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原⽂】
⼦⽣⽽母危,镪积⽽盗窥,何喜⾮忧也?贫可以节⽤,病可以保⾝,何忧⾮喜也?故达⼈当顺逆⼀视,⽽欣戚两忘。
【译⽂】
孩⼦出⽣时母亲⾯临着⽣命危险,财富积累多了就会招致盗贼窥视,怎能说这是喜⽽不是忧呢?贫穷可以使⼈养成节俭的性格,患病可以使⼈注意养⽣,如何说这是忧虑不是喜事呢?所以通达的⼈应将顺境和逆境同样看待,将⾼兴和忧愁同时忘掉。
【精读解析】
⾛运与倒霉在世⼈眼⾥似乎是绝对对⽴的两个概念,但《菜根谭》中⾔,⼦⽣⽽母危,镪积⽽盗窥,所以,⽣⼦与多财都不是绝对的喜;同样,贫可以节⽤,病可以保⾝,所以穷与病也不是绝对的忧。
事物总有两⾯,喜乐福祸亦是如此。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就是⾛运,“祸”就是倒霉,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不过⾛运有⼤⼩之别,倒霉也有⼤⼩之别,⽽两者往往是相通的。
俗话说,爬得越⾼,跌得越重。
运⽓越好,与之相伴⽣的倒霉恐怕也越惨,⼆者是⼀种对⽐上升的关系。
⼀个年轻书⽣,⾃幼勤奋好学。
⽆奈贫瘠的⼩⼭村⾥没有⼀个好⽼师。
书⽣的⽗母决定变卖家产,让孩⼦外出求学。
这天,天⾊已晚,书⽣饥肠辘辘准备翻过⼭头找户⼈家借住⼀宿。
⾛着⾛着,树林⾥忽然窜出⼀个拦路抢劫的⼭匪。
书⽣⽴即拼命往前跑,⽆奈体⼒不⽀再加上⼭匪的穷追不舍,眼看着就要被劫匪追上了,正在⾛投⽆路时,书⽣⼀急钻进了⼀个⼭洞⾥。
⼭匪见状,哪肯罢⼿,也追进⼭洞⾥。
洞⾥⼀⽚漆⿊,在洞的深处,书⽣终究未能逃过劫匪的追赶,他被劫匪逮住了。
⼀顿毒打⾃然不能免掉,⾝上的所有钱财及⾐物,甚⾄包括⼀把准备为夜间照明⽤的⽕把,都被劫匪⼀掳⽽去了。
劫匪给他留下的只有⼀条薄命。
之后,书⽣和⼭匪两个⼈各⾃分头寻找着洞的出⼝,这⼭洞极深极⿊,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
劫匪将抢来的⽕把点燃,他能轻⽽易举地看清脚下的⽯块,能看清周围的⽯壁,因⽽他不会碰壁,不会被⽯块绊倒。
但是,他⾛来⾛去,就是⾛不出这个洞,最终,恶有恶报,他迷失在⼭洞之中,⼒竭⽽死。
书⽣失去了⽕把,没有了照明,他在⿊暗中摸索⾏⾛得⼗分艰⾟,,他不时碰壁,不时被⽯块绊倒,跌得⿐青脸肿。
但是,正因为他置⾝于⼀⽚⿊暗之,所以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外进来的⼀点点微光,他迎着这缕微光摸索爬⾏,最终逃离了⼭洞。
劫匪有⽕把的照明,结果却是迷失洞中,⼒竭⽽死。
⽽书⽣置⾝⿊暗,却凭借⼩⼼的摸索,找到了洞⼝。
这样的⼀个故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暗的降临是为了让我们发现光明。
所以说,没有永久的幸福,也没有永久的不幸。
否极泰来、苦尽⽢来等流传已久的成语⽆不说明这点。
⽽且中国历代的诗⼈、⽂学家,要是不倒霉就没办法⾛运。
司马迁在《太史公⾃序》中有这样⼀段话:“昔西伯拘羑⾥,演《周易》;孔⼦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脚,⽽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为他的前⼈算了总账,不过这个规律并没有停⽌运动。
有许多的⽂学⼤家,都是在遭遇了祸事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
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批⼈,莫不如此。
最典型“国家不幸⽂章幸”的诗⼈就是杜甫。
杜甫早年官场得志、飞黄腾达,⽽他的才华此时已被荣华富贵、官场应酬等事所分散,他所写之诗往往局限于眼前所见。
可当他失志的时候,⼜正值国家⾯临危难,他⼼中充满巨⼤痛苦,便⾛向社会,获得了更⼴阔的⼈⽣阅历和积累,写出的诗句往往充满着崇⾼的爱国情感。
晚唐诗⼈李商隐,他的⼀⽣都是夹杂在⽜李党争中的,命运多⾇,⼗分痛苦。
他在这痛苦现实当中,却留下了许多空灵的杰作,似游离于佛家的⽆⾊界,⼜似在世不可⾃拔,既富有现实感,⼜有超脱的意味,他那优美沉郁的诗句怎能不成为不朽之作呢?
