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先生的史鉴思想及其典范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晋藩先生的史鉴思想及其典范意义
作者:陈国平
来源:《中国检察官·司法实务》2020年第01期
以史为鉴是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实现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关键一点是能否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张晋藩先生是中国法律史学大师,他一贯强调法律史学工作者要鉴古观今、发挥史鉴作用,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张晋藩先生的史鉴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历史。

2000年张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时曾深情地说:“我深深感觉到作为法律史学的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尊重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并给予科学解释。

”他还强调“尊重历史是法律史学研究者最起码的史德”。

二是要注重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张先生认为,中国法制史学的学术价值,总的说来是揭示中国法制史发生发展的规律。

同时,法制史学的价值还表现为从纷繁杂乱的法制历史中,梳理出古代先哲所阐发的理性法律思维的成果。

他强调,中国法制的历史产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国法制史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中国的法制与固有国情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以及蕴藏于其中的民族精神。

这不仅展示了这门学科的学术价值,还会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三是要观照现实。

张先生一直强调,研究法律史学,研究的是过去,面对的是现在,不能像清代考据学派那样钻故纸堆,为历史而历史,而是既要深入历史,又要跳出历史,站在当代社会与建设需要的高度,撷取历史的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知识,为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服务。

他指出“这是法律史学生命力之所在”。

正是上述三个特点在他身上的完美体现,才使得他的研究成果温润厚重、浑然天成,才让人感觉他发挥史鉴作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张晋藩先生是史鉴资政的大师和典范。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1986年先生应邀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题目为“谈谈法制历史经验的借鉴问题”;1995年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律课,题目为“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1998年再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课,题目为“中华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与近代化思考”。

三次讲课题目不同,内容有异,但贯穿的主线则是一致的,即为当前的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在先生的著述中,有许多是直接以史鉴今的,如1979年发表的《家长式的领导作风是封建余毒》《人治与法治问题初探》,1986年发表的《略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的关系》,1990年发表的《中国古代惩治贪吏的历史借鉴》,1998年发表的《依法治国是历史的必然》,还有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历史镜鉴方面的系列文章。

这些著述有的是对中国历史上法制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所作的概括和提炼,有的则是对某一方面具体制度的得失、规律进行的总结,但无论如何,仅从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看,就可知都是由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发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而作。

其實,我认为,先生的研究从整体上看目的都是
为了当代中国法律文明的发展、法律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法律体系的重构而进行的,都是为推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服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著述几乎在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发挥了影响重大的资政作用。

张晋藩先生在会议主旨发言中讲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其中第一点讲中国古代每个王朝都会以史为鉴,并在此基础上革故鼎新,他将其上升为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

我以为,先生的这一观点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是寓有深意的,其中饱含了他的期许、自况,也寄托了他对法史研究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我们应当以他为榜样,尽管是从事法律史的研究,也应当观照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期为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