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噱头的石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有噱头的石头
公元1088年,38岁的书画家米芾在自己的书斋“宝晋斋”中面对着一块状若千年灵芝的石头欣喜不已。

眼前的石头大约也就一掌多高,小巧可爱。

石色黝黑,却有一种凝润如膏脂的质感。

从远处看,只觉石势蜿蜒纵恣,千蹊万径,穿孔勾连,竟有峰峦洞壑、层叠窈窕之态。

而站近了看,石头上面的每一种纹理都是叫得出名头来的:卧沙、水道、襞摺,最明显的是一种像胡桃壳的纹路。

轻轻敲打之下,石头竟然发出了清亮悦耳的叮咚之声。

更妙的是,和画家多年来苦心搜求的其他或矗立或横置的奇石不同,这块石头兼具了立峰和横岫两种姿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同样爱石成癖的老朋友苏东坡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仅如此,画家还发现,不管是从何种角度观赏,这
块石头都给人八面玲珑、巧夺天工之感。

所有的迹象都告诉画家,自己得到的是一块堪称极品的灵璧石。

狂喜之下,画家精心挑选了石上稍为平坦的一隅,虔诚地刻下了自己的赞语:“爰有异石,徵自灵璧。

匪金而坚,比木而栗。

音协宫商,采殊丹漆。

岳起轩楹,云流几席。

元?v戊辰米芾谨赞。

”自此,这块小小的
石头在人世间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千年传奇。

(图3)
米芾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赏石之风鼎盛之时。

在名目繁多的奇石群体中,灵璧石在宋代一干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占据了无可置疑的首席地位。

米芾本人除了以书画诗文等主业上的非凡造诣闻名于世外,更为后世留下了拜石为兄的奇妙传说,从此以“米颠”
的美名和“瘦、皱、漏、透”的赏石理论名垂青史,堪
称当时乃至中国赏石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

灵璧
石的产地位于现在安徽省东北部灵璧县的磐石山,从地质学上讲属于一种质地较佳的石灰岩。

据史料记载,米芾曾于安徽涟水任官,此地离灵璧县甚近,爱石成痴的米芾于公务之余常在灵璧流连忘返,这块让他神魂颠倒的石头是否即属此中所获不得而知。

(图4)在米芾得到这块石头的17年后,风雅皇帝宋徽宗为了建造皇家园林“艮岳”,大肆搜罗四方奇石,促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花石纲”运动。

位列名石之首的灵璧石自然不能幸免,在这场历时20余年的灾难性事件中,几乎被采掘一空。

石源殆尽使原本就属珍稀之物的灵璧石益发尊贵起来。

当那块让米芾赞叹不已的灵璧异石在经历两百多年的流转后到达元人虞集手中时,他忍不住也效法前辈将切身感慨刻在了石头上:“此宝晋斋物也。

虞集获此瑰宝,幸福不浅。

”元时的文人禀承宋人遗风,藏石仍是一大时尚。

虞集在
元文宗时官拜奎章阁侍书学士,世称“邵庵先生”,是当时极著名的书法家。

史载元文宗曾作“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两方印玺,受命书写篆文的便是虞集。

后来虞集告病归田,在江西度过晚年。

在他逝世一百多年后,那块灵璧异石辗转流落到常州府,出现在无锡望族华夏的“真赏斋”里。

历史上对华夏此人的记载并不详细,也无确切的生卒年份,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收藏文物极富,鉴赏眼光一流,时称“江东巨眼”。

而且,当时的才子文徵明和祝枝山等人都是他极要好的朋友。

那块灵璧异石归华夏所有之后所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便和文徵明有直接关系。

文徵明80岁那年,准备为老友华夏创作一幅以他的真赏斋为主题的图卷,构图之中自然少不了要布置一些玲珑怪石。

文徵明想到华夏斋中那块灵璧石正可作为最好的参考。

他向华夏借了石头带回家中,由
长子文彭、次子文嘉伺候笔墨,观摩案上石头,动笔作画。

图卷完成,石头亦完璧归赵,唯一的变化是上面又留下了这次借赏的记录:“桌山文徵明拜观。

子彭、嘉侍。

”此时距离虞集逝世201年。

(图5)
时光进入2008年3月6日,这块石头出现在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大拍的北京预展现场,在众多雍容华贵、熠熠生辉的古瓷、珠宝的包围中独占一隅,鹤立鸡群,引来人们超乎寻常的好奇目光。

在4月11日拍卖结果出来之前,它的身价暂时被估算为300万到500万港币。

它现在的主人是来自台湾的翦淞阁主黄玄龙。

黄玄龙得到这块石头十分不易。

1949年,时局动荡,这块石头被小心归置在随身携带的财物中,随华家后人从无锡来到台湾。

此后一直秘不示人。

多年前,黄玄龙得知岛上还有这样一块
奇石,便四处寻访,千方百计找到了华家后人。

头几次去拜访,华家根本不让他看石头。

但黄玄龙是一门心思都系在了这块石头上,非要看到不可。

第一次看不到,就去第二次;第二次还不行,就去第三次。

这样不辞劳苦地来回折腾了不知道多少趟,华家人最终拗他不过,同意让他看。

“当时我第一眼看到,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从来没见过这么丑的石头!”黄玄龙这样形容自己和石头初次碰面时的震撼。

