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扶脾刺灸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抽动障碍(TD)是一种在青少年时期、儿童时期发病的比较复杂和慢性的神经精神疾病。

患儿临床表现一般为非节律性质的运动抽动抑或是突发性地发生抽动与无目的性发生抽动等[1-2]。

此疾病被意识短暂性控制,但是若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等问题,会使得抽动症状明显严重,在睡眠的时候,患儿症状会减轻抑或是消失。

此类患儿一般会合并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等。

其中包含:强迫障碍、注意缺陷、睡眠障碍、多动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甚至会出现反社会的各种行为,将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3-4]。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几年,此疾病的患病概率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国外患病概率在1%~23.4%,而国内患病概率在0.4%~7%,好发于男性群体中,从性别层面上分析,男女比例是5:1~3:14。

因为患病概率的逐年增加,此疾病受到患儿家属、医生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西医对此疾病治疗时,一般会运用口服用药方式,但此种治疗方式有明显副作用,当药物剂量减少的时候,抑或是停药的时候,患儿的症状可能会明显加重和反复发作,而且长期的用药之后将会对其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使得其发育与生长备受影响[5-6]。

而其他的治疗方式,例如,生物反馈干预方式、经颅微电刺激干预方式、外科手术干预方式临床运用比较少、疗程比较长、费用相对比较高昂、用药风险比较大等。

从中医角度上分析,TD隶属“慢惊”“肝风”以及“瘼疚”等范畴。

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此疾病的出现和情志不调、禀赋
不足以及饮食失宜有关,使得脏腑的功能出现明显的失调,造成疾病的发作。

有学者表明耳穴压豆联合针灸治疗具有远期疗效较优、无副作用以及个性化较强等优势。

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抑肝扶脾刺灸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3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患儿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儿30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8.16±2.28)岁;对照组患儿30例,年龄4~16岁,平均年龄(8.14±2.24)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耳穴压豆治疗:选取患儿神门穴位、心、肝俞穴位、脾俞穴位、肾俞穴位、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以及脑点等。

对于眨眼的患者,需辅以眼、目1与目2;对于发音存在异常的患儿,需辅以肺与咽喉干预;对于扭颈患儿与耸肩患儿,需辅以颈部与肩部按压。

具体操作为:使用碘伏对患儿的耳部全面的消毒,而后运用胶布贴在患儿耳穴位置,叮嘱患儿家属,每天按压,按压3次、每次数量控制在10下,更需防止出现耳穴压豆胶布脱落问题,要求两耳可交替贴压。

抑肝扶脾刺灸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乔健1昝琦1张卫东(2通讯作者)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00;2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一科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目的:分析抑肝扶脾刺灸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21年03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患儿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29/30(96.67%)优于对照组23/30(76.67%),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0虽高于对照组2/30(6.67%),但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为28/30(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60.00%),P<0.05。

结论:运用抑肝扶脾刺灸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抽动障碍效果明显。

【关键词】抑肝扶脾刺灸法;耳穴压豆;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疗

健康域中医
81RRJK
1.2.2实验组
抑肝扶脾刺灸法治疗:医生需运用肥皂水对双手进行清洗,而后使用浓度为75%酒精棉球对自身的双手擦拭消毒。

而后对针刺位置和穴位区域的皮肤开展全面的酒精消毒处理。

要求单手进针,实施温和灸时,医生需感知艾条具体温度,抑或是患儿表情,不可使患儿被烫伤。

一方面,引导患儿处于仰卧体位,舞蹈震颤区域,运用0.5寸的毫针进针,进针角度需和患儿头皮呈现出15°~30°,刺入帽状腱膜下,而后迅速地捻转,次数控制在3~5次。

对百会穴实施平刺,对行间穴实施直刺。

在留针时间为30分钟之后,将针拔出。

留针的时候,行间穴需间隔10分钟实施捻转泻法,加之在留针的时候,把艾条点燃之后,放置在离隐白穴位置大约2~3cm 的地方开展温和灸,时间控制在15分钟。

头部穴位在出针的时候,需运用消毒的棉签实施按压,规避出血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需引导患儿处于俯卧体位,在风池穴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抑或是运用平刺手法对透风府穴实施针刺,进针长度需控制在0.2~0.3寸。

肝俞穴位针刺时,需运用0.5寸毫针实施刺穿,和背部呈现15°开展进刺,留针的时间需控制在30分钟,而后出针。

在留针的时候需间隔10分钟实施肝俞行捻转泻法,脾俞行捻
转补法,使用艾条将其点燃之后,于距脾俞穴2~3cm 位置开展温和灸干预,时间控制在15分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或加重;不良反应:嗜睡、乏力、恶心、头晕;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依从、不依从。

