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学科”的历史面貌及建设现代学科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和演变及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和演变及现实意义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 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 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21世 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 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儒家思想的演变 及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 孔子创立儒学至今,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主要 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和谐,其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要性: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
君轻”思想;荀子……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创新
我们从“儒家思想”学到了哪些优 秀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 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自然的和 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自然意识;“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
书符化除 社人、合此 会所教现之 的推育代崇素的外积;质与,极耳教时你意濡育俱目的进还义染要,知 吗,求良道 ?耳,好熟符的哪能合教些详教育儒,育思其的想家格现、思言 代教想警化学句、方在、教法当创育和今新的学意科习识学态
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有其思想学说以来每一位读书人应该 遵照的准则。
我们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 班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人修养的思考和总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折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探讨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先秦时期的儒学雏形在先秦时期,儒学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提倡“仁者爱人”,并强调天命和礼仪的重要性。

这为后来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四端”和“五常”等道德规范,强调天命和仁爱。

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君主的权威。

1.3 秦汉时期的儒学兴盛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经书,儒学思想成为士人的修养和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二、儒学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弼的新儒学思想,他将儒学与道家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性即道”和“理即道”的观点,对后来的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强调“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清代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清代,儒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反思。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提出了“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儒学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儒学开始逐渐被西方科学和思想所取代,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儒学的转折3.1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1、儒家学派的创立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观念,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 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儒家学 者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以“有教无类”为主张,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 与治国安邦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儒家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评价
1、积极评价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正统地位。宋明理学的发 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 的积极评价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道德伦理的,以及对教育、文化、科技的 推动上。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目录
01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过程
03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 中的评价
02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 思想与教育理念
04
四、儒家思想在现代 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春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提升,再到宋明理学的辉 煌,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次演示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过 程、主要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在历史中的评价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批评与反思
尽管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与反思。一些学者 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忽视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 发展。在当代社会,一些人批评儒家思想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过于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儒学的现代发展

中国儒学的现代发展

中国儒学的现代发展中国是儒学的发源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

但在现代社会,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文化的多元化以及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儒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儒学的现代发展。

一、传统与现代——儒家思想的价值回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学派,儒学素有先民伦理和社会道德的思想传承,其具有的理性思维、实践经验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当前中国,面临着社会快速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化和道德失范的困境。

儒家思想所贡献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当前中国开展的关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日益被世界范围内所认识和接受。

二、哲学与人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不仅仅只是关于礼仪和道德教化,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无论是科学文化的学术研究,还是个人生命关怀的追求,儒家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在当今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思想对于修身养性、人际交往、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儒学的“诚信”、“孝行”、“仁爱”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于文化的多元化、民族的交流和和谐共处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与变革——儒学的现代转型尽管儒学传统的学术体系具有多个世纪的历史,但如何将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系与现代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推动儒学的现代化,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儒学研究机构在探索儒学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变革。

包括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重构,推进儒家思想的外向性发展,加强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交流,彰显文化自信和自主性,增强儒学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效益等。

这些变革不仅为儒学的现代价值、现代意义的彰显提供了更多实践路径,而且为儒学学说的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论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论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论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一、儒学思想的概述儒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信、廉洁作为行为准则,并将人类社会和政治利益相融合。

儒学经典《四书五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经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

二、儒学思想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儒学思想依旧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其核心价值包括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和谐。

1、文化传承儒学思想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儒学精髓并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就会对文化的传承有所帮助。

此外,通过儒学思想,年轻人能够理解祖先的智慧,掌握社会价值,并通过制度、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滋润文化底蕴。

2、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社会和谐是对一个人是否符合社会的标准进行信仰,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儒学思想会带来人们任志而好,不择手段为了补充一己之力而进行不道德行为的问题。

它始终坚持“以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和谐。

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儒学思想提倡道德和正义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整合,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追求其自己的幸福。

