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专题2(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二
一、选择题
1.(2018·高考押题卷二)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私人工商业。
管仲强调农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归”,但同时他认为“无市则民乏”,认识到无商不富的道理。
这说明当时(D) A.商人社会地位很高B.重农抑商政策被弃
C.农商并重得到认可D.商业致富作用显著
【解析】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可知,这是肯定商业可以致富,故D项正确。
2.(2018·惠州4月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B)
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
【解析】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奴隶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3.(2018·武汉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C) 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
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解析】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导致商业环境紧张,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体现出政府经济集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冲突的,故C 项正确;D项只体现出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没有反映出“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名声扫地,故D项错误。
4.(2018·汕头二模)下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着短衣者,一个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C)
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D.一定程度抵制了土地兼并
【解析】由材料“纳粮画像砖”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的场景,体现的是封建剥削,有利于增强地主阶级的实力,进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项不正确;封建土地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不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项不正确。
5.(2018·高考押题卷一)《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
”据此可知当时(B)
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
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
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解析】像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家一户所能进行的,故非小农经济,排除A、D两项;“东汉大户”说明非政府行为,排除C项;兴修水利,有效地对农田实行“陂渠灌注”是汉代田庄农业生产的特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庄都建有自己的水利工程,故B项符合题意。
6.(2018·吉林二模)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B)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解析】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人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人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不能体现出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7.(2018·肇庆三模)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这反映了唐宋时期(D)
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解析】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是瓷器。
材料中“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成捆叠堆的唐宋进期瓷器”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D项正确;文化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B项中传遍世界各地说法错误;C项中交流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
8.(2018·烟台二模)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
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
这一变化(C)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解析】从“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到“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的变化导致纸币大量发行,通货膨胀,从而破坏了北宋经济发展的环境,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变革”;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9.(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
这深层次反映了(C) 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
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
C.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据材料“富家巨室”、“赁金日增”可知北宋贫富差距的存在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故A 项错误;据材料“赁金日增”说明南宋租赁经济盛行但这是表象不是深层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南宋租赁经济发展,其深层次说明富家巨室将财富投资到土地而不是投入再生产,表明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指的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材料没有南北方经济总量对比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项错误。
10.(2018·昆明)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B)
A.战争对农业经济的破坏
B.人口增长制约农业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逐步转型
D.高产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解析】材料“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所述现象的出现在于明清时期人口的迅猛增加,导致劳动过剩,因此一些地区放弃铁犁牛耕等,改用人力,由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破坏作用,A项不正确;明清时期依然是自然经济是主导,经济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和转型,C项不正确;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不会导致人们放弃生产工具而用人耕,D项不正确。
11.(2018·广东二模)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
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C)
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
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
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
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撙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反映了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故A错误;限制百姓的赋税并不能增
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故B错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8·太原二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C)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题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故A项错误;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我国的,但题干只是提及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展,非中西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了玉米种植扩展了,但并未提及超过了水稻、小麦等种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新乡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
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
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
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官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
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答案】(1)表现:封建经济逐渐瓦解;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
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农奴制的消亡;圈地运动的影响。
(2)特点: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上升;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
影响: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动。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反映了封建经济逐渐瓦解。
由“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反映了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
由材料“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成: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农奴制的消亡;圈地运动的影响。
(2)第一小问,由“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可以归纳得出。
第二小问,可以从农村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作答。
14.(2018·高考押题卷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昭王曾深感忧虑地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
”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
陕西临潼下刘村:铁戟2件;
秦始皇陵西刑徒墓:铁剑1把;
秦始皇陵园:铁匕首1件;(注意:秦始皇陵园不是指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江西遂川:铁铤铜镞80件。
考古学者在西汉都城长安遗址,曾发掘一座建于汉高祖时期而在王莽末年毁于兵火的武库,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刀、剑、矛和斧等,仅铁镞一种就达一万余件,还有锈结成块的铁盔甲;而青铜兵器极少,主要是镞,其数量只有出土镞的十分之一左右。
——摘自《中国古代武器演变考证》等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对先秦时期冶炼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中国进入冶铁术的发明年代。
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秦昭王时秦国几乎没有铁制武器。
据汉高祖时期的墓葬可知,青铜武器已经很少,大多为铁制的。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因此,可推断我国汉代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说明: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