1.4数据处理
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 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行t 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29/30(96.67%)优于对照组23/30(76.67%),P <0.05。

见表1。

2.2不良反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0虽高于对照组2/30(6.67%),但P >0.05。

见表2。

2.3治疗依从性
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为28/30(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60.00%),P <0.05。

见表3。

3讨论
现阶段,对此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因素了解并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和躯体因素、遗传因素、
表1临床疗效(n/%;例)
组别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或加重总有效率实验组(n=30)22/30(73.34%)7/30(23.33%)1/30(3.33%)29/30(96.67%)对照组(n=30)
15/30(50.00%)
8/30(26.67%)
7/30(23.33%)
23/30(76.67%)
X 2--- 5.1923P
---0.0226
表2不良反应(n/%;例)
组别嗜睡乏力恶心头晕总发生
率实验组(n=30)2/30(6.67%)2/30(6.67%)1/30(3.33%)1/30(3.33%)6/30(20.00%)对照组
(n=30)1/30(3.33%)
1/30(3.33%)
0/30(0.00%)
0/30(0.00%)
2/30(6.67%)X 2---- 2.3077P
----0.1287
健康域中医
82RRJK
环境因素、神经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因素、母孕因素、自身免疫因素、感染因素以及微量元素等相关[7-8]。

临床中,西医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方式,而后辅以心理治疗方式。

在对西药进行选取时,一般会运用典型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氟哌啶醇药物,常用的药物亦包含:盐酸硫必利药物、利培酮药物、可乐定药物、氟西汀药物、帕罗西汀药物等。

纵然此类药物可对患者的抽动症状加以改善,但是用药后患者会有明显的副作用,例如,面容呆板、肌张力增加、静坐不能以及肌肉震颤等,抑或是出现镇静症状、头晕症状、乏力症状、失眠症状、口干舌燥症状、容易激惹症状以及心跳加快症状等[9-10]。

加之,西药治疗作为降低复发概率,对疗效加以巩固的维持性药物,患儿用药的时间一般需维持在半年亦或是一年到两年,甚至会需用药时间更长。

若是早期有停药不得当问题,会使得患儿抽动症状明显加重,和反反复复发作。

中医学者认为,抽动症隶属肝旺脾虚症状,所以可运用抑肝扶脾治疗方式,依照中医学疾病治疗的理论基础,需开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其中,艾灸治疗方式可做到补虚培土,具体则是补益脾胃后天之本。

对相关穴位实施针灸和耳穴压豆干预,可对患儿的脏腑功能加以调节,起到疏通经络作用、调养气血作用、镇静止挛作用,疗效较优[11-12]。

【参考文献】
[1]冯鹏,史正刚,孙治前,等.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21,17 (3):103-108.
[2]何嘉莹,罗华送,周翔,等.健脾熄风推拿法结合刺四缝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抽动障碍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20,22(11):1576-1577.
[3]田云龙,王爱珍,李亚群.安神定抽合剂联合针灸、安思定微电流刺激仪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8):123-125.
[4]吴婷,何嘉莹,叶雨文,等.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20,16(3): 93-97.
[5]祁玉杰,鲍超,李建兵,等.吴旭教授从“经筋”论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J].中国针灸,2021,41(2): 193-195.
[6]赵润芝,辛渊,王文妤,等.针刺治疗抽动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2): 244-252.
[7]王芳芳,马丙祥,牛曾,等.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辅助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39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89-92.
[8]李海朋,李佳曦,陈梁,等.静风汤联合硫必利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J].中医学报,2020,35 (1):184-188.
[9]何嘉莹,周翔,吴婷.熄风止痉整脊推拿法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小儿抽动障碍3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11):811.
[10]段礼宁,苏诗雨,许益锋,et al.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30例[J].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21,31(1):55-58.
[11]代卫锋,韩雪.菖蒲郁金汤联合耳穴贴压对抽动障碍患儿智力及血清EAA、RBP、叶酸、VB12水平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20,60(8):1030-1033.
[12]潘鸿,徐荣谦,王洪峰,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胆虚痰热型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4):106-107.
表3治疗依从性(n/%;例)
组别完全依从依从不依从总依从率
实验组(n=30)20/30(66.67%)8/30(23.67%)2/30(6.667%)28/30(93.33%)对照组(n=30)14/30(46.67%)4/30(13.33%)12/30(40.00%)18/30(60.00%)X2--- 5.9259 P---0.0149
83RRJ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