3、培养道德品质儒学思想强调三个基本状态:心、礼、知。

此外,它也提出了良好的实践和价值体系。

在现代社会,儒学思想因此能够培养有着高道德品质的人并降低社会上的道德风险。

4、安定社会儒学思想提倡的伦理品质可以使人们更加安全,特别是在渴求安全感的现代社会。

同时,由于构建了和谐的社会,政治改革也可以提高权力的分配证明,从而减少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并保护弱势群体和身体较差的人。

5、提升社会文化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在商业场所看到独立自主、自律、胜者不骄、弱者不屈等儒学理念的体现。

这些底层儒学理念表现了道德的重要性,促进了伦理品质的扩展,提升了社会文化素养并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三、结论总之,儒学思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核心价值依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品质、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和文化素养等价值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根基,并为现代文化建立美好的基石。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导读:干春松方先生当时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许多学者参与研究,在一段时间之后,此课题组中学者也产生了分化,其中的一部分学者逐渐开始同情新儒家。

据说有一位学者后来专赴香港,向牟宗三先生磕头拜师,算是正式登堂入室。

这意味着有一些学者的角色也产生了转变,由研究者转变为“信徒”。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程度的增加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术规范的转变也刺激了国学热的兴起。

这两方面都促进了新儒学在更大的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经过长达百年的被否定的命运,儒家开始了“一阳来复”的新局面,儒学的因素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北京大学的“儒行社”。

所谓“儒行”,出自《礼记》里的一篇,其实可以看作是当时儒家的行为规范,在北大有很大的影响力,这说明儒家思想在高校的影响力。

二现在我们回到正题,“新儒家”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在于“新”,所要突出的是这种思潮与历史上的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新儒家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1924年前后,冯友兰先生用Neo-Confucianism“新儒家”这个词来概括宋明理学,以强调其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宋明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无论是在论题,还是论述的核心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大家常将宋明时期的儒学看作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先秦儒学主要讨论的是诸如仁政、仁义、礼之类的问题,到了宋明以后,核心的概念变成了“天理”“人欲”“致良知”。

不过我们今天来谈“新儒学”或“新儒家”,并不是要跟大家谈论程朱、陆王的思想,而是要讨论近代出现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展开其文化追求的一种思潮,与推进这样的思潮的一个群体。

为了与宋明时期的儒学相区别,所以我们有时也称之为“现代新儒学”。

北京大学儒行社组织讲座。

资料图片以往我们思考现代新儒学思潮,认为这个思潮起源于对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一种回应。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和思想。

一、儒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奠基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忠”、“孝”等核心价值观。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儒学的初期发展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国相争的时期,儒学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二、儒学的兴盛与佛道儒三教并立随着秦朝的统一,儒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学说,并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汉代的儒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另一个是道学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刘向。

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思想。

然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佛道儒三教并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儒学仍然保持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儒学家们开始与佛教和道教展开辩论,试图将佛道二教融入儒学体系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三、儒学的复兴与宋明理学唐朝是儒学的又一次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儒学家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的儒学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孔颖达;另一个是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

唐代的儒学在思想和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儒学的又一次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儒学被称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朱熹;另一个是陆王理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儒学研究报告

儒学研究报告

儒学研究报告儒学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学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倡导以德治国,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近年来,儒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兴盛态势,许多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儒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儒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探究儒学的起源、发展、核心思想和主要学派,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四、研究结论1. 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体系,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儒学的核心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德治国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3. 儒家学派的演变:儒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学术流派,如道德经学派、理学派、心学派等。

4. 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尤其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教育理念方面。

5. 儒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儒学的研究正朝着跨学科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学界对儒学的重视和研究热情不断增加,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不断涌现。

五、研究建议根据本报告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加强对儒学经典的研究和阐释,深化对儒学核心思想的理解和领悟。

2. 加强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的研究,发挥儒学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3. 推动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展儒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六、参考文献[列举参考文献,按照规范格式书写]。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儒学的历史渊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孔子是儒学思想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者之一。

他强调“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类心灵中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品质。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礼”、“义”、“智”等概念,并将这些道德准则应用于政治、教育等方面。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儒学更是成为了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二、儒学的核心价值1. 仁爱之道“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儒家看来,“仁”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尊重和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仁”可以被理解为“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2. 礼制之道“礼”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儒家看来,礼制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可以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3. 孝道与家庭伦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在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方面。

