境与水利建设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五条沙)及其演变张忍顺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程鹏举《山海经》中的浑天说金祖孟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胡阿祥商代疆域新论叶文宪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卢云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杨平林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迁徙赵永复霸上辨马正林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段渝释“地”陈瑞平苏北平原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吴必虎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口古籍研究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传》辨证周维衍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王文楚《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王颋口调查报告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孟凡人口问题讨论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再谈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王文楚口方志研究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褚赣生口书评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陈桥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初版赘言郑世贤口译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发展史(苏)B·C·热库林口补白放马滩出土地图的年代问题章珊《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文楚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周庄《水经注》资料断限赵永复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中译本出版一得义胜节度使所置年代考满志敏《水经注》泾谷水考龚江《清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出版傅诞《历史地理》第九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1990年10月谭其骧先生简历本刊编辑部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本刊编辑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贺信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林甘泉研究员的贺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邹逸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仲翰两汉时期的秦人赵永复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侯仁之海南省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问题曾昭璇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周振鹤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卢云干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张丕远湖商人由来新考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发凡葛剑雄明代户口初探王育民论绍兴古都陈桥驿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孙继民侯文高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张之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叶尔羌汗国东部疆域考释魏良弢陈氏安南国建置考王颋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胡阿祥金代行省考景爱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李孝聪店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王北辰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陈怀荃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张步天徐霞客探长江源朱惠荣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尚景熙1523年浙江镇海灾害原因分析刘昌森书籍评介: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王守春《历史地理》第10辑 1992年7月□庆贺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记候仁之教授的治学精神尹均科、韩光辉开拓创新用世益民——学习筱苏师治学业绩的体会辛德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骧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何炳棣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李宾泓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郑川水冯季昌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韩茂莉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钮海燕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钮仲勋唐以前江西地方望姓考梁洪生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日]滨岛敦俊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王振忠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月港的兴衰郑宝恒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历史地理定义考察王妙发郁越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张修佳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刘诗中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米文平清代人口考辨王育民十世纪中叶前后高昌回鹘的西部疆界华涛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北部地界的变迁尤中苏建灵段氏大理国建置考王颋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林汀水明朝初年出使西域僧人宗泐事迹补考邓锐龄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历史时期的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文焕然黄淮平原仰韶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满志敏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周凤琴苍梧考释陈怀荃□调查与研究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发现与研究冯永谦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李并成□古籍研究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地刍议靳生禾师道刚《南齐书·州郡志》札记胡阿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札记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书评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王守春□学术动态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讨论会综述王振忠□补白关于宋代在上海地区设置的市