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新学制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年新学制名词解释
1922 年“新学制”:1922年,国民再次修改学制,仿照美国建立了“六三三学制”,也叫1922年“新学制”或“壬戌学制”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壬子癸丑学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出现了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不够,中学的修业年限太短且偏重于普通教育而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够等缺点。
北洋政府于1922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上通过了《学校系统改革案》,随后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施行。
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或“壬戌学制”。
又因有小学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分段形式,故称“六三三制”。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1. 新学制的七项标准
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学制不定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指导。
新学制的标准为:(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 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重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七项标准是新学制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对民国之后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学制体系
1922 年的新学制与以往学制相比,在指导思想、整体结构和具体条款上都有独特的长处和显著的进步。
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采用“六三三制”分段标准,将学制划分为三段。
纵向看,小学6 年,其中初级小学4 年(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 年;中学分为初、高中,各3 年;大学4—6 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横向看,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
校。
学制还有《四项附则》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为青年个性发展,采用选科制;对年长失学者,给予补习教育。
三、“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依据我国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学制仿照美国的“六三三四制”,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缩短小学年限,更加务实合理,利于普及。
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是改革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①延长中学年限,初中和高中各3 年,提高中等教育的程度,克服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 年而造成基础教育浅显的缺点,改善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关系;②中学分为初、高中,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收缩余地,也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③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