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读后感(精选1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座城池读后感(精选1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座城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1
我觉得可能是自己的审美能力越发下降了。
我看过这本书哈哈大笑之后,直至看到全书完的字眼,合上页子,再想想。
我真的不明白他说了什么。
他好象说了很多,又好象什么也没有说。
荒诞的,黑色幽默的,悲伤的,某种意义上,感觉像百年孤独。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有段时间很清闲,买了套《王朔文集》一共四本,很喜欢他行文的风格,以至于受了些影响,当然也记忆深刻。
这次很巧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象是王朔的风格,不过文笔当然比王朔差了些,不是很流畅。
我没看过韩寒别的作品,刚刚看过这个。
感觉很悲哀。
里面的每一段回忆,都透漏着凄凉感。
读着这本书,我会觉得很冷,虽然总会出现搞笑的段子,但笑过之后,竟是无尽悲凉,有种要窒息的感觉。
他小说的主旨有些人接受不了,不过,他所表达的却是最本质的东西。
我想,看他的书不能像看小说那样看,应该当成一个人的经历去体会,应该会等好些。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2
“我其实从来不相信鬼神,但是我从小就固执的认为,空间是固定的,而时间是抽象的。
就是说,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有不同的事物和我们分享这不同的时间。
我们是不能彼此看见的,在大部分的时间。
而我们是不能和比我们更加未来的事物分享这时间,就如同在另外一个时间里,那批事物总是和过去的事物分享着这时间。
而时间其实是一个静止不动的东西。
只是我们误解了时间的意义,让时间不断向前移动。
空间的固定和时间的精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静态。
好比我在某个时间看见了之前发生的事情,而其实在我们看来,
是因为那件事情留下了太多强烈的精神力量,让它能够长时间地停留在空间和时间的某个交叉里。
而与此同时,在我们看见以前发生地事情正感觉到恐惧的时候,那件事情在那些事物的那个时间里,正在真切地发生着。
无论是战争或是谋杀或是交通事故,因为一个人或者很多人的精神在瞬间释放了,也就是说,他们死了,但又不是正常死的,所以留下了强烈的讯号。
这些讯号有时候非常地强烈,但是他不能做出任何事情。
就是说,他只能借助在他出现的那个无限个时间里的无限个事物中以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些事情。
这取决于那讯号是否强烈到可以控制在同一个空间里的不同的时间里的另外一个生物。
这样就很好解释很多恐怖的事情。
那不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的事情,却在同一个空间里出现了。
时间和空间的运作是那么复杂,你总要允许在这复杂的平衡里出现一点失误,就是你看到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
”
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中心,也就是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但这段冗长的理论,相信很多人都跳过了。
我也是看过几遍后才重新理解这段话的。
小说一共写了三次爆炸。
第一次是工业区化工厂的爆炸,第二次是大荣液化气站的爆炸,也就是大荣公寓的由来,第三次爆炸出现在小说结尾的高潮部分,并且第二次和第三次商店都在混乱中被洗劫一空。
根据我的理解,这三次爆炸是同一场爆炸,只是这场爆炸发生在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里。
由于这一爆炸蝉声了强烈的精神力量,导致了“我”和健叔等人在某个时间看见了之前发生的事情。
证据就是:三次爆炸都引发了人们争相出来围观,并造成了治安瘫痪,商店被洗劫一空,更重要的是,三次爆炸都遇到了一个女孩,虽然第一二次作者并没有说出,但她肯定就是永久妹妹。
而这一座城池,就是作者所说的时间和空间在运作中出现失误的那一点。
在这座城池里,发生在不同时间里的事物在同一空间里交错地发生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永久妹妹和C的关系。
其实,永久妹妹就是C。