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令郦道源任冀州镇东府长史的时间赵永复《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王文楚以路为政区道名不自宋始李懋军《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993年6月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西汉与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周魁一陈茂山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韩茂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初探曾昭璇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佳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胡阿祥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葛剑雄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吴松弟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陈守忠论唐代的三边章群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郭声波明代三卫初设地研究董万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尹万科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文焕然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何业恒□《水经注》研究全租望与《水经注》陈桥驿《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医邑考孙继民郑良真□地图学史长久保赤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古籍整理《延祐四明志·河渠考·湖》佚文辑存俞信芳□译丛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北美历史地理学的现状与展望安德鲁·H·克拉克著姜道章译□学术动态《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第一册编稿一得□补白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一读者郦道元未曾闲居九年赵永复《通鉴》庲降(都)督胡注辩正王振忠天涯何处觅“东野” 张志廉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一处断句问题商榷马玉山《历史地理》(第十二辑) 1995年3月□纪念谭其骧(季龙)先生超迈乾嘉诸家的谭季龙先生史念海谭其骧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曾昭璇回忆谭季龙老师陈桥驿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邹逸麟用历史文献物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满志敏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徐海亮辽代西辽河水道与木叶山、永、龙化、降圣州考张柏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勇杭嘉湖平原生态演替与古文化兴衰的关系徐建春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之关系张明华江苏扬州西部距今45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环境萧家仪唐领余韩辉友番禺及番禺城考曾昭璇曾宪珊试论南宋末期桂林的城壕建设万竟君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城镇的变迁王振忠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邵华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施和金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周振鹤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华林甫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韩茂莉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传染病曹树基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侯甬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行龙唐代雄武军考张建设□《水经注》研究《水经注》关于广西水道传述说略白耀天□古籍研究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王仲荦《唐两京城坊考》评述辛德勇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图研究南宋行在临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阎维民。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_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_李令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3,2000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李令福提 要 本文总结了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演变性、结构综合性与有用于世的目的性,前三点也与构成其研究内容的空间、时间、部门(专题)三大要素相对应,其理论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和历史人文地理诸分支外,还应包括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
尽管历史地理学界已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地理科学,但实际上其却多作为历史学的专门史而存在着。
本文分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的形成原因,并希望经过长期努力,把历史地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理论体系 学科属性一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1.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进一步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
应该指出,这里所谓历史时期是指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人类活213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程度上和范围上都空前扩大的时期。
具体来说,其上限可从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农业革命时代开始,下限直至现代,与现代地理学相接。
这里所谓地理环境包括有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即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河湖海岸的消长、土壤布局与沙漠的盈缩、动植物分布的变化、历史上的火山地震带等等;而且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表现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与政区沿革、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及其发展、城市兴衰、风俗文化的区域特点及其演变、地名渊源等。
就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
首先,是它的区域性。
我认为其区域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它以区域的角度选择论题而进行研究。
历史是一条长河,由遥远的过去奔流到现在,并不断地趋向未来。
区域性要求历史地理学截取这条历史长河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横断面进行空间区域差异的复原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每一部专著或论文都是以特定的区域为论述范围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摘要本文试图对蓝勇先生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做一些浅评。