4. 教育与人才培养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同时,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格物致知”、“诚信”等方面。

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1. 儒学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谐是一个重要话题。

儒学思想中强调了“仁爱之道”、“礼制之道”等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中华儒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中华儒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中华儒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中华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教育体系等方面。

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

一、历史发展儒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程朱理学、荀学、阳明心学等,它们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价值体系中华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人本思想、道德规范、教育理念、政治伦理等方面。

首先是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社会观和人性观。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是道德规范,儒家提出了“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准则,强调情感和道德的统一。

教育体系也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教育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注重教育者的品质和教育目标的完善。

而政治伦理是儒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儒学提倡富国强民、仁政治国的思想,强调政治的公正和权力的合理运用。

三、价值意义中华儒学文化的价值意义在于: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基础和价值参照。

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愈加多元和分化,人们对于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而儒学文化则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基础,为人们思考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此外,儒学文化的教育意义也不容忽视。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道德、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发展现状尽管中华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文化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创新,显得有些僵化和陈旧。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学文化的传统价值和观念已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也不是静态的、抽象的、呆滞的同一,而是个“和而不同”的、具体的、流动的发展过程。

作为历史范畴的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历史上的儒学思想,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也有消极的成分。

因此,辩证地研究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早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社会变革的需要冲破了旧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缙绅先生”。

他们峨冠博带,号称“师儒”,熟悉古代的诗书礼乐的古训和仪式,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是“史”、“卜”之类的文化官吏。

从这些人中,儒家蜕化而出,其创始人便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他开私人办学的先河,并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开始了关于哲学、伦理、政治、教育诸方面的重大课题,即人的价值的探讨。

这是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首创功绩。

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的八派,其中的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都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因此,早期儒家亦可称之为“人学”。

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

“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人的品格修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表明孔子提出了“人”的问题。

他力求树立一个新的完善人格的标准。

冲破血缘关系的“友”,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认为与正直、信实、见闻多的人交友,是有益于“仁”的。

曾子也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不仅如此,孔子在为学的范围内,他阐述了人的独立思考作用,力求把人从祖先神崇拜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则 。舜受 尧命 , 中是用 。孔 子对此 大加 赞赏 , “ 唯 使 中
道” 原则 不仅成 为一 种道 德原则 , 而且 成 为思想 方法 、 处 世标准 和行 为准则 。
大 一统 思想 的需要 , 以儒学 为 主 , 阴 阳家 、 老 和法 融 黄 家 思想 为一炉 , 构建 了庞 杂的具 有神学 色 彩 的天人 合

思想 主 张仍产 生ຫໍສະໝຸດ 了深 远 的影 响 。孔 子 的思 想 主张 主
要 表现 为 以下 三个 方面 。
( ) 者 爱 人 。“ ” 孔 子 思 想 体 系 的 核 , 一 仁 仁 是 t。 k 孔 子对 “ ” 了多方 面 多层 面 的 阐释 和规 定 。从 正 仁 作 面讲 , 刚毅 、 “ 木讷近 仁 ” “ 仁者 , ,夫 已欲 立 而立 人 , 已
欲 达而达 人 。能近 取譬 , 可谓 仁之 方 也 已。 “ 学 而 ”博

儒 学的产 生及 其思想 观点
笃直, 同而 近 思 , 在 其 中 矣 。 从 反 面讲 , 巧 言 令 仁 ” “ 色, 鲜矣 仁 。 就其具 体 的内容 而言 , 者 即是爱人 , ” 仁 就 是“ 己所不 欲 , 勿施 于 人 。 它是 处 理人 与 人 之 间关 系 ”
作者简介 : 李道湘 , , 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 、 教授。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5期
李道湘 : 学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儒
1 41
《 论语 ・ 日》 :尧 曰: 尧 载 “ 咨尔舜 , 天之历数在 尔 躬, 允执其 中, 四海穷困 , 天禄永终 。 尧禅位于舜 , ” 教 四字之诀 : 允 执 其 中”, 即 以 “ “ 意 中道 ”为 政 教 的准