在古往今来的赏石界中,丑,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所谓“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这块石头在黄玄龙眼里恰恰如此。

石头是看到了,但当时华家后人并没有将先人之物出让之意。

黄玄龙无法勉强,只好央求他们,如果哪一天要出让,务必通知他。

此后每年过年,黄玄龙
都到华家拜年,这种情形大约持续了六七年的时间。

其间行内也有人听闻有这样一块石头,但华家再没有向外界展示过。

大约十年前的某一天,黄玄龙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华家后人因为经济原因,愿意将这块石头转让给他。

从此这块石头成为黄玄龙众多藏品中极受珍视的一件。

因为铭文中并无现成的名字可用,文献中亦无记载,黄玄龙想到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前有一块乾隆御题的太湖石叫“青芝岫”,因为外表泛青而形似灵芝得名。

自己的这块石头虽然体量上和“青芝岫”相差很远,但外形有相似之处,何不将其命名为“玄芝岫”呢?玄字既指黑色,更有玄妙神秘之意,用来命名此石再好不过。

现在,这块名叫“玄芝岫”的石头走出了黄玄龙古色古香的翦淞阁,成为世界上首个赏石拍卖专场中身价最高的拍品。

在此之前,赏石只是作为文房杂项中
很不起眼的一员零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上。

在黄玄龙的记忆中,全世界曾经拍卖过的、找得到图录的赏石还没有一件能达到“玄芝岫”的品级,“玄芝岫”
可以说是留存至今最好的文房供石,身价自然也最高。

但在黄玄龙的心中,300万到500万港币的估价还远远达不到这块石头的真实价值。

这小小一块石头如何就值这么多钱甚至还可能远远不止呢?除了先天的八面玲珑、奇巧殊绝的造型,以及质感、色彩、纹理等各方面的特徵全然符合古代文献所规定的关于极品灵璧石的指标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身上所背负的超级丰富的文化内涵。

米芾的铭文使“玄芝岫”最早被供赏的时代可以毫无争议地上溯到宋代,这是已知的赏石中年代(赏石的年份断代是指其被供赏及收藏的年份,而非石材地质学上的形成年份)最久远的,也是唯一的一例。


此之外,目前世界上所能见到的作为赏石的灵璧石最早到元代,在北京故宫御花园,是根据底座的特徵判断的年代。

单从历史的悠久程度上讲,“玄芝岫”堪称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这还不够,更绝的是,它的第一位主人米芾为它记下了人间奇旅展开之初的精确年头,北宋元?v戊辰,公元1088年。

赏石的断代,如果没有明确的铭刻文字可依据,那就只能靠眼力了。

方法倒是很多,诸如从历代文献总结的不同时期赏石的面貌特徵按图索骥,力争对号入座,或者从更直观的古代绘画中寻找相似之处,或者综合老化程度、修治特徵等等稍嫌玄乎的切入点进行推算,或者足够幸运,有一个可以看出年代的原配底座可供参考。

但这样一来,最后得出的结论的准确性难免就不容易让人心服口服。

可惜的是,目前所见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容易引起人们口舌之争的。

像“玄芝
岫”这样自带精确纪年的,已不仅仅是难得,而是奇迹。

另外,递藏过程对赏石的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和其他艺术品一样,递藏过程清晰的,也就是所谓的流传有绪者,就拥有了飙高身价的资本。

对“玄芝岫”而言,不必会说话,身上的三条铭文就是它最好的履历,足以让世人一眼看清它近千年的身世。

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很好的反例。

已经过世的美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文人石”
(Scholars’Rocks,西方对中国古典赏石的称谓)收藏大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Richard Rosenblum)曾于1997年出版了有关中国文人石的研究专著《天地中的天地》(WorldsWithinWorlds)。

书中除了收录了他的藏石精品之外,还邀集了有关学者专家就中国古代赏石的源流、演变、底座、成份、加工、欣赏等专
题作了研析,代表了当代西方学界在中国古代赏石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引起圈内外的极大震动。

但后来很不幸地发现,书中收录的80多方藏石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新石”,许多“古石”的做旧和作伪甚至系同出一人。

此事传开后,关于文人石的断代审慎性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许多欧美博物馆不再将非流传有绪的文人石标明年代。

除去上述两条,“玄芝岫”的不凡之处还在于,为它刻写履历的人着实不少,算起来前后五位,而且全都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名人大家。

每一个简短的名字背后都是一段生动的历史,他们的情趣也透过字里行间流露无余,足供后人瞻仰膜拜。

据华氏后人云,“玄芝岫”的最后一段观石题识是由文徵明长子文彭执笔镌记的。

因为年久风化的缘故,
这段题识连同虞集的字迹已有些模糊,隐约可辨。

文徵明当年所绘的《真赏斋图卷》如今珍藏在上海博物馆。

(图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