证据就是:永久妹妹的男朋友阿雄,他是一个艺术家,他能做出将头插在操场上一个钟头然后自己爬出来,从内裤里掏出一条保护动物的横幅这样的惊人举动,你们有没有联想到什么呢?你们还记不记得“我”和C在英语提高班的时候的那个白痴英文老师所举行的结业考试吗?第一名是“我”而我做了什么呢?“我”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然后将里面的火柴拿走,将空盒子给了句老师。
正是这白痴的举动,却引发了句老师的大加赞赏,而且给了一个A+,并说,这是老师一直想要的感觉。
而那个用卫生巾做了一个沙发的家伙,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赏。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举动和那个白痴阿雄的举动是那样的相似。
C当时正是因为这点才喜欢上了“我”,并且达到了近乎崇拜的地步。
由此可见,永久妹妹喜欢上阿雄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小说最后一句:“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
最后的情节其实和“我”与C上到高楼的最顶层这一段相似。
最顶层跳楼的窗口通过来的光芒温馨而又安详,暗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我”当时想要上前看看,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向前走到那窗户口,或者下楼,后来我感觉C紧紧的抱住我的后背,并最后把我从顶楼拉了下来。
而本书最后时,摆在“我”和永久妹妹面前的还是有两条路,一条是往城池外走的,一条是回到那一座城池的,“我”把选择的权利让给了永久妹妹,说:“明天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永久妹妹先是选择了向城外走的路,跑了大概二十步,她忽然又停下来,说:“转过来跑。
”很显然,永久妹妹在私奔和回城池中两条路中,选择了后者,最后,她也是紧紧的抱住了我,于是我转身,在她耳边说:“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
这样的结局算是一种悲伤的结局吧,因为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因为无论如何,哪个方向,最终都是走不出这座城池的,因为你心中的那个围墙始终在包围着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逃避时就会躲进去,有的人躲
得时间长,有的人躲得时间短,而“我”好像一直都没有走出来。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3
韩寒的作品只看过《三重门》,所以是不是《一座城池》是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不知道,但作者自己觉得最喜欢,那就够了。
我个人感觉《城池》比《三重门》还是成熟很多的,至少笔锋更加犀利,玩弄起文字来也更加顺畅,而且更贴近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现代人的扭曲的生活。
看看韩寒的书让我想起另一位80后的少年作家郭敬明,只看过《梦里花落知多少》,也不记得《幻城》是看没看完了。
还记得那会全班女生传阅《梦里》,因为个个都说熬夜看到三四点,抵不住诱惑也千辛万苦借来看,因为想尝尝彻夜读小说的滋味,所以尽管有很多时间,还是非得在一个晚上看完才睡。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口口声声说活在自己的世界,可是影响我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
她们都说看得泪流满面,用掉好几包面纸,搞得几天眼睛浮肿,这点我倒真还学不来。
觉得他笔下的故事比韩叙述的小人物的故事要惨烈很多,可是仅此而已,讲述很惨烈的故事并不就是显得青春很残酷,而叙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许就是我们每天发生的故事,也许平淡无奇,但是犀利的笔锋写出来的就能让人赤裸裸地看见生活的残酷。
一句话,故事的残酷没有文字的残酷来得直击人心。
而且韩的文章更贴近我们,尽管看起来很多事情荒诞可笑,但是,其实生活就是上演着这些荒诞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觉得好笑,然而这就是每天真实发生着的,我们看着的经历着的。
《一座城池》更贴近生活,医疗,教育,煤矿,工作,现代爱情观,自杀,看热闹,哪一个不是我们每天都在讨论的,只是换个角度换个语气叙述,但是一样的讽刺。
文章多次描述人们争着想去看热闹的情景,而且近乎荒谬近乎疯狂,那些人连命都不顾只为看一眼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别人的事情,并且恨不得事态发展地无可收拾,好看一场好戏。