“⼈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
”所谓幸运者是占有天时、地利、⼈和诸多优势的,因此福祸的变数也居多,谁⼜能洞明⼀切呢?“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得到便是幸运,不得也算不上不幸,就算是不幸,受⼈奚落,也不必垂头丧⽓。
遇到祸事以后,⼼⾥郁闷两天,发点⼩脾⽓转瞬即逝。
应该本着“塞翁失马,焉知⾮福”的⽣存准则。
不过,这可不是⼀种⾃我安慰和阿Q精神,⽽是谈笑间淡然处置幸与不幸的关系。
正⽓清⽩留于乾坤
【原⽂】
宁守浑噩⽽黜聪明,留些正⽓还天地;宁谢纷华⽽⽢澹泊,遗个清⽩在乾坤。
【译⽂】
做⼈宁可保持纯朴⾃然的本性,抛弃机⼼巧诈的聪明,也要留些浩然正⽓给⼤⾃然;宁可谢绝富丽繁华的诱惑,⽢⼼过着淡泊宁静的⽣活,也要留个清⽩的声名在世间。
【精读解析】
《庄⼦·刻意》中说道,“众⼈重利,廉⼠重名,贤⼠尚志,圣⼈贵精”。
从众⼈到圣⼈的过渡是修为的递增,同时也是⼈摆脱外物名利束缚的渐变过程。
圣明的⼈喜欢跟外物和顺⽽厌恶为⾃⼰求取私利;为个⼈求取私利,在圣⼈看来是⼀种严重的病态。
在历史长河中,即便是明德英勇之⼠,有时也不免卷⼊其中,甚⾄为了⼀时的世故机⼼争⽃。
他们有的因此丧命,也有的因此得名得利,但是终归不过浮华如梦,留给后⼈⼀段⼜⼀段唏嘘感慨的饭后谈资。
春秋齐景公时,⽥开疆率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有斩龟救主之功;由⽥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
三⼈结为兄弟,⾃号为“齐邦三杰”。
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
赐“五乘之宾”的荣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挟功恃勇,不仅怠慢公卿,⽽且在景公⾯前也全⽆礼数。
甚⾄内结党⽻,逐渐成为国家安定的隐患。
齐相晏婴深感忧虑,想除掉他们。
⼀天,晏⼦从后花园摘了两个桃⼦,对他们三⼈说,谁的功劳最⼤,就吃⼀个桃⼦。
公孙捷⾸先挺⾝⽽出,说⾃⼰曾亲⼿打死⼀只吊睛⽩虎,解救了主公。
于是晏⼦赏给他⼀个桃⼦。
古冶⼦不服,站起来说⾃⼰曾在黄河中杀了⼀只巨龟,救了主公的性命。
于是晏⼦把最后⼀个桃⼦赏给了他。
可是,此时⽥开疆也站了出来,说他曾奉命攻打徐国,逼徐国投降,为国家奠定了盟主地位,他的功劳才最⼤。
晏⼦看公孙捷和古冶⼦的桃⼦都吃完了,⽴即对景公说:“⽥将军的功劳最⼤了,但⾦桃已经赐完了,只好等熟了再赐了。
”景公也说:“⽥将军的功劳最⼤,可惜说得太迟了。
”⽥开疆⾃以为这是⼀种耻辱,功⼤反⽽不能得到桃⼦,于是挥剑⾃杀。
古冶⼦和公孙捷相继因功⼩⾷桃⽽感到耻辱也⾃杀⾝亡。
这个著名的“⼆桃杀三⼠”的历史故事,后⼈不知做过多少评判解说。
其实不论我们站在哪个⾓度上来评价,充斥在这个故事中最多的其实就是⼀颗被外物束缚、丧失本真的⼼。
晏⼦虽为国家⼤计,其⼿段还是多少有些残忍,但是⽥开疆、公孙捷、古冶⼦三⼈若不是惑于功利⽽相争,最后也不会中晏⼦的计,落得个羞辱⽽死的下场。
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智者仁⼈提倡“留些正⽓还天地”“遗个清⽩在乾坤”,哪怕这样的执著会让他们和荣华富贵⽆缘,甚⾄亲近死神,命丧黄泉。
在现实⽣活中,同样有⼀些⼈对待任何⼈、任何事时,总是从“是否有⽤”这点上来考虑。
他们交朋友,只是为了今后能有⼀个良好的⼈际关系;做⼯作,只是为了能够赚取更多钱财;谈恋爱,只是为了满⾜个⼈⼀时的私欲;孝敬⽗母,只是为了博取⼀个好名声……总之,不管做什么事,总是⽬地在先,名利当头。
这些⼈脸上是⼀致的笑容,⼼⾥却装着互不相同的预谋,为了达到⽬的不择⼿段。
然⽽这样为⼈处世,虽能“以利合”,终究逃不过“迫穷祸患害相弃”的际遇。
和这样的⼼境相⽐,“宁谢纷华⽽⽢澹泊”则给⼈带来⼀股清新的⽓息。
⼀个⼈浮华不限、名利不
求,⼀切顺其⾃然,虽然不会有⼤富⼤贵,⾄少可以做他⾃⼰,不留悔恨给⾃⼰,也不留把柄在⼈⼿。
具体说来,处理问题纠葛,不丧失正⽓;挣钱谋⽣,不图物质享受;和⼈相处,真⼼相待;个⼈修养,不养妄⼼,专修谦和。
做得这⼏点,⼀个⼈也就品得了菜根中的真意。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原⽂】
欲路上事,⽏乐其便⽽姑为染指,⼀染指便深⼊万仞;理路上事,⽏惮其难⽽稍为退步,⼀退步便远隔千⼭。
【译⽂】
欲念⽅⾯的事,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便⽽随意沾染,⼀旦放纵⾃⼰就会堕⼊万丈深渊;义理⽅⾯的事,不要因为害怕困难⽽退缩不前,⼀旦退缩就会与真理远隔万⽔千⼭。
【精读解析】
贪欲没有满⾜的时候,贪欲的⼒量是⽆穷的,它会彻底吞噬⼀个⼈的本⼼。
⼀个⼈如果沾染上贪的习⽓,就会陷⼊欲望的深渊不能⾃拔。