论儒学的现代价值

论儒学的现代价值

论儒学的现代价值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对儒学的误读,认为儒学与现代文明相悖。

其实儒学自身蕴藏着现代价值,比如先秦儒学中蕴含的“和、仁、天人合一、中庸”等宝贵思想发人深省,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思想启迪作用,所以我们看待儒学的眼光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导读现代人们普遍认为,先秦儒学是一种过时的、古老的学说,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

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没有明白儒学的本质,儒学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被掩盖。

本文就是从正面探究儒学的本质及其现代价值,进而阐释儒学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是现代的重要根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对现代的启示作用。

二、“仁”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行礼为仁”“民水君舟”。

春秋末期,孔子继承前人思想,将“仁”作为一种具体的思想道德,给予“仁”以具体的阐释,发展解释为“爱民、养民、富民、利民、教民、安民”,创造性地提出了“爱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超出了奴隶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具有解放意义。

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所对应的意义就是“民主”,亦不能承认中国文化是反科学的。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儒学对于现代民主化建设具有先进的启迪意义。

三、“人权”思想通过对先秦儒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现代社会所讲究的“人权”观念在古代早已初见雏形。

先秦儒学思想中的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对个人自主的尊重、对民本思想的探求与现代人权主义观念相呼应、相契合。

《中庸》曾提到:“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中的“尽性”、“知天”既可以满足人的情欲,又可以就此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学说始终强调人与人之间良善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然而儒家的伦理观念并不全是束缚人性的框架,也有可以发展人性、建立民主的一面。

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作者:孟媛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2期摘要: 回首望古,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学之精髓,自形成到发展至今,经历着近五千年的起起伏伏。

西方世界也从未停止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教育思想重燃生机,在其深远影响下,现代教育应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推动人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儒家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一、何谓“儒”,西方看儒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儒学产生于先秦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其经典著作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等。

中国古代早期各类知识和技能都掌握在各个政府部门的官吏手中,即所谓官学。

学术都是由政府控制的,通过贵族学校向各个贵族子弟传授,主要研习“六艺”。

下层的某些知识分子如果掌握了礼乐制度,就可以参加国家的政治,甚至成为贵族们的老师。

这些下层掌握着各种“术艺”的士人和知识分子,逐渐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做“儒”。

《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

”儒就是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艺的士人,这种知识和技艺,小到乐舞军事,大到治理国家的道理。

由于这些人不仅有知识和技能,而且常常精于礼乐,显得有文化,有修养,看起来彬彬有礼,柔和谦逊,因此被称为“儒”,表示其学问深,修养好,技艺高。

孔子是儒士中的佼佼者。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凭借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深厚的礼学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精深造诣,吸引了当时的一大批优秀人士,并培养了大量的儒者,形成了自己以“仁”为本,以礼义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认识而充实的,而西方人了解孔子,最早是通过耶稣会的传教士。

当这些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后,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令他们惊奇的是,中国的士大夫们都崇拜孔子,可是孔子既不是神,又不是宗教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呢?这无疑促使他们开始研究孔子。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自秦汉以来,无论历史的风云变幻如何,儒家学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这个新老文化交融的时代,讨论儒家学术对现代的价值和适用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儒家学说在价值观上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主张“仁爱为本”,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焦虑和压力是人们经常面临的问题。

儒家思想中的“中和”,即“不偏不倚”,可以帮助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职场中,这种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好地与同事合作,与客户沟通。

其次,儒家学说注重教育。

儒家学派提倡“以教为本”,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知识与技能的竞争已经成为职场上的一个必备条件。

儒家强调了人的教育,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上的各种挑战。

第三,儒家思想注重“仁政”。

比如,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味着统治者要为人民负责任,重视人民利益。

儒家思想中“爱国”和“责任感”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的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在如今扩散着不良信息和洪水般的娱乐业的时代,儒家学说中的“立身以诚,达道以和”、“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当遵守什么规则和准则,如何真正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第四,儒家思想注重“修身”。