从该书的创作背景、贡献、结构编排、内容安排、学术性、教材特性等方面着手分析,并与同类书籍作一些比较。
蓝勇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既是一部学术专著,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好教材。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正文拜读了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部著作,并且有幸把它作为我们中国历史地理课的教材,听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真是受益良多!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科。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议,目前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年间,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在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中国文明产生的地理因素、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大趋势变化的影响方面、中国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和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地理环境对于政治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历史时期的农业制度、人地关系理论等方面成就引人注目。
蓝勇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史学理论研究》、《文物》、《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
这部《中国历史地理学》既是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方面的一部专著又是教材。
从全书结构编排来看,全书分为十六章,以空间顺序横向铺陈中国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每章分为若干节,以时间顺序纵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的各种地理环境。
采用了分类纵述,由古及今的体例。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书目精简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阅读书目(一)通论性著作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二)文献地图1)《尚书•禹贡》(顾颉刚注释本,见《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2)《汉书•地理志》(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北京:中华书局.1965.4)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学术月刊.1982(11)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1988.7)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8)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三)理论与方法1)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美/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高泳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4)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吴宏岐.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6)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7)史念海.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3)8)蓝勇.现代历史地理学给历史学的新启示.史学理论研究.1995(1)(四)学术史发展1)美/杰弗里·马丁. 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成一农,王雪梅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美/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叶光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7)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中國自然地理· 自然历史地理》 总论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历史时期的温度变迁 历史时期湿润状况的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 概述 黄河 长江 海河 珠江 辽河 塔里木河 运河
第二章 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
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概况 植被类型的变迁 结束语
中 生 代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K
J T P
1.37亿
1.95亿 2.3亿 2.85亿
7千万
5800万 3500万 5500万
显 生 宙 石炭纪 C 3.5亿 6500万
古 生 代
泥盆纪
D
4亿
5000万
志留纪 奥陶纪
S O
4.4亿 5亿
4000万 6000万
寒武纪 元古代 隐 生 宙 太古代
€
5.7亿 24亿 45亿
7000万 18.3亿 21亿
没有国际性的划分方 案 没有国际性的划分方 案
地理環境:地球表層的地理環境。諸如: 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 人文地理環境 :人類作用于地表形成的各種景觀, 像城市、道路、橋梁、渠道等等。 變遷與規律 历史地理学主要任务就是尽量“复原”或“再现” 那时的各种变化,然后把不同时代已经复原了的事 物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寻找 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今天这些事物的形成和特 点。如灵州城的变迁,宁夏川区的变迁。
孢粉分析 孢(音宝)粉是指古代裸子 植物的孢子和被子植物的花 粉沉积在地层中,变成化石, 经过采集、化学处理,在显 微镜下观察它们的构造和纹 饰,通过统计分类,确定其 沉积时代的古地理环境。例 如:被子植物花粉为主,表 示当时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潮 湿;松科花粉比较多,则反 映冷湿的气候环境;如果以 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则可 能是干旱的草原环境。用孢 粉分析检查早期文化地层中 是否有禾本科的花粉,可以 判断是否产生了原始农业。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
第 22 卷第 1 辑 2007 年 1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 hy
Vol. 22 ,No . 1 J an. ,2007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
傅林祥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上海 , 200433)
③光绪《清会典》卷 4 。 ④周振鹤 :《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 刍议》,《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第 3 期 , 第 32 页 。 ⑤田文镜 、李卫 : 《钦颁州县事宜》, 《中国政书集 成》影印本 ,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10 辑 , 第 94 、57 页 。参见瞿同祖 : 《清代地方政府》之第 2 章第 1 节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2003 年 。
二 厅制在明代的萌芽
