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02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间存在一个被称为“The Dark Ages”的“The Middle Times”。

这一时期大约是( )
A.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
B.公元5—14世纪
C.公元15—16世纪
D.公元17—18世纪
2.下列有关中世纪西欧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中世纪( )
A.源于罗马帝国建立
B.终于西罗马帝国灭亡
C.王权始终高于教权
D.封建制度形成发展
3.欧洲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一种个人的联合、上下级之间靠个人之间的效忠与保护维系着的关系”,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A.专制
B.税收
C.土地
D.等级
4.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B.封建主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等各种权利
C.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资金作为给养
D.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5.“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以上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封君封臣制度
C.世卿世禄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6.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
A.当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教会向信徒征收大量的什一税
C.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D.教会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
7.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这些城市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力的获得。

获得“政治权力”常常是通过( )
A.领主恩赐
B.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C.教皇特许
D.市民大会选举
8.“如果说有致命的一击,那么一击是在1204年,那时帝国的范围仍然从亚得里亚海延伸到了叙利亚门户,而不是1453年,那时君士坦丁堡落入了庞大帝国,就像过于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这段话中出现的两个“帝国”指的是( )
A.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中当会
B.都为拜占庭帝国
C.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
D.都为奥斯曼帝国
9.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

这反映了罗马人( )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权
10.下列表述与伊凡四世改革不符的是( )
A.改革中颁布了新法典
B.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
C.巩固、强化中央集权
D.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
11.公元8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部
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
12.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

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把《圣经》作为经典
D.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大权
13.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这是在( )
A.15世纪后期
B.16世纪中期
C.16世纪后期
D.15世纪中期
14.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是( )
A.哈里发
B.苏丹
C.德里苏丹
D.国王
15.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它之前的名称是( )
A.君士坦丁堡一
B.伊斯坦布尔
C.撒马尔罕
D.威尼斯
16.下列关于中古时期印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流域
B.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
C.德里苏丹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D.德里苏丹重要职位由印度教徒担任
17.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

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18.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为抵制外来影响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对外开放
D.全盘西化
19.下列关于中世纪的朝鲜,说法正确的是( )
A.7世纪新罗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10世纪新罗人建立了百济王朝
C.百济王朝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D.新罗大将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20.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的是( )
A.日耳曼人
B.雅利安人人
C.迦太基人
D.班图人
21.古代班图人训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还掌握了下列哪一技术( )
A.冶铁
B.耕耙耱
C.开凿运河
D.制瓷
22.下列关于古代东非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广泛使用奴隶
B.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C.制瓷业发达
D.广泛使用部民
23.8—15世纪,西非先后兴起的国家是( )
A.加纳—马里—桑海
B.加纳—多哥—桑海
C.多哥—桑海—贝宁
D.马里—桑海—贝宁
24.文化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下列关于历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埃及人发明了太阴历
B.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阳历
C.希腊人编制了儒略历平人
D.玛雅人用复杂的历法纪年
25.下列哪一项是玛雅人采用的( )
A.10进位制
B.20进位制
C.50进位制
D.6进位制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2分,27题2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拜占庭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

材料二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大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帝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4分)
(2)拜占庭帝国是在哪一年被谁灭亡的?拜占庭文化有何特点?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6分)
(4)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版图上有何共同点?(3分)
27.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46年,日本国内出现了统治危机,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它的繁荣。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西征,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速了帝国统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终被奥斯受土耳其帝国所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社会改革?请简述其政治改革措施和经济改革的措施。

(11分)
(2)根据材料二,面对统治危机,拜占庭帝国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6分)
(3)想一想:对待先进的文明,日本与拜占庭帝国各持何种态度?留给后人哪些启示?(11分)
第二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B
【解析】A项时期,欧洲处于奴隶社会,属于古典时代,故排除;“The Middle Times”意指中古时期,即封建社会时期,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项正确;C、D两项属于近代时期,排除。

2.【答案】D
【解析】西欧中世纪开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東于文艺复兴的开始,大致为5—15世纪。

故A、B两项错误;西欧中世纪教权高于王权,C项错误;5世纪,日尔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关系是指封君封臣制度,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C项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与封君封臣制度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

该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B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材料所体现的封君封臣制度不符,排除。

6.【答案】C
【解析】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与经济方面相比,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获得“政治权力”(自治权)常常是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故选B项。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如果说有致命的一击,那么一击是在1204年时帝国的范围仍然从亚得里亚海延伸到了叙利亚门户”并结合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帝国指的是拜占庭帝国。

1202年由教皇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开始了四次十字军东征。

1204年,十字军攻克君士坦丁堡,他们建立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而拜占庭的力量被彻底削弱由材料中“而不是1453年,那时君士坦丁堡落入了庞大帝国”知,这是指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因此,第二个帝国指的是奥斯曼帝国。

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反映出罗马人重视法律,故A项正确。

重视法律并不代表罗马人喜欢打官司,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罗马人经常犯法,排除C项;法律的功能并不只是维护私有财产权,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开始进行改革,B项不属于其改革内容,故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与伊凡四世改革相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答案】C
【解析】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C项正确。

其他三项并非由穆斯林统治,排除。

12.【答案】A
【解析】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A项正确。

B项是印度人的发明,排除;《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国家大权,D 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略
14.【答案】B
【解析】略
15.【答案】A
【解析】略
16.【答案】D
【解析】德里苏丹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D项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7.【答案】B
【解析】根据“隋唐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仿效中国”可知,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的背景。

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故选B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8.【答案】A
【解析】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A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9.【答案】A
【解析】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A项正确。

10世纪新罗人建立了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实行科举制,其大将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故排除B、C、D三项。

20.【答案】D
【解析】略
21.【答案】A
【解析】略
22.【答案】A
【解析】古代东非国家广泛使用奴隶,A项正确。

古代东非国家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B项错误;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3.【答案】A
【解析】略
24.【答案】D
【解析】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罗马人编制了儒略历,故A、B、C三项错误;D 项与史实相符,正确。

25.【答案】B
【解析】略
二、
26.【答案】(1)状况: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建筑辉煌(4分)
(2)时间:1453年(2分)
国家:奥斯曼土耳其(2分)
特点:兼收并蓄(2分)
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3分)
(3)影响: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6分)
(4)共同点:地跨欧、亚、非三洲(3分)
【解析】(1)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堰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建筑辉煌。

(2)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是在1453年被奥斯要土耳其灭亡拜占庭文化特点是兼收并蓄;吉代、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据材料“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原……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大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率军东征,他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从而建立起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有些城市被夷为平地,许多当地居民被卖为奴隶,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亚历山大的东征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

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版图上的共同点是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7.【答案】(1)大化改新。

(3分)
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8分)
(2)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致使其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6分)
(3)日本:开放、积极学习的态度;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的态度(6分)
启示:开放宽容有利于文明繁荣,保守封闭致使文明衰落,要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明(5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6世纪时期,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那、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6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实;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面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利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可知,拜占庭帝国出现统治危机后,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利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可见拜占庭帝国采取的政策致使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3)第一小问综合上述材料,古代日本对其他先进文明持开放,积极学习的态度;古代拜占庭帝国对其他先进文明持封闭保守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日本与拜占庭帝国对待先进文明的不同态度,得出开放宽容有利于文明繁荣,保守封闭致使文明衰落,要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