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四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案》四则
《医案》四则
[教学⽬的]
1.掌握⽂中⽣僻字的读⾳;掌握⽂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中重点词语;掌握⽂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中出现的实词活⽤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通过所选医案的学习,让学⽣认识医案是我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医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应很好地学习继承。
3.了解古代医案的体例及内容。
[教授⽅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僻字
衽癸浃亘愠桴簧苕闾隧
⼆、繁体字
儀憊覺務參劇豈斂遲攝慮複濕滅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朋游譁()然议之。
3、芍药等补剂⼗余贴()。
4、遂不复致辨()。
5、受误之害甚钜()。
四、重点词语
1、(天)甫(明)
2、凡(⼀再⾏)
3、滞下
4、袵席
5、(及)荐
6、阙(其中)
7、浃(旬)
8、亘(昼夜)
9、泠然 10、顾(投) 11、(补)完 12、霍然 13、敛袵 14、噬脐 15、咎(以轻⽤) 16、初(不⾔) 17、责(效) 18、(⾃)讼(⽈)19、如⿎应桴 20、(为)厉 21、系铃解铃 22、速(之) 23、簧⿎ 24、(甚)钜 25、帏薄 26、⼩⽔ 27、解维 28、⼟物 29、⽐⽐ 30、以邻为壑 31、令(侄⼥) 32、汛愆 33、(不)宣 34、豁(痰) 35、(奚)⽩
五、指出语法现象
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时朱彦修⽒客城中。
3、但⽇服⽽病⽇增。
六、今译:
1、时朱彦修⽒客城中,以友⽣之好,⽇过视予,饮予药,但⽇服⽽病⽇增。
2、⼦南晨诣,愠形于⾊,咎以轻⽤河车,⽽盛称此友先识,初不⾔曾服凉
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3、医者不知发汗⾏⽔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尾闾之泄,
犹以邻为壑⽿。
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消;⽔留⽇久,则⽕⼟渐灭。
然后以此法⾏之,⽆济于事矣。
4、此痰⽓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勿投⾎药,经⾃流通。
七、阅读
張⼦⼼弱冠病瘵其證咳嗽下午熱從兩⾜⼼起漸⾄頭⾯夜半乃退⾯⾊青形羸氣促交睫即梦遺奄奄⼀息孫診其脈左⼨短弱右關略弦餘皆洪⼤因許可治病者⽈醫皆謂⽕起九泉者死⼤