因为有欲望的⼈是刚强不起来的,只有“⽆欲”才能刚。
⽆欲才能真正刚正,这样的⼈⽅能屹⽴于天地之间。
⼈的⼼⾥往往藏有势利的种⼦,因为势利才产⽣“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势利就是⼀种欲望。
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
贪⼼不⾜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样⼦,会是⼀种什么感受?咽不进,吐不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反⽽⼀辈⼦将⾃⾝置于忙忙碌碌、钩⼼⽃⾓之中。
这样活着,未免太累!《论语》⾥说颜回“⼀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如果少⼀些机⼼,是不是也会少⼀些痛苦呢?
《菜根谭》中此处的告诫就是让⼈们不要贪图省⼒,⽽把过多的精⼒浪费在满⾜欲望⽅⾯。
不合理地占有,⼀旦贪图⾮分享乐,就会让⾃⼰坠⼊万丈深渊。
从前,有两位很要好的⼈,决定⼀起到遥远的圣⼭朝圣。
两⼈背上⾏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达圣⼭朝拜,绝不返家。
他们⾛了半个⽉之后,遇见⼀位⽩发年长的圣者。
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千⾥迢迢要前往圣⼭朝圣,就⼗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距离圣⼭还有⼗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字路⼝就要和你们分⼿了。
在分⼿前,我可以满⾜你们的愿望,只要你们当中⼀个⼈先许愿,他的愿望⼀定会马上实现;⽽第⼆个⼈,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
此时,其中⼀⼈⼼⾥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我就吃亏了。
”⽽另外⼀个⼈也⾃忖说:“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个⼈就开始客⽓起来。
“你先讲嘛!”“你⽐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个⼈“客套地”推辞⼀番后,开始不耐烦起来,⽓氛也变了,“你⼲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推到最后,其中⼀⼈⽣⽓了,⼤声说道:“喂,你这个⼈真不知好⽍,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并且恐吓⾃⼰!于是想,你这么⽆情⽆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脆把⼼⼀横,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只眼睛——瞎掉!”
这个⼈的⼀只眼睛马上瞎掉,⽽与他同⾏的好朋友也⽴刻两只眼睛都瞎掉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的下场多么可悲,⽽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恰恰是他们⼼中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有⼀句话说得好:“许多⼈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
”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注解了。
其实,⼈⼈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活,都希望丰⾐⾜⾷,这是⼈之常情。
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境的贪婪,那我们就⽆形中成了欲望的奴⾪。
在欲望的⽀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为了地位、为了⾦钱⽽削尖了脑袋。
我们常常感到⾃⼰⾮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活得更富⾜,很多⼈的权⼒⽐⾃⼰⼤。
所以我们别⽆出
路,只能硬着头⽪往前冲,在⽆奈中透⽀着体⼒、精⼒与⽣命。
与其这样,不如淡去⼼中的欲望,多加强⾃⾝能⼒和精神境界的修为,这样,⽣活⾃然会循序渐进地好转,我们也不必为了满⾜欲望⽽深受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