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第5课《民族政权并立、两宋社会变化和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 带;由内地到沿海逐渐转移。
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3、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
东汉末年—东晋初年 南移的三个时期 北 方 战 乱 人口南迁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南 方 经 济 发 展 农业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开发 2、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 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 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 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4、唐末五代:开始南移。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 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 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5、两宋时期:(南宋)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 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 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 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 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 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 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
黄河
秦岭---淮河
长江以南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 农业 、 南 方 经 济 手工业 发 展 的 表 现
商业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北方作物在 粮食作物 南方种植增多;苏湖成为粮仓;
经济作物 扩大
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域
纺织业 制瓷业
货币
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江浙、蜀 地)。棉织业兴起 两宋时期是制瓷业辉煌时代(哥 窑、景德镇) 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具
第5课
民族政权并立、两宋社会变 化和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 的发展
自唐灭亡以来,中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这一时期都出现了哪些政权?
辽 西夏 北宋 南宋
金
辽、宋、西夏、金的建立
政权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宋太祖赵 匡胤
时间 947年 960年
都城 上京
东京(今 开封)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女真族 汉族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什么是“经济重 心”呢?
经济重心:
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 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经济重心南移的 判断标准
1、人口量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南方贡赋在国家财政收入中 占绝大多数比例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 济。 3.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 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初步开发 加速南方经济开发 南方经济渐超北方
商业繁荣 手工业进步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定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被称这“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草原 骄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2、铁木真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 ,建立蒙古国,被尊为“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统一。 评价:铁木真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 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 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 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 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 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 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 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 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南宋发行纸币“会子”
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设有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 海外贸易 “陶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重心南移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 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 影响。
比较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
• 澶渊之盟:双方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纳岁币
绢20万匹,银10万两。
• 宋夏和议:宋每年赐给西夏绢、银、茶、帛25.5
万匹、两、斤;双方恢复往来贸易。
• 绍兴和议:①宋向金称臣。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
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 兴十二年开始。
辽
北宋
西夏
金
元昊
1038年 兴庆府 上京
临安(今 杭州)
完颜阿骨打 1115年
南宋
赵构
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兵变: 凭借兵权夺得政权。 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大大 “杯酒释兵权”: 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澶渊之盟:1005年 • 主要战场:澶州 • 内容:双方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
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宋夏和议
时间:1044年。
• 内容:宋每年赐给西夏绢、 银、茶、帛25.5万匹、两、 斤;双方恢复往来贸易。
• 内容:
• 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 节”,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 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 以北属金。 •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 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 至泗州交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