⾁盡削者死咳嗽加汗者死脈不为汗衰者死況當夏令肺⾦將絕先⽣獨⾔可治何也孫⽈證雖危⾊聲脈三者皆有⽣意兩顴不⾚⼼⽕未焚也聲⾳不啞肺⾦未痿也⽿輪不焦腎⽔未涸也據⾯青者憂疑不決左⼨短者⼼神不⾜關略弦者謀爲不遂必因志願⾼⽽不稱其⼼謀爲⽽不遂其欲殆⼼病⾮腎病也經⽈⾊脈相得者⽣故許可治病者恍然⽈是矣予因星⼠決上科必售予仍落第⽽同窗者中故怏怏⾄此今亦忘其病源矣乃爲定⽅以⼈參棗仁龙⾻为君丹參⽯斛⾙母⿆冬五味⼦爲⾂⼭梔⾹附爲佐⼆⼗貼⽽病起丸⽅則⼈參⿆冬五味熟地枸杞⿔板茯苓蜜丸服三⽉⽽精神健肌⾁充矣(姚若琴、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孙东宿医案·痨瘵》)
要求:
1、给上⽂标点
2、注释⽂中加横线的词语
3、简答孙⼀奎医师何以诊断张⼦⼼属⼼病⽽⾮肾病。
【正⽂译⽂】
(⼀)朱丹溪治滞下案
【原⽂】叶先⽣名仪,尝与丹溪俱从⽩云许先⽣学。
其记病云:
岁癸⾣秋⼋⽉,予病滞下,痛作,绝不⾷饮。
既⽽困惫,不能起床,乃以袵席及荐阙其中,⽽听其⾃下焉。
时朱彦修⽒客城中,以友⽣之好,⽇过视予,饮予药,但⽇服⽽病⽇增。
朋游譁然议之,彦修弗顾也。
浃旬病益甚,痰室窒咽如絮,呻吟亘昼夜。
私⾃虞,与⼆⼦诀,⼆⼦哭,道路相传谓予死矣。
彦修闻之,⽈:“吁!此必传者之妄也。
”翌⽇天甫明,来视予脉,煮⼩承⽓汤饮予。
药下咽,觉所苦者⾃上下,凡⼀再⾏,意泠然。
越⽇遂进粥,渐愈。
朋游因问彦修治法。
答⽈:“前诊⽓⼝脉虚,形虽实⽽⾯黄稍⽩。
此由平素与⼈接⾔多,多⾔者中⽓虚,⼜其⼈务竟已事,恒失之饥⽽伤于饱,伤于饱,其流为积,积之久为此证。
夫滞下之病,谓宜去其旧⽽新是图,⽽我顾投以参、术、陈⽪、芍药等补剂⼗余贴,安得不⽇以剧?然⾮浃旬之补,岂能当此两贴承⽓哉?故先补完胃⽓之伤,⽽后去其积,则⼀旦霍然矣。
”众乃敛袵⽽服。
【今译】叶先⽣名叫仪,曾经和朱丹溪⼀同跟随⽩云许先⽣学习。
他记述的病案如下:癸⾣年(1333年)秋季⼋⽉,我患了痢疾病,疼痛发作,完全不能吃喝。
不久困顿疲惫,不能起床,于是把床席和垫席中间挖了⼀个窟窿,听凭⼤便⾃⾏下流。
当时朱彦修在城中作客,因为同学友情,每天来探望我,给我服药,只是每天服药病却⼀天天地加重。
朋友们沸沸扬扬地议论起朱彦修,彦修不理睬。
满⼗天,病情更加严重,痰阻塞在喉咙之中,好象棉絮⼀般,呻吟声⽇夜不断。
⾃⼰私下⾥忧虑起来,便和两个孩⼦诀别,两个孩⼦哭泣,道路上的⼈相传说我死了。
朱彦修听后,说到:“唉,这⼀定是传话⼈瞎说。
”第⼆天天刚亮,前来为我诊脉,煮了⼩承⽓汤让我服下。
药咽下后,觉得使我痛苦的东西从上⽽往下泻,共排
朋友们于是问朱彦修为什么⽤这样治法,他回答说:“起初诊得患者⽓⼝脉虚,外形上看虽然是实证,可是⾯⾊黄⽽微⽩。
这是由于平素与⼈交谈过多,话说多了的⼈中⽓虚弱;另外,这个病⼈务求办完事情才休息,经常饿着肚⼦⼲活,吃饭时吃得⼜过饱,这样的习惯形成弊端就是积滞,积滞久了就形成滞下病。
治这种病证,⼀般⼈认为先排出积滞,然后才能受纳新的⾷物,⽽我却投⽤⼈参、⽩术、陈⽪、芍药等补剂⼗余贴,怎能不⼀天天地加重呢?然⽽没有这⼗天的补益,怎么能承受了这两贴承⽓汤的攻下呢?所以⾸先补⾜受到损伤的胃⽓,然后除去他的积⾷,那么就会霍然痊愈了。
”众⼈听说后,于是提起⾐
襟,表⽰敬服。
(⼆)沈明⽣治吐红案
【原⽂】沈明⽣治孙⼦南媳,赋质瘦薄,脉息迟微,春末患吐红,以为脾虚不能摄⾎,投归脾数剂⽽⽌。
虑后复作,索丸⽅调理,仍以归脾料合⼤造丸数味与之。
复四五⽇后,偶值⼀知医者谈及,乃骇⽈:“诸见⾎为热,恶可⽤参、耆、河车温补耶?⾎虽⽌,不⽇当复来矣。
”
延诊,因亟令停服,进以花粉、知母之属。
五六剂后,⾎忽⼤来,势甚危笃。
此友遂敛⼿不治,以为热毒已深,噬脐⽆及。
⼦南晨诣,愠形于⾊,咎以轻⽤河车,⽽盛称此友先识,初不⾔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沈⾃讼⽈:“既系热症,何前之温补如⿎应桴,今只增河车⼀味,岂遂为厉如是?且⽄许药中,⼲河车仅⽤五钱,其中地黄、龟板滋阴之药反居⼤半,才服四五⽇,每服三钱,积⽽计之,河车不过两许⽿。