有明一代 , 府的同知 、通判的数量比清代要 多 , 他们作为知府的佐贰官 , 负责全府或府内数 个州县的某一事项 , “同知 、通判分掌清军 、巡 捕 、管粮 、治农 、水利 、屯田 、牧马等事 。无常 职 (各府所掌不同 , 如延安延绥同知又兼牧民 , 余不尽载) , 无定员 (边府同知有增至六 、七员 者) ”①。同知或通判大多与知府同城而驻 , 遇有 事情 , 才被派遣外出 。有关同知或通判被派遣外 出的记载 , 最晚在嘉靖年间已经出现 。据方志记 载 , 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松江府设立过两个海防 厅 : 一个在上海县城 , 为防倭寇侵扰 , 嘉靖三十 五年 (1556 年) 派遣一位海防同知驻扎于此 , 次年在上海县署西侧建立海防同知厅署 , 随着倭 患的消弭 , 万历十六年 ( 1588 年) 前海防同知 已经回到松江府城 ②; 另一个设于金山卫 (在今 上海市金山区金卫镇) 西南 , “以备春防”③, 具 体置废时间不详 。这种派遣的同知 , 在内地也有 设置 。陕西延安府在明后期设有西延捕盗同知 , 驻扎洛川县黄龙山 , 管辖白水 、澄城 、郃阳 、韩 城 、洛川 、中部 、宜君等七县捕务 , 并延续到清 乾隆四 年 ( 1739 年) 才 改 名 为 延 安 府 捕 盗 同 知 ④。另外 , 至迟在万历年间 , “抚民同知”官 衔也已经出现 。陕西潼关为军事要地 , 明代设有 潼关卫 , 万 历 间 设 “分 署 西 安 抚 民 同 知”一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讲义李新贵宁夏大学历史系2009年8月14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提纲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二、上篇历史自然地理1、气候2、水系湖泊3、海岸线4、沙漠的变迁三、下篇历史人文地理篇5、疆域与民族的分布;6、行政区划的演变;7、人口与移民的分布;8、交通道路的变迁;9、都城与地方城市的发展。
四、参考书目与相关网站1、《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4、《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5、《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靳生禾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萧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修订版)邹逸麟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10、《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朱玲玲、杜瑜,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华林甫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12、《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3、历史地理专业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历史地理》(不定刊)、《九州》、《环境变迁研究》等。
14、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15、曾昭璇、曾宪珊著:《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相关网站:北京大学史学网、河山网(陕西师范大学)、禹贡论坛网(复旦大学)、舆地网(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天圆地方”网站。
五、课程考查要求一、平时成绩(一)平时课堂提问、讨论占10%;(二)试卷自拟,占20%;要求:所拟试卷类型不限,内容均为课堂上所讲,并覆盖所讲内容的90%。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历代历史地理著作【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1.《史记⼤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4.《晋书地理志》(卷14~15)5.《宋书州郡志》(卷35~38)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7.《魏书地形志》(卷106)8.《隋书地理志》(卷29~31)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12.《新五代史职⽅考》(卷60)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14.《辽史地理志》(卷37~41)15.《⾦史地理志》(卷24~26)、《⾦史河渠志》(卷27)16.《元史地理志》(卷58~63)、《⾦史河渠志》(卷64~66)17.《明史地理志》(卷40~46)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21.《通志地⾥略》22.《⽂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总志】23.《禹贡》《⼗三经注疏本》24.《⼭海经》郭璞注毕沅校25.《⽔经注》北魏?郦道元26.《穆天⼦传》27.《括地志》唐?李泰等28.《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2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30.《读史⽅舆纪要》清?顾祖禹31.《⼤唐西域记》唐?⽞奘撰32.《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33.《禹贡锥指》清?胡渭34.《⼴阳杂记》清?刘献廷35.《⼴志绎》明?王⼠性【城市类】36.《三辅黄图》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37.《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8.《东京梦华录》宋?孟元⽼39.《梦粱录》南宋?吴⾃牧40.《雍录》宋?程⼤昌41.《武林旧事》南宋?周密42.《⽇下旧闻考》清?于敏中43.《析津府志辑佚》元?熊梦祥44.《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45.《北平录》明?失名46.《故宫遗录》明?萧洵47.《宛署杂记》明?沈榜48.《旧京遗事》明?史⽞49.《旧京琐记》清?夏仁虎50.《藤阴杂记》清?戴璐51.《燕京岁时纪》清?富察敦崇52.《天咫偶闻》清?震钧53.《宋平江城坊考》王謇撰【⽅志】54.《蛮书》唐?樊绰55.《吴地记》唐?陆⼴微56.《华阳国志》晋?常璩57.《酌中志》明?刘若愚58.《龙沙纪略》清?⽅式济59.《吴越春秋》汉?赵晔60.《寒⼭寺志》叶昌炽61.《龙江船⼚志》明?李昭祥62.《吴郡志》宋?范成⼤63.《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64.《扬州图经》清?焦循,江藩65.《⾄顺镇江志》元?俞希鲁66.《百城烟⽔》清?徐崧,张⼤纯纂辑67.《泰州旧事摭拾》俞扬辑注68.《吴门表隐》清?顾震涛69.《越绝书》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域外】70.《佛国记》晋?法显71.《⼤唐西域求法⾼僧传》唐?义净原72.《释迦⽅志》唐?道宣73.《瀛涯胜览》冯承钧74.《西游录》元?耶律楚材75.《异域志》元?周致中76.《岛夷志略》元?汪⼤渊77.《真腊风⼟记》元?周达观78.《长春真⼈西游记》79.《西洋番国志》明?巩珍80.《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81.《东西洋考》明?张燮82.《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83.《海国图志》清?魏源8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85.《海录》清?谢清⾼86.《两种海道针经》向达87.《职⽅外纪》(意)艾儒略88.《安南志略》(越)黎崱89.《漂海录》(韩)崔溥90.《⼤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彦悰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地理绪论
(二)从沿草地理向历史地理学过渡的阶段
• 1、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 区别: •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 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 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以往的各种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 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所以,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是一门专 门的学问,却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 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文学 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注释检 索之用。而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 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 于解释自然发展规律,也可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 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 《禹贡》半月刊外文译名最初为“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1935年 3月1日,《禹贡》半月刊第3卷第1期开始 以“中国历史地理”(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 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 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具有促使 历史学和地理学两门学科相互渗透,进行 融合交流的发展趋向。但由此后《禹贡》 半月刊的内容和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和方向 看,还是侧重于沿革方面的。