故夫子既为天下师,亦为天下医,亦为天下父。

修身养性,让人们认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道德底线和社会公德心。

在现代社会,一些新兴的文化形态和行为习惯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合理化家庭管理和教育、倡导经济节约和惜物节俭等等。

最后,儒家观念中体现出的人本主义和和谐观点,并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更是广阔亚洲和世界文化共通的思想观念。

作为全球文化中一部分,儒家学派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引领了人们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交流和合作。

总之,儒家学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和适用性。

其强调的人本主义和“仁爱”理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

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

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儒学始于公元前475年至221年的战国时期,它是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的瑰宝之一,自古至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学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精神和“人伦”道德,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全面系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时代,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儒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研究意义。

首先,儒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讲求“爱人”,提醒人们要有同情心、关爱心和宽容心,对待他人要抱有包容、宽容的态度。

在工作中,这种精神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友好互助,提高工作效率。

在生活中,这种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矛盾与冲突。

其次,儒学思想注重人的内涵修养,讲究个人的品德和道德,强调人的品德和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修养、气质和人格魅力,有助于成为社会中的高尚人物。

同时,在生产和管理中,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成为了一种管理模式和文化价值,这种价值观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愉快、坚持道德规范。

再次,儒学思想之所以可以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还因为其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思想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价值观念方面,儒学思想注重人的责任和义务,关注整个社会的安全和和谐,可以指导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注重公益性,建立健康积极的社会形象。

在教育方式方面,儒学思想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最后,儒学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得到了革新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演变,儒学思想在保持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也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进而形成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理念和观念。

例如:“大家共同进步”的理念,在现代的教育、企业和政治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析论优秀儒家文化对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析论优秀儒家文化对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析论优秀儒家文化对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摘要】优秀儒家文化对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文化倡导仁爱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助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

儒家文化弘扬中庸之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规范行为准则。

儒家文化提倡博学宏识,鼓励学者广泛学习,拓展视野,有利于培养高校学术人才的综合素养。

借鉴儒家文化可促进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学术氛围,而儒家文化提倡的学习方法也适用于高校教育,有助于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

通过结合儒家文化的精华,可以为高校学术文化建设提供深远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优秀儒家文化、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倡导仁爱关怀、弘扬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博学宏识、借鉴、传统文化价值观、学术氛围、学习方法、教育1. 引言1.1 介绍优秀儒家文化优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弘扬中庸之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博学宏识。

儒家文化倡导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指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尊重,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崇礼仪之道,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主张不偏不倚、不矜不伐,追求平衡和谦逊的处世之道,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儒家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美德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稳定和进步。

儒家文化提倡博学宏识,鼓励人们广泛学习,开阔视野,培养博学多才的人才。

优秀儒家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代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儒家文化的精神财富,可以促进高校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1.2 介绍高校学术文化建设高校学术文化建设是指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育和传承学术精神、倡导学术道德、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氛围,从而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活跃与发展。

儒学的必然性

儒学的必然性

儒学的发展历程就如同一个伟人的成长过程,几经兴衰与沉浮。

秦始皇当初的一次“焚书坑儒”,险些就使儒学陷入崩溃的边缘。

而后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一举将儒学捧上国家正统思想的宝座。

后来那企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和坚决拥戴溥仪的康有为又分别发表“遵孔宣言”。

而在接下来的“五四运动”中却提出“打倒孔家店”那震耳欲聋的呐喊。

一直以来的起起落落造就了儒学那“面对风雨处变不惊”的难能可贵的本事。

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使得儒学的根基深深扎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坚不可摧,同时那生命力更是越发的顽强。

我喜欢读儒家学说的典籍,虽然其中许多诲涩深奥的道理凭我此时的文学修养还难以揣摩透彻,但在无形之中我的思想早已开始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儒学向我们后人展示出的一种人生观,长期以来都被人们视为人生追求的价值的最高目标。

它重视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提倡“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在修己的同时讲求“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实事实功”。

儒学教我们以对社会、国家贡献的大小,去衡量个人价值的高低。

所以它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克除私欲的自律精神,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敬老尊贤爱幼,孝亲敬友的人伦道德观,经过千百年岁月的磨炼,已深深地溶入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之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们都在不懈的研究那博大精深的儒学内涵。