”遂不复致辨。
往诊其脉,较前转微,乃笑⽈:“⽆伤也,仍当⼤补⽿。
”其家咸以为怪,然以为系铃解铃,姑听之。
因以归脾料倍⽤参、耆,⼀剂⽽熟睡,再剂⽽红⽌。
于是始悟⾎之复来,由于寒凉速之也。
因叹⽈:“医道实难矣。
某固不敢⾃居识者,然舍症从脉,得之先哲格⾔,⾎脱益⽓,亦⾮妄逞臆见。
今⼈胸中每持⼀胜算,见前⼈⽤凉,辄⽈:‘此寒症也。
宜⽤热。
’见前⼈⽤热,则⽈:‘此⽕症也,应⽤凉。
’因攻之不灵,从⽽投补;因补之不效,随复⽤攻。
⽴意翻新,初⽆定见。
安得主⼈、病⼈⼀⼀精医察理,⽽不为簧⿎动摇哉?在前⼈,蒙谤之害甚微;在病者,受误之害甚巨。
此张景岳‘不失⼈情’之论所由作也。
”
【今译】沈明⽣治疗孙⼦南的⼉媳,她⾝体素质天⽣瘦弱单薄,脉搏跳动迟⽽微弱,春末患了吐⾎病。
沈明⽣认为脾虚弱不能摄养⾎,投下⼏服归脾汤后⽌住了。
孙⼦南担⼼以后再发作,求丸药调理,沈明⽣仍旧把⼏服归脾料合⼤造丸给了她。
⼜过了四五天后,偶然遇到⼀位懂得医道的⼈谈到此事,就吃惊地说到:“各种见⾎的病是热证,怎么可以⽤⼈参、黄芪、河车等温补药呢?吐⾎虽然⽌住,过⼏天将要再来的。
”孙家请他诊治,于是叫马上停⽌服⽤原来的药,改服花粉、知母⼀类的药。
五六剂药后,⾎忽然⼤来,情况很危险。
这位朋友于是缩⼿不敢治了,认为热毒已经很深,后悔不及。
⼦南早晨到我这来,恼怒之情表现在⾯部上,责怪我轻易⽤了河车药,⽽盛赞这位朋友的先见卓识,完全不提曾经服过凉药,并且要向⽼师求疗效,⼀定痊愈才罢休。
沈明⽣⾃⼰争辩说:“既然属热证,为什么以前⽤温补药就象⿎声回应⿎槌⼀样,很快有效果,现在只增加了⼀味河车药,怎么能造成如此严重的祸害呢?况且⼀⽄左右的药中,⼲河车只⽤了五钱,地黄、龟板滋阴的药物反⽽占了⼀⼤半,才服四五天,每次服三钱,积累起来计算河车不超过⼀两左右。
”于是就不再争辩了。
前去诊察她的脉,跟先前⽐较变得微细了,于是笑着说:“没有问题了,仍旧应该⼤补。
”她的家⼈全都觉得很奇怪,但认为解铃还得系铃⼈,姑且听从了沈明⽣。
于是⽤了归脾⽅底加倍⽤了⼈参和黄芪,⼀剂药后睡熟了,服第⼆剂药吐⾎⽌住了。
从此才明⽩⾎去⼜来是由于服寒凉药所招致的。
于是沈明⽣感叹说:“医道确实很难。
我本来就不敢⾃居是了解医道的⼈,然⽽舍症从脉,是从先哲的格⾔中获得的,⾎脱补⽓,也不是乱逞⾃⼰的主观见解。
现在⼈们⼼中常常持有⼀个能够制胜的计谋,看见前⾯治病的医⽣⽤了凉药,就说:‘这是寒证,应该⽤热药。
’看见前⼈⽤的是热药,就说:‘这是⽕证,应该⽤凉药。
’因攻法不灵,随之就投补药;因补药没有效果,随后⼜⽤攻法。
想法翻新,根本就没有固定的见解。
⽤什么办法才能使主⼈病⼈全都精通明察医理,⽽不被动听的⾔语动摇呢?对前⾯治病的医⽣来说,蒙受谤⾔造成的危害很⼩;从病⼈看,耽误治疗造成的危害是很⼤的。
这就是张景岳‘不失⼈情’的议论所以发表的原因。
”
(三)张志聪治⽔肿案
【原⽂】予在苕溪治⼀⽔肿者,腹⼤肤肿,久服⼋正散、琥珀散、五⼦五⽪之类,⼩便仍淋漓,痛苦万状。
予⽈:“此虽虚证,然⽔不⾏则肿不消,肿不消则正⽓焉能平复?”时值夏⽉,予不敢⽤⿇黄,恐脱阳⽽汗漏不⽌;以苏叶、防风、杏⼦三味各等分,令煎汤温服,覆取微汁,⽽⽔即利矣。
次⽇,⾄病者之室。
床之上下,若倾数桶⽔者,被褥帏薄,⽆不湿透。
病者云:“昨服药后,不待取汗⽽⼩⽔如注,不及⾄溺桶,⽽坐于床上⾏之,是以床上如此也。
⾄天明,不意⼩⽔复来,不及下床,是以被褥⼜如是也。
今腹满肿胀俱消,痛楚尽解,深感神功之救我!”