• 至于清代考据学派在地理研究方面所作的单篇论 文,数量到底有多少,目前尚难以有一个准确的 估计。清人文集散藏全国各地,内含多少地名考 证内容也无人作过普查。1980年代,谭其骧编的 一部近300万字的学术资料集——《清人文集地 理类汇编》编集完成,并于1986 -1990年间由浙 江人民出版社分七册陆续出版。 • 总之,清代考据学派对古代大量政区、地名、地 理文献所作的考证与研究,贡献是巨大的,影响 是深远的,遗泽后人不浅。自新中国1949年建立 以来,历史地理学研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 成就,除了有新的学科理论指导以外,主要得力 于考据学派的研究成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地理是对人类活动所处环境的科学研究,而历史地理学则是对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环境的研究。
历史地理学理论从多个学科、领域中吸取了营养,并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交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而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以中国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中国地域特征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发展变化,为历史研究与地理学的交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是制约人类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往往是形成文化特点和经济格局的关键。
中国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自然环境到文化背景,都对历史地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存在以下特点:(1)地理环境复杂多变中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多样、区域差异显著的多民族国家,其地理特征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方是寒冷的草原和沙漠,南方则湿润多雨,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地经济、文化的异质性。
丰沛的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镇,而黄河流域则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支脉。
(2)人口聚集和城市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的聚集一直是历史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给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带来了重要影响。
如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催生了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繁荣,而中原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
(3)人文地理环境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不仅注重了自然地理环境,还特别关注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如文化、宗教信仰、语言、习俗等的差异,对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选择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独特贡献。
2.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山海经》和《水经注》等文献中,对中国的地域、地形、地貌、水文、民俗、神话等地理现象和自然特征进行了详细记载,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唐代学者魏征的《河渠志》和北宋赵彦适的《通志》等述书类地理学作品,推动了中国传统地理知识的拓展。
1 中国历史地理绪论
一、历史地理的研究上溯到一万年前,即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期华北:蓝田、丁村、萨拉乌苏、山顶洞华南:元谋细石器文化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制作石器从打制到磨制)体现了人类本身的进步,出现农业(偶然发现采集过程中留下的种子还能生长,这是农业产生的基础,但农业产生是迫不得已的,最多的解释是气候变迁。
)新石器时期老官台、磁山、仰韶(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人类的活动不是一个点,而是遍布全国各地,是日后文明的基础原有的采集阶段没有影响自然环境,但农业破坏大量原生态的天然植被,改变成人工栽培的农田,改变自然环境。
地理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和学科:聚落,道路,采集渔猎地点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东部季风区(46%,大量降水,农业必要条件,农业为主),西北干旱区(畜牧业为主),青藏干旱区(畜牧业为主)二、“加上原则”与“层累说”加上原则:内藤湖南,传说所具有的形态中,今存古籍中给予最古老位置的,是最新的传说,而置于比较新的时代的,则是比较古老是传说。
层累说:顾颉刚,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时代层累式的。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时期愈长(周人心目中最古的圣贤是禹,孔子时代出现了尧舜,战国时代出现了黄帝、神农,秦代出现三皇,汉代以后出现盘古);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任务愈放愈大(孔子时代的舜只是无为而治的圣君,后来成为被推崇的圣君);我们对于古史,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实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我们不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但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
早期历史有人为的添加。
但不否认时代的存在。
承认传说的古史并非自古皆然,而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而成,这既是伪造传说古史的过程,也是传说古史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错误观念:中华民族自三皇五帝来,世代相传,一直是统一的。
(顾颉刚:破除对皇帝的迷信,只是史前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其姓名和事迹未知)三皇五帝是后人创造的,有不同说法。
今存最早的盘古传说记录于南朝梁《述异记》,推测最早的传说记录在三国吴,来自南方长江流域。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英文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创刊于198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唯一定期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本刊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以促进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宗旨,登载有关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地名学研究、方志学研究、古都学研究、历史地理学史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重要的学术动态、学术评论、资料索引和出版信息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荣获1995、1996年连续两年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授予陕西省一级期刊称号;1996年被陕西省教委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联合授予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期刊第二名。