去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他们渴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它的内在价值,将它弘扬光大,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让儒学继续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如有人说如今的社会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们也都一味追求一己的利益,心存妄念、私欲,整个世道就沉浸在你争我抢、尔虞我诈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 DIGEST哲学学科,顾名思义是学术的分类,某一科学领域可以有不同的分支,某一个分支可称为学科,它往往是人们出于研究的方便或管理的需要而将其加以分别。

其实中国古代已有“学科”的划分,孔子最早有“四科”之分,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曾国藩又将“四科”视为为学之术,说:“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经济,曰辞章。

”这四科与孔子所说四科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辞章之学、政治或管理学等学业科目大体相应,总之,学科的划分,古已有之。

汉代,“汉文帝以《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博士,列学科而己。

”这是说儒家的一些重要经典在汉初曾被立为学科。

南朝宋文帝年间京师开“四馆”即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这些虽主要是指不同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有学科划分的意义,此时儒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后来,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兴起,一般能进入科举考试的科目称为学科。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载:唐咸通八年进士皮日休曾“请以《孟子》为学科”,即是欲以《孟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当时进入科举考试的科目基本上属于儒家经学的范围,皮日休欲立《孟子》为学科,只是想把考试中儒学经典的范围扩大一些。

可见,儒学在汉魏后的中国历史上一直是被作为“学科”看待的,同时该学科也总是与教育的科目联系着。

在明代,随着西学的传入,学术的科目逐渐增多,如明方学渐《心学宗》中说:“顾取士之法有可推而广者,专以科举取文学,而别开理学科、治学科、兵学科、历学科、律学科、算学科、医学科,各其通一科之学者,为一科之师,使之主其教而举之。

”此已提出设立一些具体的学科,传统的儒学学科则被淹没在众多的学科之中,但是科举则仍主要以儒学的内容为主。

所以,历史事实是,孔子创立儒学后,垂两千余年,尽管社会形态多次更迭,然而正是由于儒学作为传统学科的存在,而使其独特的精神价值长久地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至于中断,使中华民族曾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随着清末大的社会变革,儒学受到激烈地冲击,特别是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一个时期,西学的大规模传入,曾经是中国传统学术主流学科的儒学方逐渐退场,此后中国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也兴起了以西学为主的“新学”代替了旧的学科。

客观地说,这一历史性变化是中国社会特别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这一点不可否认,尽管后来一些坚守中国文化本位立场的学者,以“国学”的概念抵御西学,但是时代潮流已无法逆转。

近现代以来儒学作为学科体系在中国教育领域的退场所导致的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以及其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严重精神后果,人们很快意识到并深切地感受到了。

民族文化的根脉几被斩断,人们失落了精神的家园,一直以来主导人们的“仁爱为本”“义以为上”“诚信修身”“为政以德”等道德价值体系塌陷了,由此出现的价值迷失、信仰危机、精神迷茫以及由此引起的诸种社会乱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度忧虑和反思。

在世界步入21世纪的今天,在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新的社会背景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我们需要正视的严肃话题。

那么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中华文化说到底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儒学是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社会主导的学术思想,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努力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重建既立足中华文化根基之上又富于现代性的价值系统,是我们今天应持的价值选择。

儒学在古代属于国学的主要内容,“国学”在西周时是国家教育机构及其教育内容的通称。

此后这个含义没有多大变化。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首先使儒学进入当今国民教育系统。

而儒学进入国民教育系统的前提是儒学必须进入现代学科体系。

近些年来,国内传播和弘扬国学的机构、书院、讲堂、学院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其多为民间的行为,且一盘散沙,既有无系统完备的教材体系和专业学科规划,也没有严格地管理和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其对于文/刘学智儒学“学科”的历史面貌及建设现代学科的必要性哲学传承国学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其效果并不乐观。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没有进入国民教育系统。

如果我们不否认儒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否认儒学有自己丰富的内容和系统的学说体系,那么,儒学作为学科就是理所当然的,且势在必行。

有学者会说,当代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学科已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有质的不同。

