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辩证思维4篇考场高分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作辩证思维4篇考场⾼分作⽂
【典例1】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配⾓综合征”为不喜欢向前闯,⽢当团队配⾓的⼼理。
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对2000⼈展开的⼀项调查显⽰,48.4%的受访者有“配⾓综合征”。
同时,50.4%的受访者表⽰⾝边有“配⾓综合征”⼈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去做⼀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
”在某村庄任职的⼤学⽣村⼲部⼩林
说,“在我看来当配⾓是⼀件挺开⼼的事情,担⼦没那么重,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种成就。
”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度,确定⽴意;明确⽂体,⾃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
配⾓未必不能惊艳绽放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句话曾经影响了多少青年才俊。
他们⽴志争做⼈中巨龙,从此站上⾦字塔的顶端。
然⽽,曾⼏何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与这种“唯上论”相悖的“配⾓综合症”?不喜欢向前闯,⽢当团队配⾓。
这种不被世⼈看好,认为是没理想、没抱负的想法,我却要为此拍⼿称赞。
因为配⾓未必不惊艳绽放,他们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
配⾓真得就只是配⾓吗?就像鲜花和绿叶⼀样,绿叶永远只能处在花苞之下,为花朵增添⾊彩。
⽽世⼈也总是⼀眼被鲜花的娇美垂怜所吸引,从⽽忽视了绿叶的青翠缦络,于是“绿叶永远是配鲜花”的说法随即传开。
但绿叶真的只是为鲜花配⾊?它真的就没有⼀点作⽤?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
若没有绿叶的正能量,花苞能顺利度过⽣长期⽽灿烂绽放?若没有绿叶的陪衬,树枝上便只留⾻感般的鲜花寂寞开放,让路⼈直觉的认为“花谢花开直堪折”?所以说,绿叶的出现是为了能让鲜花更好的绽放。
且绿叶本⾝也⾜够青翠,⾜以独当⼀⽅。
跟鲜花彰显天下,⽽绿叶的出现会让植物世界更加美丽鲜艳。
在⼀部影剧⾥,吸引⼈群,提⾼收视率的往往是那些主演们,这是圈内恒定的规则。
然⽽,有⼀个⼈却强硬的打破了这个定律,创造了配⾓与主⾓齐名共逐的千古佳话,这就是被电影界尊称为“达哥”的吴孟达。
他踏⼊影坛⼆⼗多年,从未主演过⼀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全以陪衬⾝份出现,他⽢当绿叶,⼀直为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等⼤牌明星做绿叶,尤其与周星驰长期合作喜剧⽚,成为⾹港影坛当仁不让的“搞笑男⼆号”。
是啊!配⾓未必不惊艳绽放,吴孟达所演的⽆数配⾓,⽆⼀不深⼊⼈⼼,深得⼤家喜爱。
因此,配⾓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配⾓同样的可以亮丽惊艳。
回望当今社会,⽢当绿叶,扎根⼭区,为贫困地区⼈民服务的⼈也不少。
就如在⼤⼭⾥教了三⼗多年书的⽀⽉英,她说“我知道如果我⾛了,这些孩⼦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还有世界著名⼤学毕业后到贫困⼭村当村官的“耶津哥”秦玥飞,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不来,别⼈也不来,那这些⼭村只会越来越穷”。
他们道出了⾃⼰⽢为绿叶的愿望。
但与现在越来越多⼈渴望⾛出⼤⼭形成鲜明对⽐。
如果⼤家都沉迷于⼤城市的霓虹灯,⼭⾥的孩⼦谁来管教,⼭⾥的⽼⼈谁来照料,⼭⾥的经济谁来帮扶发展。
其实,像⽀⽉英、秦玥飞⽢当绿叶,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份成就,也是⼀种骄傲。
在现实⽣活中,主⾓当然不能缺席,但配⾓同样重要。
我们的社会也同样需要许许多多⽢愿做别⼈的配⾓的⼈。
⼤量事实证明,配⾓未必不能惊艳绽放,配⾓同样也能华彩登场。
他们同样盛开在社会⽂明树上,让世界充满⽆限⽣机与活⼒。
【审题】本段材料分两段,第⼀段交代了“配⾓综合征”的基本特征——不喜欢向前闯,⽢当团队配⾓的⼼理,并⽤数据表明了具有此种⼼理的群体⽐例。
第⼆段通过⼤学⽣村官⼩林的话,再次阐述“配⾓综合征”⼈群的⼼理特征。
综合来说,“配⾓综合征”包含以下内容:1.有领导才能⽽⽆领导意愿。
