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可见一斑: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1.文体知识——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本文就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古代的文章或者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的时候,按照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处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4.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
“巫”指从事占卜、祈祷等为人祈福、去灾的人,也用药物等给人治病。“医”指以治病为职业的人。上古巫医不分。“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西周时指工奴,后来泛指各种手工业者。
5.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另一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三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
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
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用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得着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所存也。
在的地方。
段解:正面论述教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态度、标准。
思路导引: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增强了立论的力度。接
下来,作者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第一层论述教师的作用。第二层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有
了以上有力的论证,“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第三层论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
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想让人
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没有疑惑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出一般
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
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
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人们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
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
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并且帮助他们学习
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文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
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是聪明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拜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
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
若也,道相似也,
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所掌握的道理也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使人感到耻辱,以官职
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求师的好风尚难以恢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与他们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同列羞与为伍,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他们,
其可怪也欤!
可真奇怪啊!
段解: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思路导引: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设置了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爱其子”与“于其身”对比,指出“今之众人”的糊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引人深思。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一针见血地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病态心理。论证有力。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