文章描述这群人近乎病态的心理,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当中多数人都是这样,每天孜孜不倦地想知道别人怎样,最好比自己坏一百倍,自己就觉得特爽,尽管根本和自己无关,每天都想看好戏上演,看到太平淡的结局会心有不
甘,喜欢全部人为了同一件事而方向一致的感觉,尽管根本无法解释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害怕自己离群,害怕当异类,害怕赶不上潮流,就是这样不安,诚惶诚恐地过着每一天。
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被这个社会戏弄了,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戏弄这个社会的别人。
”
个人觉得小说里数次叙述的梦境满有趣,也许纯粹是胡扯,可是梦境的东西本来就是难以解释的,喜欢那些梦境是因为他确实把梦境描述的很梦境,可以说是虚无飘渺也可以说是乱七八糟。
原以为结尾是安排他们离开这座城池的,可是出乎意料,却描述这个城池又陷入一场极度荒谬的灾难中,疯狂的人们做出疯狂的行为,然而“我”知道经过这个晚上一切又会恢复原状的,生活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我再次明白,所谓一座城池,不过是大中国大社会的缩影,不管多么荒谬,也不管我们自己是多么地可笑,我们还是逃离不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只能这样继续走下去,就算不知道是走向哪里。
生活如此不牢靠,不知道会突然发生什么,可是我们也只能这样走着。
不过还是有一句话让我觉得是很感性很喜欢的:我们总是用一个瞬间很喜欢一样东西,然后用很多年的时间来拷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样东西。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4
这本书很不错,韩寒辛辣讽刺的文字寥寥几笔的描写就把那些荒唐可笑的画面写得栩栩如生。
故事中的“我”和健叔逃难到一个城市,内容就围绕我们在这座城市里遇到的人和事,以及穿插其中的我的回忆开展。
这本书把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中人们混乱不堪却又非常空虚迷茫的精神状态写得淋漓尽致,但韩寒的语言却又很风趣幽默,逗得我哈哈大笑,但笑过后心里空落落的,很不是滋味。
很有读鲁迅的书的感觉,只不过韩寒的文字更风趣、更辛辣、更直接。
然而我只是打了三星。
因为我总觉得整本书缺少点东西把每一个零碎的场景和故事串联起来,好像想说的东西太多,每一个都零零散散细细碎碎的,堆积起来更像是故事集。
故事性不强,节奏不紧凑,过于拖沓是减分的理由。
或许这是他的风格吧,但我个人不喜欢。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5
花了不到一个星期!把韩寒的《一座城池》看完了!多亏了运动会才看的完!
这本书时候有点《归来》(莫泊桑)的感觉!但是故事讲完了!只是我感觉没有完!故事和《1988》一样开头给你个很疑问的事情!但最后没有没你答案!仔细一想不给答案也许是对的!因为那不重要!这书只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人性的宣泄!作者没有点明,就像中医从来不告诉你你的病是通过什么原理治疗的一样!告诉也是含糊的!也许这就是小说的魅力!让你再读几遍的魅力!每次对感觉都不一样!有种读一千遍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
语文老是说金圣叹说《西厢记》写到张升去京参考就完了!也许韩寒也想往下写!可那样的意义就只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不写下去或者这样结局反而更好!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
这本书读到最后几页时感觉作者在写另一篇文章好像突然和原文跑的很远似的!我把最后读了一遍!就发想了!其实作者把每个人的结局都写进去了!王超相信政府!他去了爆炸中心不知这意味这什么!我没仔细读也许这就代表死亡!健叔去找永久妹妹了!而且后面作者还说健叔会和街上的人一样去“抢”东西!表明他未脱离世俗!我和永久妹妹想逃可根本逃不出去!世界一乱!人性就暴露了!这其中有点写人性黑暗的意思!我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有空再读一遍!期待电影上世!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6