诚然,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它是与知识系统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代的学科都建立在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上的。

所以儒学要作为学科,应该有与当代知识体系相适应的方法论体系。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如果从现代学科体系划分的意义上说,要将儒学建立在具有作为学科普适性的方法论基础上才有可能,如果儒学没有这样的方法论系统,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就有一定的困难或障碍。

愚以为,对于这个问题须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儒学在历史上确实是浑然一体的学说,哲学、伦理、历史、心理学、文学、宗教等都可以在儒学中找到踪迹。

不过,近大半个世纪以来,受西方哲学方法的影响,人们已在用分析的方法对儒学中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宗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事实上已经接近现代学科的普适性方法了。

另一方面,儒家哲学所凸显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心性合一”“体用合一”的特征以及其以道德理性为主导的思想体系和“主敬”“立诚”“涵养”等修行方式,本身又难以进一步全面地采取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对于儒家哲学的研究,过去由于曾采取了现代的二元分析、主客分别乃至唯物、唯心的方法去研究,反而走向了误区,背离乃至扭曲了儒家哲学的本来面貌。

所以,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就要通过重建儒学话语体系,来研究和建立中国自己的儒学学科体系。

事实上,儒学本身确实具备作为独立学科所应具有的完备的、严密的知识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体内容的儒学,是一个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有着多层面内容的观念体系。

这一观念体系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先哲们在社会大动乱的情况下,通过对三代以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反思、梳理并经过自己创造性地诊释之后形成的,它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

儒学产生之后又经过历朝学人对其原典的保存、消化吸收并进行合于时代精神的转化,形成了一个有独特价值取向、理想目标、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思想学说体系。

这一体系有其经典的渊源——“六经”,有以孔子创立的以仁、礼、命相统一为核心的原始儒学体系,及其由儒家诸子如子夏、子思、孟子、荀子等建立的训解系统,从而奠定了儒学在后来发展的学术基础;此后,两汉儒学承继了孔子以来的学说及经学传统,并以此为基础,基本完成了对先秦道、墨、法、名、阴阳诸家思想的综合吸收,并使之上升为社会思想宗主的地位。

魏晋以迄隋唐,儒学又在与佛、道鼎立交融的过程中一面丰富和发展着自身,一面调整着自己以实现对佛、老的突围并进行自己的理论创新。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宋明理学,则通过反思汉唐儒学之“蔽”、吸收佛、老精髓而在更高层次上向孔孟回归,既堵塞了儒学的宗教化之路,又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博大精深、体系严整的更具哲学色彩的宋明新儒学体系。

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儒学虽然其形态几经变化,但是儒学的基本观念一以贯之,它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孝悌忠恕”等,建立了有内在逻辑联系、能展现其思想学说特征的概念系统。

这一影响深远的概念系统,在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体系中无有出其右者,这正是在历史上除佛教之外的诸多学术思想体系中,我们唯独提出建立儒学学科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和重要的原因。

儒学通过自己的一套严整的概念系统,建立了自己既有源头又是活水、内容丰富又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其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仁爱说,“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的社会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生理想,“道义为重”“义以为上”的义利观,“保民”“惠民”“民贵君轻”为轴心的民本观,“主敬”“涵养”“去私”为主的人生修养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人生观等,建立起一套以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庞大思想体系。

儒学的这一思想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经典文献和资料,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承载着区别于其他学说的价值观念、学术体系、知识结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如习近平说,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这不仅持久地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发生着作用,而且溶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至今仍然发生着影响,其影响甚至延展至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儒家文化圈。

重要的是,今天的社会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诚如习近平所说,“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如此有影响力、如此重要和有着丰富内涵、完整体系的儒学,若仍像过去那样,将其拆分并淹没到哲学、历史、伦理、文学等众多的学科中去,不仅研究不能集中和深入,而且其传承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只有以其作为一门学科,在学科的架构上对其进行完整地、系统地规划和研究,并通过国家教育系统传播儒学、培养大量儒学人才,儒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S(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会长;摘自《孔子研究》2016年第4期)992016.12 | SOCIAL SCIENCE DIGE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