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怀念母亲》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怀念母亲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敬意和同样真挚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敬意、相同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具体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情感,感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语言文字之中,尽情触摸作者心跳,聆听作者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深挚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感受力,丰富语言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1、情景教学法:上课伊始,由《乡愁》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效果。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余光中《乡愁》?(指名学生背诵)这首诗写出了台湾人民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课文-----季羡林《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铺垫。

2、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3、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悔》

4、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5、师:季老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思念情感。

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情感。作者怀念仅仅是生他养他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情感,奠定学习本课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读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在自由交流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母亲”,一个是生身之母,一个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首先是作者对亲生母亲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2、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语句,如,“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凄凉一样,是甜蜜,浓浓,有说不出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母亲都是一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面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母亲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情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取代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有所体验。”“学生对作品理解,能够联系背景作出自己评价,能说出自己体验。”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身份不同,对母亲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