韩寒的书,零零散散看了几本,虽然那时我正在迷九把刀,但对于韩寒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接受。
《一座城池》可能不是眼中的',但却是最讽刺的,每次笑过后留下的无奈和哀叹,就好像春节鞭炮后的浓烟,挥之不去。
记得看完书跟朋友去逛街,无意路过一家着火的小店,于是看到那一群群围观的人脸上好奇或者担忧的表情,还有些期待,顿时觉得人生就是一个玩笑,是上帝手中的木偶线,之前还在说韩寒的小说过于讥讽的,我除了沉默找不到第二种话语。
或许,这个社会就是那样低俗,大家在庸庸碌碌中都期望有些惊喜有些意外,有些茶余饭后的
话题。
八卦诞生,绯闻出现。
越是不为人知的事情大家越是讨论得不亦乐乎,而所谓的真相,早已被众人踩在脚下。
就好像多年前听到的童话故事,多年前语文课本上对社会的赞美,政治课上老师对未来的畅想,所有儿时遮掩社会的面纱,如今在一本书中被硬生生扯落。
《一座城池》,看看也无妨,只是看过后,能得到什么能反省什么才是真正需要自己体会的。
如果某天我们真的像城池一样灭亡,还能怨天尤人么?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7
刚开始看《一座城池》时,仅仅只是因为上课实在是太无聊了,找点事儿做而已。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记得高中时有一本韩寒的新书出版,有个同学买了之后,大家都疯狂的传阅。
胆子小的下课后看,上课时就交给胆子大的同学看。
当然,期间我也看了一点,就记得挺有意思的。
我一直都以为是这本书,等我看完了才知道原来是《光荣日》,不过看了也还觉得不错,还是韩寒一贯的文笔幽默,言辞犀利。
老实说,读完了之后也没太大印象,因为总是断断续续的看着。
总是在早上去上课的时候才打开手机,一点一点的看,而其它时间是不看的,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学期压根儿就没有下午的课。
当然,这种少课的日子其实也是很难熬的,不上课也是很空虚的,尤其对于像我这样没什么自觉性的学生。
断断续续的看到一半时,就认认真真的看起来了,两次就把剩下的一半看完了。
大概也是因为最近突然觉醒,发现自己还是该多读点书的好。
最近受了点打击,第二次参见日语二级的考试,结果发现自己这几个月以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体现在试卷上。
这让我心情相当的低落,虽然我知道自己的的确确是有进步的。
至于在什么方面,就不得而知了。
我这个人是越接近考试越是放松,到快考试了基本上就不看书了。
而当其他人考完都觉得轻松的时候,我却更加紧张了,因为不考试就不知道自己其实还差得远。
对于这本书前半部分,我是真的记不大清楚了,后半部分倒是还算清晰。
整体来说,全书都包含这无处不在的笑点,手法十分幽默搞
笑,而对于社会现实及人性丑恶的批判又是十分犀利的。
书中的搞笑情节虽然略显不合实际,例如大荣公寓外的杂货店着火时围观的群众的兴奋,以及大雪之后桥边看车滑进沟里的群众的娱乐心理。
但正是这种夸张的表现,将群众的愚昧,社会的冷漠,以及人心的丑恶都表露无遗。
有一点,我一直都不明白,韩寒高中的都没毕业,而他书却写的都是大学的生活。
大约他也收集了不少资料,或是进行过类似的考察吧!整个书中,我连主人公的名字也不记得,大概是因为他是以第一人称出现,感觉像是在讲故事一样,而往往听故事的人注意力都只是在故事本身。
反而健叔这角色我是印象十分深刻,大概是因为整本书他都没有完整过,总是一瘸一拐的。
而且有还真有点本事,至少懂点电脑方面的技术。
再就是王超这个角色了,这也跟现在的大形势有关,因为至少他是个官二代。
现在不就流行拼爹吗?我倒是觉得真没什么意思,也跟我拼不起有关。
按照很多吃上葡萄的人话来说,这就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
书里的笑点,让我突然明白,一件事纵然不搞笑,若是重复多次也就十分搞笑了。
例如,健叔一行人吃过从行为艺术家那里弄来的鸡之后,去医院的情形。
第一个人吐的时候,我没有笑,但是后来几个人接二连三的吐,甚至连医生都吐了,我实在就忍不住了。
再就是,王超开车过桥那段儿,连续来了几个“不好意思,敲错门了”,的确是让人条件反射的笑出来。
而书中对女性的描写的确是有贬低的嫌疑,这也跟当今的实际情况分不开。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女生都是那样,但至少是有这种情况存在,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尤其是那段描写四大妹妹时,奔驰妹妹的奔驰车送去修了之后,饲主(我想可以这样表达)又送了辆桑塔纳2000给她,而奔驰妹妹是很不情愿的开,也不好意思开进学校里。
之后,就有了“养女人就像养狗一样,啃过骨头之后,就不愿再回去吃狗粮”的说法了。
虽然,言辞略显歧视,我还是觉得说得有些道理。
从某一点来说,我是不得不佩服,韩寒的思维的确与常人不同。
我知道那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他看问题的角度,的确让我有
