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教案(大全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教案(大全5篇)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00粒大米。

2.教师准备:练习本,秒表五个,天平三台,电子称一台、卷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

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2)同学们请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中新网2003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02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中国移动2004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2005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

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一亿有多大,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描述1亿的大小。

(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算一算一亿到底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宣布实践操作活动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工具有:
天平、电子称、秒表、卷尺、计算器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选好活动的材料并确定好主题。

组长根据活动主题和要求在组内将组员自由组合,再细分工后活动,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活动。

请及时的记录好活动中统计的数据,并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分析中引导学生将最终数据与生活中常见数据作对比,加深理解。

)活动主题预设:数1亿本书要多少时间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1亿粒米有多重1亿个硬币(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数1亿个数字要多长时间数1亿本练习本要多长时间1亿个硬币有多重1亿秒有多久1亿毫米有多长1亿步有多长补充提供相应的数据:固城中心校大约有1000人,固城镇大约有40902人,高淳县大约有400121人,南京市大约有613万人,江苏省大约有7433万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大约是8848米。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

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地球赤道全长约40000000米。

一个成人每天大约需要400克大米。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作简要的说明和分析。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以下信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结合情境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将1分米平均分成1亿份,取其中的1份。

2.完成全课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日记:一亿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日记:一亿有多大? 记得以前,我以为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但不知道它具体有多大?
我们就说数作业本吧。

我们数1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时间呢?1本,2本,3本......100本,大概要用110秒。

而1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
秒......1000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呢?只要计算一下就知道一亿有多大了。

算一算,数一亿本作业本大约要11000000000秒,试想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要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年/大概是要1833333分,30556时,1273天,3年!还真是不算不知道,数一亿本作业本竟要3年啊!
由此可见,一亿真大啊!
第三篇:一亿有多大教案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纸、多媒体、计算器、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教师指出:我们已经知道1亿是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

(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二、自主探究,培养数感
1、猜一猜。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师生
共同猜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操作验证。

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1亿粒大米有多重?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
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第二步:进行实验
(1)让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

(2)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

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

(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3、直观感受
(1)师: 1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500克,1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提示:100粒大米约重2克。

学生自己解答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2)阅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需62天。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我国移动电话用量去年已突破2亿多部。

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

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

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

(也可自定题材。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五、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1厘米
------2克 1000--10厘米
-----20克
10000--100厘米--1米
-----200克
100000
------
10米
-----2000克---2千克 1000000-------
100米
----------20千克 10000000------
1000米
----------200千克 100000000------10000米
----------2000千克大胆猜想——反复验证——得出结论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亿有多大教案
一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
教学目的:1.通过“量一量”“ 数一数”“称一称”“算一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
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伙伴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课型:新授
教具准备:计算器,秒表,100粒大米,天平,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

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一亿有多大”。

(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买践操作 1.看一看,量一量
拿出2本数学书,看看每本书有多几页?2本书大约有几页?量一量2本书大约有多少cm?(取整厘米数)也就是100张纸高1厘米。

2.想一想,猜一猜。

100000000张纸大约有多高?指名说说猜想。

(看谁猜的最接近)3.验证猜想:算一算。

(用计算器计算)
100000000张纸有多少个100?100000000除以100等于1000000个。

也就是1000000厘米,即10000米。

我校的南教学楼高20米,算一算,100000000张纸高有多少个南教学楼?(500个)
南京第一高楼——绿地广场的“紫峰”大厦高450m,居中国第二,世界第七。

10000米(100000000张纸)里有多少个“紫峰”?(10000除以
450约等于22个。


三.小组活动
1.小黑板出示活动内容(1)数一数。

数100本练习簿,看看用了多少秒?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一生台前演示后师板书:数100本练习簿,大约要用了90秒。

(2)排一排。

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量量这一排长多少米?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
5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量出长度后乘2师板书: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4米。

(3)称一称。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有多少克?照这样计算,一亿拉大米大约重多少克?教师用天平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并板书: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

(4)指名说说活动的共同点。

(都是一亿)
(5)小组自选3个活动内容之一,看书106页——107页活动内容后汇报小组活动方案。

(6)小组活动,师与生互动。

(教师巡视指导。

)(7)3个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

(多媒体展示)
四.指着书上107页的两个问题。

提问: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什么呢?(在这里不仅让学生说说一亿的大小,同时要让学生说说应该节约粮食)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我们以上的实践活动,现在你对“一亿到底有多大”有认识了吗?你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

一亿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板书:
一亿有多大(100000000)
一亿张纸高约一万米,相当于500个南教学楼,22个“紫峰”大厦。

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
数100本大约90秒 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 100粒大米约重大约长14米 2.5 克。