中国历史地理绪论
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文献资料搜集尽量做到穷尽; 2、不要把传说当作信史; 3、利用地图落实到空间去理解; 4、以发展变化观和空间差异观去观察问题。
绪 论
四、历史地理学科发展简史
中 国 历 史 地 理 学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 因为起源很早的沿革地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渊源;说它年轻,是因为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地 理学的分支,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具备严整的理论体 系和完备的工作方法。 分为传统的沿革地理学时期(《禹贡》、《汉书.地理 志》)和现代历史地理学时期(建国以来《中国历史 地理》课程的开设,代表学者:顾颉刚、谭其骧、侯 仁之、史念海)。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古史辨”学派的传说观: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 期愈长。②时代愈后,传 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 念。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 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江苏苏州人, 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曾任 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 金世界的观念。 只 开 风 气 , 不 为 师
人类历史时期至少应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
•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 南部
•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
的南方
北京大学考古系苏秉琦先 生著,三联书店,1999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西南部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的南方南方北京大学考古系北京大学考古系苏秉琦生著三联书店生著三联书店19991999人类历史时期至少应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中的一朵奇葩_读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_戈应
事先 审 稿, 不合 格 者一 篇 也不 登, 因此联袂告吹。多年来编辑部 始终 坚持了 “三级 评审”制度, 就是先 由
时候, 仍然没有 改变这种 地位。在 30 年 代和 40 年 代, 研究 历史 地理 的人也 寥寥 无几, 50 年代 以后, 研
责 任 编 辑 初 审 来 稿, 选 出 拟 用 稿 究历 史 地理 的 人 有所 增 多, 《中国 件, 再 由各 位编 辑 逐篇 集 中讨 论, 历史 地 理论 丛》问世 以 后, 研 究历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藤善
真诚等国 外专家的重
视, 并写信致谢。在国内
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当之无愧
地荣登。“陕西省一级期
刊”金榜。
■
CN 号大观
■文/ 乐 文
《当代戏剧》 富有地方特色的刊物
西 北 五省( 区) , 有一 家向国内外 公开发行 的戏剧 刊物, 这就是 由陕西 省戏剧 家协 会主办的《当代戏剧》杂志。它因其鲜明的时代气息, 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四年来每期 都刊登 5 篇以上 新 物对 一些 现实 问 题的 阐述 具 有重 人新作。有 的已崭露 头角, 写出 了 要借鉴意义。
颇有见解 的论文, 团结培 养了一 大
许 多作 者 和 读者 认 为, 《中国
批青年学 术工作者, 这是 刊物具 有 历史地理 论丛》的创刊是中 国历史
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理学科走 向独立的 重要标志 , 从
统地介绍了 水袖、耍牙、吹火等戏曲表演知识和秦腔绝活, 成为初涉剧坛的 青年演
员的启蒙教 材。“新戏评介”一栏, 一戏一评, 扬长避短。“戏曲音乐”谈秦声改革之
优长, 叙创腔润腔之奥秘, 每期必发的一个唱段, 把秦腔、眉户、华剧等地方剧种的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第一节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发展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地理学著作。
尔后的历朝历代,不断地出现官修或民修的地理学著作。
这些地理学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地理学的内容。
从地理学的发展史上看,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尚书·禹贡》、《山海经》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地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都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学著作。
《尚书·禹贡》总1193字。
其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
○1自从战国两汉以来,一般都公认为禹本人或禹时代,在禹治水成功后的一份记录(约在公元前21世纪)。
但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在禹时代,还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篇内容复杂而条理井然的作品;○2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顾颉刚先生在《禹贡》(全文注释)一文中,主张《禹贡》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较秦始皇统一的时代(公元前221年)约早60年;○3辛树帜在《禹贡新解》中提出:《禹贡》的成书年代,当在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王全盛时代,下至穆王为止。
即,公元前1185年~公元前952年之间;○4王成祖在《中国地理学史》中认为:《禹贡》的编写,基本上是孔子依据春秋时代他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生产条件所写成的古文献,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禹贡》主要是以分区的方法描述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现象以及治水的丰功伟绩。
把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战国后期。
全书共18卷。
主要记载了山川的方向,河流的流向,动植物的分布,矿产的分布等(《山海经》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矿产分布的作品)。
一般认为,《尚书·禹贡》、《山海经》是先秦时期最好的地理学著作。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主要有:《尔雅·释地》、《管子·地员》(地数篇,度地篇)、《吕氏春秋·有始览》、《周礼·考工记》(天官篇,地官篇)、《周礼·职方》等。
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_2019年总目录(1)