点自愧不如,或者说是太不是一个水平了。
从那场火灾,就能充分说明问题。
其中有这样的表述,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因为在不快点,火可能就要自己灭掉了。
从任何角度来说,这都是直指当前国内各种部门的体制问题,以及面子工程。
另外,在下雪的那天,健叔说了一句,如果不是冷的这么快,这将是多么大的一场雨。
我看完就很震惊,因为我的的确确是从来没想到,汉语还能这样说。
或者说,只是我自己的水平太低了。
但韩寒迥异的思维方式,的确是让我佩服。
另外,我也看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片小说,内容虽然不让人提不起兴趣,风格也比较严肃,实在不能算是消磨时光的好料。
我从其中看不出任何直接批判社会的黑暗或是人性丑恶的表达,他更像是在讲故事,而故事本身的寓意必须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而韩寒所写的事件,总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在对社会进行批判,我不知道这其中的差异是什么。
仅仅是,写作手法与个人风格的不同吗?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韩寒算是一个成功人士,至少在他自己的生涯里。
但是在当代文坛有何种作为,或者对后世有何种影响,我就不得而知了。
一座城池读后感篇8
最近搞了本韩寒的《一座城池》看。
这算是真正读一本80年代的作者写的书。
书看得挺快,断断续续用了三个小时吧。
我特别喜欢欧陽修的读书“三上法”:枕上、马上、厕上。
由于现在很少有骑马的机会,因此就把马上改成了车上。
而本人的毛病是在任何车上,包皮括公共汽车、轿车、出租车、三轮车等,一律是只要一看文字就哈欠连连,同时有恶心呕吐之前兆。
因此,三上法瘸了一条腿。
近来,我脑袋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也不用看资本论催眠了,大有三分天下去其二之势。
照这么发展下去,就剩下“厕上”比较容易坚持。
我一直怀疑欧陽修那时的厕上是怎么能坚持看书的。
因为那个时代中,好像没有坐便器,因此,欧陽修一定是一手捋着胡子,一手拿着书卷,小心翼翼地蹲在山林之畔,夺造化之功,感天地之灵,吟风弄诗,快意平生,腿脚不麻不算完。
而我,则是霸占着家里的洗手间,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小说的。
不是我挑剔,我觉得现在流行的
不少小说,读起来没有什么快感,难免给人以便秘的感觉。
这种东西我一般看几眼就丢到一边去了,很少有能坚持看完的。
不过呢,韩寒这本《一座城池》不在此类。
要说这本书,也真不能说有多么艺术。
或者说,把这么本书和“艺术”挂钩,两者肯定有一样吃亏的。
现在有个流行趋势,就是把什么都跟艺术挂钩。
于是,艺术多了,艺术家也多了。
经济学供求规律起作用了,于是艺术已经有了发践的趋势。
不过很多人还是趋之若鹜,最近有人撰文说,中国挂着书法艺术家头衔的人海了去了,可是没见过几个写字特好的。
这说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艺术这块招牌还很管用,就像街灯,不管多乱的城市环境,昏黄的街灯这么一照,一切仿佛就笼罩了一层美丽的外衣,只是不能见太陽。
不过,不管是伪艺术还是真艺术,韩寒这本小说都谈不上。
但是,这却是本可以带来阅读快感的东西。
有人说,韩寒一贯的风格就是故事巨简单。
他其他小说我没有读过,不能妄下断言,但是这本“一座城池”的故事骨架绝对简单得出奇:“我”和“健叔”(实际上只是长得老而已)因为莫名其妙地涉嫌杀人而不得不逃跑,逃到了一座城池;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中,经历着在我们国家每天都会发生可是又荒诞到每天都不会发生的各种事情。
涉嫌杀人,只不过是给主人公一个进入城池又不能融入城池的非正常生活的理由,给出一个主人公不得不持续躲在城池里的动机。
这就像是唱戏,先搭了一个舞台,并给了一个演员上台的锣鼓点。
韩寒真正要写的,是各种经过了一番透镜折射的变形的生活。
打电话被宰、打出租被坑,……一件件我们每天都可能经历的事情,到了这里,集中地被两个倒霉蛋给受了个遍,而这种倒霉,又透着这个秩序的一种荒诞色彩。
当然,韩寒肯定有时候也发现太荒诞搞笑了,只好借助梦来打圆场——就像书中描写的警察抓人那段文字:警察急了,说:拘留也可以。
但是拘留不是免费的,拘留期间要交纳很多费用,比如食宿费,管理费和教育费。
我就差点笑翻。
但是因为写得是梦,所以大家拿韩寒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说明这小子的确狡猾。
我觉得,只有狡猾的人才能幽默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