数一亿本大约3年
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4圈。

2500000一亿粒大米重约
克。

第五篇:一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 今天执教了活动课:一亿有多大?让生去感受一亿实在是太抽象了.教得也非常吃力,说教居多,扪心自问你对一亿又有多大的感知呢?新课程都说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请问做为教师的我们数感意识又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学生问我:朱老师:“一个人的头发大约多少根?” 我茫然;当学生问我朱老师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几粒?一碗饭大约有几粒大米?“我再次茫然;当学生问我:朱老师,一座三层楼房需要几块砖头?一亿块砖头能造三层楼的房子几间?”我再度茫然.说句心理话我一个答案都不知.只好说:同学们,你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研究朱厅、朱旅新、姚启涛同学的问题呢?我将问题又踢回给了学生,这样就留给自己思考的时空。

教的好被动,好被动……下课后,来到办公室与同事说起了课中之事,晕,在座的几位数学老师也是一片茫然,无法感知,还说学生也不懂的,太抽象了。

研究一亿有多大实无多大意思。

我确不是这么想的,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何培养呢?这就是我下阶段重点研究的一块内容了。

中午吃完饭,上网查了些有关资料,先提供给四年级即将上此课的同行们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及思考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教研室黄升昊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纸张若干、一些生活小常识的数据资料、计算器。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引入 1.出示材料
世界杯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备受瞩目的本届世界杯决赛将在可容纳7万多人安联体育场进行。

专家预测本届世界杯期间到德
国观看比赛的约有320万人,观看电视转播的人数可达20亿人。

课件出示:体育场背景,逐段出现文字。

2.引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一组世界杯的信息,就有万亿位单位的大数。

你能想象、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学生口答。

3.猜想举例
师:看来,这样抽象地说很难想象到底有多大,你能猜想一下1万纸摞起来有多高吗?学生口答。

二、展开
(一)研究1万有多大(方法讨论)1.确定实物
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究竟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我们需要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的纸片,如果我们来研究1万张纸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验证?需要1万或1亿张这样的纸。

2.讨论方法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方法反馈
师:要知道1万张纸摞起来有多高?有些小组想先测量出10张纸的高度,50张纸的高度……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小组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现实的最近的热门话题引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经常使用。

初步让学生感受描述大数的一般方法,经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来描述。

通过1万张纸的研究这个载体,主要让学生感受一般方法即选用合适的小基数进行类推的方法,同时也是为研究1亿进行辅垫,起到桥梁的作用。

2.小组研究
师:请同学们选择方法,小组合作来研究一下,到底1万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3.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结论了吗?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是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步骤结论课件演示。

(二)研究1亿有多大(方法应用、研究结论、感性认识)1.推断1亿张纸摞起来多高
师:刚才我们先通过测量10、100、1000张纸的高度,推算出1万张纸达约高1米?那么1亿张纸摞起来究竟有多高呢?
学生口答。

2.分组操作研究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走1亿步路有多长?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1亿粒大米有多重?你准备怎样来研究?
方法反馈,讨论。

提供材料: a.记录表
b.实物(米尺、钟表、短文)
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每个小组确定研究一个内容,试一试。

3.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

(按问题的顺序反馈)a.走1亿步路有多长?
师:走1亿步有多长?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如果每步长0.5米,0.5×100000000=50000000=50000千米。

师:50000千米有多长?
点击课件,绕地球一周40000千米。

走1亿步路长可以绕地球1圈还多10000千米。

师:如果一个人走的话要走多少天? b.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师:有研究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学生汇报。

点击课件:每分钟大约可以读200个字。

每小时大约可以读12000个字。

100000000÷12000≈8333小时≈347天 4.小结。

师:我们是怎样来研究的?
确定合适的主题——小基数测量(直接选择身边的数据)——类推——得出结论。

重点是方法的落实。

从1万到1亿,一是研究方法的应用,二是通过实际操作、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究竟有多大。

反馈时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学生建立1亿有多大的数感,同时渗透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数据来描述、理解大数的意识。

三、应用
1.研究1亿粒大米的重量
呈现:有人说1亿粒大米的重量相当于200头大象的重量?师:你认为对吗?如果你要证明,你准备怎样证明?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一些数据资料,推理计算验证。

课件呈现:50克大米约有2000粒。

100000000÷2000×50=2500000克=2500千克=2.5吨师:2.5吨大米有多少?
出示:如果一个人每天吃0.5千克大米,大约可以吃13年。

2.真真假假
师:请你运用今天的方法,查阅资料,来判断是真是假?
a.有人说,只要全国人民每人一天少浪费1粒米,可以供一家三口人吃一辈子。

b.有人说,如果每天花5000元钱,1亿元可以花20年。

c.一位职工要求老板这样付工资,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第三天4元……,30天后,老板因发不出工资而几乎破产。

……
四、总结
师:今天的活动,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在应用中巩固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真假假,如何判断?用事实说话。

一要用合适的方法,二要查阅一些资料。

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方法,拓宽视野。

总结反思回顾,进一步强化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