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_2019年总目录(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9年总目录第1辑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陈业新(5)清代昆明地区(1721-1900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与初步分析……………杨煜达(17)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傅林祥(32)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以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为例……徐建平(39)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张萍(51)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刘景纯(62)铁路与华北内陆地区市镇形态的演变(1905!1937)……………………熊亚平(73)六朝建康之∀中堂#……………………………李文才(82)灾害因素与唐代出宫人考……………………李军(90)清代学者利用金石资料研究唐代地理的成就及意义…………………………………王雪玲(96) 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进士籍贯刊误述论………………………………毛晓阳(106)∀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侯甬坚(116)环境史及其对自然的重新书写………………高国荣(124)元明清北京的能源供应及其生态效应………孙冬虎(134)经世致用!!!侯仁之学术生涯的思想基调………丁超(145)∃书评∃简评阿兰∃贝克的地理学与历史学!!!架起跨越鸿沟的桥……………………段伟(155)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蓝勇黄权生(31)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朱圣钟(43)试论宋代对野生动物的捕杀…………………魏华仙(53)凿池而饮: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民生用水…胡英泽(63)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初探!!!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为例…………………………………吴媛媛何建木(78)1650~1850年伊克昭盟人口复原研究!!!以蒙古人为研究对象………………郝文军(89)鄯善王国的畜牧业……………………………王欣(94)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吕卓民(101)春秋赤狄皋落地望与皋落戈铭文释读………陈隆文(108)周都∀西郑#地望考……………………………吕亚虎(115) 史记索隐∀县#地名校议…………………王永吉(121)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李东泉(125)试论20世纪30年代青岛崂山旅游资源的开发………………………………………高玉玲(137)论武备志和南枢志中的郑和航海图……………………………………………周运中(145)关于利用历史文献信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的几点看法………………………………方修琦(153)∃书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佳作 !!! 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读后……孙冬虎(156)∃学术信息∃中美泰顺地方历史文化联合考察综述………董枫(159)第2辑第3辑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吴松弟(5)明清时期长江武汉段江面的沙洲演变………尹玲玲(14)灞河中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桑广书陈雄(24)4280aBP.至战国黄河下游流路续考………任美锷(30)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龚胜生叶护平(5)唐宋西南、岭南瘴病地理与知识阶层的认识应对………………………………………马强(21)瘟疫来自中国?!!!14世纪黑死病发源地问题研究述论……………………………………………李化成(30)清代江南乡村的水利兴替与环境变化!!!以平湖横桥堰为中心………………冯贤亮(38)河患与官方应对:康雍乾时期的山东小清河治理及启示……………………………李嘎(56)城市空间扩展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河浜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吴俊范(67)上海城市生态的近代转型!!!以晚清上海道路为中心……………陈琍(78)元代双城总管府刍议…………………………薛磊(87)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吴轶群(92)从八旗驻防到地方行政制度!!!以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嬗变为中心………………………………………任玉雪(103)豐都与酆都的演变及其地理文化……………周晓薇(113)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三晋文化与山西文化关系辨析……刘影(121)古典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所记欧亚陆路交通…………………………………许序雅(127)对马可波罗游记 Bangala史实的考释……石坚军(136)唐番禺县治所考………………………………吴宏岐(149)唐折冲府新考…………………………………刘思怡(156)∃补白∃读史方舆纪要所记泉州∀南薰门#订误…………………………………吴孟显(37) 古地理学报同本刊建立交换关系………………………………………………(66)读者∃作者∃编者……………………………………(77)历史上永定河筑堤的环境效应初探…………吴文涛(13)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荆峰惠富平(21)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侯甬坚(28)明代陕西逃户:徭役与环境的博弈…………马雷(40)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李久昌(49)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张家山汉简研究………………肖爱玲(60)清代后期西方人笔下的西安城!!!基于英文文献的考察………………史红帅(71)内地移民与汉代南部边疆交趾地区的统一……………………………………………陈国保(81)侨郡改置与前燕政权中的胡汉关系…………仇鹿鸣(94)楚国设置巴郡考………………………………杨光华(100)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的时空特征………孟凡松(110)五尺道即石牛道考……………………………周宏伟(119)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交通建设与分布…………王永飞(127)魏晋南北朝方志初探…………………………王毓蔺(136)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其价值……………………………王大学(147)∃书评∃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 跨越楚河汉界译感……………………阙维民(155)∃补白∃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勘误一则……………………………………………学舟(27) 清史稿∃藩部三地名勘误一则……………………………………………孟令宏(93)第4辑何以西北?!!!国史上西北情结的渊源……………刘乃寅(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年总目录
第1辑
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
陈业新(5)……………………………………………
清代昆明地区(1721-1900年)冬季平均
气温序列的重建与初步分析杨煜达(17)
……………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傅林祥(32)
………………
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
!!!以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为例徐建平(39)
……
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张萍(51)
………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
选址特征刘景纯(62)…………………………………
铁路与华北内陆地区市镇形态
的演变(1905!1937)熊亚平(73)
……………………
六朝建康之∀中堂#李文才(82)
……………………………
灾害因素与唐代出宫人考李军(90)
……………………
清代学者利用金石资料研究唐代地理的成
就及意义王雪玲(96)…………………………………
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 进士籍
贯刊误述论毛晓阳(106)
………………………………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侯甬坚(116)
………
环境史及其对自然的重新书写高国荣(124)
………………
元明清北京的能源供应及其生态效应孙冬虎(134)
………
经世致用
!!!侯仁之学术生涯的思想基调丁超(145)
………
∃书评∃
简评阿兰∃贝克的 地理学与历史学!!!