予⽈:“未也,此急则治其标⽿。
⼦之病,因⽕⼟伤败,以⾄⽔泛,乃久虚之证也。
⽕即⼈之元⽓,必待脾⽓元⽓复,⽽后可保其万全。
”予即解维,写⼀六君⼦⽅,去⽢草,加苍术、厚朴、炮姜、熟附⼦,每⽇令浓煎温服。
即以此⽅合丸药⼀料,每⽇巳未时服之,即⽌其汤药。
半载后,病者之兄备⼟物来谢,⽈:“吾弟已全愈矣。
”予⽈;“如此之证,⽔虽⾏⽽正⽓不复,后仍肿胀,⽽死者⽐⽐……邪之所凑,其正必虚。
若初肿之时,⾏去其⽔,正⽓易于平复。
医者不知发汁⾏⽔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尾闾之泄,犹以邻为壑⽿。
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消;⽔留⽇久,则⽕⼟渐灭。
然后以此法⾏之,⽆济于事矣。
【今译】我在苕溪治疗⼀个患⽔肿病的⼈,腹部隆起,肌肤胀肿,长期服⽤⼋正散、琥珀散、五⼦五⽪汤⼀类的药,⼩便仍旧淋浊不⽌,痛苦万分。
我说:“这病虽属虚证,然⽽⽔不除去肿胀就不会消除,肿胀不消除,那么正⽓怎么能够恢复呢?”当时正值夏季,我不敢⽤⿇黄,唯恐脱阳⽽汗泄不⽌。
⽤了苏叶、防风、杏⼦三味药,各⾃分量相等,令煎汤药温服,还要盖上被微微取汗,⽽⽔就会除去。
第⼆天,我来到病⼈的屋室。
看到床的上下,就像倾洒了⼏桶⽔⼀般,被⼦褥⼦和各种账帘,全都湿透了。
病⼈说:“昨天服
了药后,还没等到发汗,就⼩便如注,已经来不及到尿桶边,就坐在床上尿了,因此床上尿湿如此。
到了天亮时,没想到⼩便⼜来,来不及下床,因此被褥⼜湿透如此。
现在腹满肿胀全都消除,病痛全都缓解,深深感谢神医的疗效救了我!”我说:“你的病还没有完全治愈,这只是急则治其标罢了。
你的病,因为⽕⼟损伤亏败,以⾄于⽔患泛滥,就形成了久虚的病证。
⽕就是⼈的元⽓,⼀定等到脾⽓的元⽓恢复了,然后才可以保证你的病会完全治愈。
”我就解开船缆,写了⼀个六君⼦⽅,除去了⽢草,加了苍术、厚朴、炮姜、熟附⼦,每天令他煎浓汤温服。
或者⽤此⽅合制成⼀副丸药,每天巳时或未时服下,就可以停⽌服汤药。
半年后,病⼈的哥哥备下⼟特产前来答谢我,说:“我弟弟的病已经完全治愈了。
”我说:“像这样的病证,积⽔虽然除去,⽽正⽓还没有恢复,以后仍旧会肿胀,因病⽽死的⼈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邪⽓侵⼊之处,正⽓必定虚弱。
如果刚刚肿胀的时候,去除积⽔,正⽓容易恢复。
可医⽣不知⽤发汗⾏⽔的治法,只是⽤疏通的药物通利,肿胀可能消减,可⽔湿没有下泄之处,⾏⽔消肿的⽅法不当,就会使邻近的脏腑受害。
如久服通利的药物,那么正⽓会⼀天天地消减。
积⽔在体内积久了,那么⽕⼟会逐渐地消失。
这种情况形成后,再⽤除⽔的⽅法,就会⽆济于事了。
”
(四)豁痰流⽓通经案
【原⽂】张养之令侄⼥,患汛愆⽽饮⾷渐减。
于某与通经药,服之尤恶⾕。
请孟英诊之,脉缓滑,⽈:“此痰⽓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勿投⾎药,经⾃流通。
”于某闻⽽笑⽈:“其⼈从不吐痰。
⾎有病⽽妄治其⽓,胀病可⽴待也。
”及服孟英药,果渐吐痰⽽病遂愈。
养之⼤为折服。
予谓世⼈头痛治头,脚疼治脚,偶中⽽愈,贪为⼰功;误药⽽亡,冤将奚⽩?此《寓意草》之所以⾸列《议病》之训也。
【今译】张养之的侄⼥患了经期延误的病证,⽽饮⾷逐渐减少。
于某⼈投下了通经的药物,服后更加厌⾷。
请王孟英来诊治,脉象缓且滑,孟英说:“这是由于痰⽓凝滞,⽽导致经络不通畅,疾病是因长期安坐⽽不活动所得。
应该⽤豁痰流⽓的治法,不要误投调经活⾎之药,经⾎会⾃然的流通。
”于某⼈听了嘲笑说:“那个病⼈从来不吐痰。
经⾎有病却胡乱地通⽓,胀病会⽴刻来到。
”等到服了王孟英的药,果然逐渐地吐出痰来⽽疾病于是就痊愈了。
张养之为此⾮常折服。
我认为社会上的庸医往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偶然治中⽽痊愈了,就说成是⾃⼰的功劳;误投药物⽽致⼈死亡,冤情将向何处申诉?这就是《寓意草》把《议病》列⼊⾸篇以教导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