2.以做好职责范围的事为乐。
对此,考⽣可以见仁见智,能⾃圆其说即可。
如可将“⽆领导意愿”理解为“缺少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时代需求⾯前、⼤局发展⾯前,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倡导“敢为天下先”等。
【⽴意】⽢当绿叶,配⾓也是⼀种美;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勇于担当做好主⾓,任劳任怨做好。
【典例2】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机该不该进校园”⼀直存在争议。
有⼈说,学⽣玩⼿机会分散注意⼒,⼲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
也有⼈说,⼿机可以作为学习⼯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的⾃控能⼒是学校职责之⼀,不能⼀禁了之。
还有⼈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
对此,⽂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泛听取学⽣、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教师、家长中任选⼀种⾝份,写⼀篇发⾔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拟标题,⾃选⾓度,确定⽴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
⼿机可以进校园
尊敬的⽼师和家长们:
作为学⽣,我认为⼿机可以进校园。
没错,正如刚才⽼师所说,⼿机有很多危害,但那是玩⼿机,是对⼿机的不正确使⽤造成的。
正如不能因为凶杀的存在,就没收所有的菜⼑;也不能因为车祸的发⽣,就销毁⼀切车辆。
关键在于怎么使⽤,使⽤得当,不仅不会影响,反⽽会促进学习。
当我有个字不认识,⽽⼿边没有字典时;当我有个题不会做,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时,⼿机就是我最好的帮⼿。
是的,有⽼师,但不能所有的⽼师整天跟着我们呐?!⽩天在这⼉,那晚上呢?这科⽼师在,那别的⽼师呢?问别⼈,就会⼲扰别⼈!第2天问⽼师,⽼师也很忙啊!⽼师有时也需要上⽹查,其实我们可以⾃⼰分担⼀下的。
有的⽼师可能会说,要独⽴思考,考试不让带⼿机,平时学习也不应该让。
我们当然知道学习和考试是不⼀样的。
考试考的是能⼒的运⽤,当然还有对知识的积累,但学习是利⽤⼀切⼿段来积累运⽤,包括⼿机⽹络。
君不见⽹络课程遍地开花,谁不知⽼师也要年年远程研修的。
信息时代,谁能例外?谁例外,就是闭⽬塞听,就会孤陋寡闻,就会⽢做井底之蛙,⽽⾃绝于世界!
当然⽼师的担⼼并⾮多余,其实我对⾃⼰也没⼤有信⼼。
但是,不分青红皂⽩对⼿机⼀禁了之,是不负责任的⾏为,难道⾃制⼒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这种武断⼀⼑切的做法,对过去是割断我们⽣活的历史,对将来是把责任推给社会。
去年有件事情,说的是⼀个⾼中毕业⽣,⼤学报名时遭遇电信欺诈,得知真相后诱发⼼脏病猝死的事情。
⽹上有假恶丑,我们知道,但这就更需要有⼈指导啊,家长固然有责任,但并⾮所有的家长都有这个能⼒,如果学校组织专业⽼师指导我们,甚⾄联系公安部门给我们做下培训,进⽽,我们再回去传递给家长,教育反哺社会,也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果能如此,善莫⼤焉。
当然,⽼师们担⼼的主要还是玩游戏和交朋友。
在此我郑重承诺:
第⼀,绝不玩游戏,不看⾊情、暴⼒、凶杀的图⽂信息和视频。
第⼆,不交陌⽣朋友,绝不私⾃离家出⾛,会见⽹友。
第三,严格时间限制,上课绝不开机,晚⾃习查资料⼀定静⾳。
如有违反,⼿机没收,任凭学校处罚。
愿拥有⼿机的同学,如虎添翼,为我们的学习锦上添花。
再次恳请学校和⽼师们同意⼿机进校园。
谢谢⼤家,我的演讲结束。
【审题】从审题上看,没有设置多少障碍,但作⽂的实⽤⾊彩⾮常鲜明,这也是对历年来⾼考作⽂的继承,如⾼考中曾经让写过书信、写过演讲稿等,⽽且任务驱动的⾊彩⾮常鲜明,即要把⾃⼰的观点阐述清楚,并且有⾃⼰的思考(不是⼈云亦云),⽽且要有希望和建议(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之前那种华⽽不实的⽂风可能没有什么效果了,向着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向发展。
这则材料作⽂题⽬分⾸先是引导性材料,包括话题中⼼“⼿机该不该进校园”、不同的看法以及打算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第⼆部分是写作的具体要求,包括主题、⾓度、体
裁、内容等。