架起跨越鸿沟的桥 段伟(155)
……………………
第2辑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
的形成吴松弟(5)……………………………………
明清时期长江武汉段江面的沙洲演变尹玲玲(14)
………
灞河中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
桑广书陈雄(24)…………………………………
4280aBP.至战国黄河下游流路续考任美锷(30)
………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
!!!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
蓝勇黄权生(31)…………………………………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朱圣钟(43)
……
试论宋代对野生动物的捕杀魏华仙(53)
…………………
凿池而饮: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民生用水胡英泽(63)
…
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初探
!!!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为例
吴媛媛何建木(78)…………………………………
1650~1850年伊克昭盟人口复原研究
!!!以蒙古人为研究对象郝文军(89)
………………
鄯善王国的畜牧业王欣(94)
……………………………
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吕卓民(101)
……
春秋赤狄皋落地望与皋落戈铭文释读陈隆文(108)
………
周都∀西郑#地望考吕亚虎(115)
……………………………
史记索隐 ∀县#地名校议王永吉(121)
…………………
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
研究及启示李东泉(125)
………………………………
试论20世纪30年代青岛崂山旅游资源的
开发高玉玲(137)………………………………………
论 武备志 和 南枢志 中的 郑和航海图
周运中(145)……………………………………………
关于利用历史文献信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
的几点看法方修琦(153)
………………………………
∃书评∃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佳作
!!! 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 读后孙冬虎(156)
……
∃学术信息∃
中美泰顺地方历史文化联合考察综述董枫(159)
………
第3辑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龚胜生叶护平(5)…………………………………
唐宋西南、岭南瘴病地理与知识阶层的认识
应对马强(21)………………………………………
瘟疫来自中国?
!!!14世纪黑死病发源地问题研究述论
李化成(30)……………………………………………
∃
159
∃
清代江南乡村的水利兴替与环境变化
!!!以平湖横桥堰为中心冯贤亮(38)
………………
河患与官方应对:康雍乾时期的山东小清
河治理及启示李嘎(56)
……………………………
城市空间扩展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河浜资
源利用与环境问题吴俊范(67)
………………………
上海城市生态的近代转型
!!!以晚清上海道路为中心陈琍(78)
……………
元代双城总管府刍议薛磊(87)
…………………………
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吴轶群(92)
……
从八旗驻防到地方行政制度
!!!以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嬗变为
中心任玉雪(103)………………………………………
豐都与酆都的演变及其地理文化周晓薇(113)
……………
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
!!!三晋文化与山西文化关系辨析刘影(121)
……
古典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所记欧亚
陆路交通许序雅(127)…………………………………
对 马可波罗游记 Bangala史实的考释石坚军(136)
……
唐番禺县治所考吴宏岐(149)
………………………………
唐折冲府新考刘思怡(156)…………………………………
∃补白∃
读史方舆纪要 所记泉州∀南薰
门#订误吴孟显(37)…………………………………
古地理学报 同本刊建立交换
关系(66)………………………………………………
读者∃作者∃编者(77)
……………………………………
第4辑
何以西北?
!!!国史上西北情结的渊源刘乃寅(5)
……………历史上永定河筑堤的环境效应初探吴文涛(13)
…………
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
术影响荆峰惠富平(21)…………………………
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
地利用侯甬坚(28)……………………………………
明代陕西逃户:徭役与环境的博弈马雷(40)
…………
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
李久昌(49)……………………………………………
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
探析!!!张家山汉简研究肖爱玲(60)
………………
清代后期西方人笔下的西安城
!!!基于英文文献的考察史红帅(71)
………………
内地移民与汉代南部边疆交趾地区的统一
陈国保(81)……………………………………………
侨郡改置与前燕政权中的胡汉关系仇鹿鸣(94)
…………
楚国设置巴郡考杨光华(100)
………………………………
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的时空特征孟凡松(110)
………
五尺道即石牛道考周宏伟(119)
……………………………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交通建设与分布王永飞(127)
…………
魏晋南北朝方志初探王毓蔺(136)
…………………………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松江府海塘图 的年代
判定及其价值王大学(147)
……………………………
∃书评∃
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
!!!A∃贝克 地理学与历史学!!!
跨越楚河汉界 译感阙维民(155)
……………………
∃补白∃
嘉庆重修 大清一统志 勘误一则
学舟(27)……………………………………………
清史稿∃藩部三 地名勘误一则
孟令宏(93)……………………………………………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