第⼆部分“在学⽣、教师、家长中任选⼀种⾝份,写⼀篇发⾔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对写作的限制性最为具体,应⾼度重视。
任务指向明确,就是从学⽣、教师、家长三种⾝份中任选⼀种,谈对“⼿机该不该进校园”这⼀核⼼话题的看法,⽂体指向实⽤性的发⾔稿,呼应了“强化学⽣关键能⼒培养”这个新⾼考改⾰的重点,引导考⽣综合运⽤语⽂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意:观点1:⼿机不该进校园,学⽣玩⼿机会分散注意⼒,⼲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
观点2:⼿机可以进校园,⼿机可以作为学习⼯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的⾃控能⼒是学校职责之⼀,不能⼀禁了之。
观点3:⼿机进校园要视具体情况⽽⾔,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
【典例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度,⾃拟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章;除诗歌外,⽂体⾃选。
有⼈说,同情是善良⼼地所启发的⼀种感情的反映。
也有⼈说,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可能⽐冷淡⽆情更有害。
【例⽂】
别浪费美好且脆弱的同情⼼
近年来,不少选秀节⽬中有选⼿倾吐悲惨⾝世,⼤多能获取评委和观众、⽹民的好感,从⽽晋级。
但是⽬前形势有所变化,如果有选⼿故意“⽐惨”,现场可能被评委制⽌批评,⽹上可能被⽹友“⼈⾁”指责。
这种改变,既反映了⼈们对依靠实⼒赢得⽐赛的呼唤,也折射了⼈们对消费公众同情⼼的厌恶。
⼈性本善,通常,⼈们见不得他⼈惨兮兮的样⼦,听到悲惨故事⾃然潸然泪下,同情的⼼理和舆论也会向其倾斜。
然⽽,有⼈抱着投机取巧或侥幸⼼理,不愿⾃我打拼增强实⼒,不依靠实⼒⽽依靠“⽐惨”,企图赚取评委或观众的同情⼼。
有的电视节⽬也正发现了这⼀看点,故意安排选⼿夸⼤⾃⼰的不幸,特意安排善于表演的评委陪着流泪,以此博取收视率。
对于⼤众,⼀开始还稀奇,还⼼软,还戚戚然。
但是,看多了、经历多了,再得知某个感⼈故事是编造出来的,瞬间产⽣了“同情⼼疲劳”和⼼理抗拒,不敢相信也不愿为之付出同情⼼。
如此下去,当⼈们⾯对真正的弱者时,也可能会见惨不惨⽽同情不起来,长此下去会影响良好社会风⽓。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同情是善良⼼地所启发的⼀种感情的反映。
”社会应当充满善良,绝⼤多数⼈愿意产⽣同情并帮助弱者。
然⽽这种同情⼀定是基于真实情节引发⼈们内⼼⾃发产⽣的美好情感,决不能被某些⼈谋取私利⽽利⽤。
滥⽤并浪费公众同情⼼,会滋⽣社会陋习,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怜悯是⼀笔借款,为⼩⼼起见,还是不要滥⽤的好。
”通过虚假情节博取同情⼼⽽获得的私利,不会长久,也终究要返还的。
公众同情⼼是社会道德的⼀个底线,是⼈性最易触动也最易受伤害的那部分。
引导得好,必将弘扬美好道德风尚。
⽐如,近期新闻报道的独腿⼥孩罗⾬的故事就⼗分动⼈:她不因残疾⾃暴⾃弃,更不依赖他⼈怜悯,⾃⼒更⽣当了电焊⼯,爬⼭、滑雪、蹦极,挑战⼈⽣极限,活出⽣命精彩,赢得⼈们称赞。
⼤家既同情她不幸的童年,更尊重她对⽣活的坚强乐观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
反之,那些依靠编造虚假故事企图博取同情,从⽽获取别⼈的帮助,并以此为谋⽣依赖的⼿段,玷污了“幸福都是奋⽃出来的”这⼀真理。
每个⼈都应深谙“爱⼈不以理,这是害⼈”的道理,既不要以虚假赚取别⼈的同情⼼,也不要被利⽤浪费同情⼼。
同情⼼,是⼀份很美好、也很脆弱的感情,⼈们都应珍视且珍惜,既不能吝惜也不能浪费。
【⽴意指津】
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的分析、整合、写作能⼒。
材料作⽂⼀⽅⾯要求学⽣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要求学⽣根据主旨,⾃选⾓度进⾏写作,切不可偏题。
对于名⾔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是要做到准确,并⼒求新颖,离材料中⼼最近的是最佳观点;⼆是⼒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表达了两种观点,⼀种认为同情是善良的反映,应当予以他⼈;⼀种认为应当善加控制⾃⼰的同情⼼,否则会对他⼈造成伤害。
概括⽽⾔,材料谈论是怎样对待“同情”的问题。
学⽣可以从为何同情,怎样同情,同情有何后果,该不该同情他⼈等⾓度思考。
【⽴意】善加控制,理性同情;真正⽤⼼同情;同情之美;同情的⼒量;同情都去哪⼉了;莫让同情⼼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