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
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
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
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
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
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濛濛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
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
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
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
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
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
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
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
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
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
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勝”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
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
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
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
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
黄的是未割的缓稻,红的是养麦,绿的是菜蔬。
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
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
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
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纾回共同构成了旋律。
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
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
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
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
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
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
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
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
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
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注)①Climax:英语,高潮。
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竞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
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
”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暖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 “到直埠了。
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 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 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 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恰当运用抑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 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
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3. 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清风正高
张洪贵
父子俩在留山顶上放羊。
正值初秋,万物萧条。
儿子十三四岁的样子,蔫巴巴地抱着鞭子跟在羊群后面,突然眼前一亮:在一块岩石后面发现了一个洞口,洞口四周的泥土光溜溜的。
儿子喊来父亲,说:“不会是狼窝吧?”
父亲趴在洞口闻了闻,说:“是獾。
是一头老獾,它白天肯定在洞里,这下子咱爷俩走运了。
你知道吗,獾全身都是宝,獾油是一味名贵的药,可治烧伤、烫伤。
”
儿子兴奋极了,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父亲吩咐他,你赶紧回家带上镐和锨,再把网和笼子拿来。
儿子像阵风一样跑下山去。
回到家,门上还挂着那把大铁锁。
他有些失望,沮丧地一腚蹲在了门口的碌碡上,他想:娘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娘是父亲花钱从外地买回来的媳妇。
他七岁那年,娘在一个冬日,给他爷俩蒸下了一锅馒头,突然就走了,带走了父亲所有的积蓄。
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然后从脖子上拎出钥匙,抓过铁锁,插进锁孔,“吧嗒”一声,锁开了。
然后快速地找齐了工具,又一溜小跑地回到了山上。
父亲把手电绑在头上,父子俩沿着洞穴匍匐掘进。
洞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直行,一会儿弯曲。
有些地方扁平了身子也无法进入,这就需把洞四周凿宽。
而且不时岔出另一处洞穴。
父亲知道,这是狡猾的獾为了迷惑敌人,故意挖出的假洞。
但你不敢确保哪是真洞穴,所以两条都要挖。
这样就费了不少力气,挖着挖着,往往走向了一条死胡同。
眼看大半天的工夫过去,洞外堆起像小山一样高的鲜土。
儿子说:“爹,咱歇会吧,我实在累得爬不动了。
”父亲说:“应该离獾的窝不会太远了。
我这会儿闻着气味越来越浓了,再加把劲。
”儿子擦把汗,仿佛看到一只又老又大的獾趴在眼前,立马又来了力气。
眼看日落西山,羊群吃饱了趴在不远处“咩咩”叫着要归圈。
儿子爬进洞里说:“天要黑了,算了吧,回家吧。
”父亲想想说:“也好,但我有办法让獾逃不出去,你把带来的笼子堵在洞口,用网盖严了,然后压上大石头,保准它跑不了。
”
第二天,他们带足了水和干粮,早早地来到了洞前。
可钻进去不远,一堆新土堵住了洞口。
原来,獾连夜开挖,把窝前移了十多米。
这就给掘进又增加了困难,父子俩费了不少劲,才重新挖到了原来的地方。
父亲说:“咱晚上不能走了,不能给它喘息的机会,它窝里有备好的食物,要不,永远别想逮到它。
”儿子点点头,说:“狡猾的狐狸永远斗不过猎人。
”
父子俩挖了一天,傍晚把羊群赶回圈里,晚上继续回到山上挖。
獾也开始往前掘进,不时把新鲜的土抛到跟前,有几次父亲都照到了獾的身影,他表情夸张地模仿给儿子看,儿子脏兮兮的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洞外堆起的山包越来越大,父子俩歇息了几次,吃了点干粮,终于在月亮偏西的时候,那只又老又大的獾眼看走投无路,恋恋不舍地离开洞穴,一头钻进了他们布置好的笼子里。
父亲满意地把笼子口拴好,伸了个懒腰,打了个长长的呵欠。
准备下山时,儿子突然支起耳朵,说:“爹,我好像听见洞里还有声音。
獾喜欢群居,应该不止一只。
”父亲照了照獾四只饱满的乳房,说:“算了,就是再有也不挖了,太累了,咱赶紧回家吧,明天还要赶羊群上山呢。
”
父子俩就着月光背着笼子回到家,洗了把脸,躺下。
父亲很快鼾声如雷。
儿子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明明听见洞里还有声音,可父亲为啥放弃了这大好的时机?他越想越睡不着,干脆爬起来穿好衣服,抓起手电筒又上了山。
风清月正高。
他一口气赶到洞口,一下子惊呆了:在手电筒暗黄色的灯柱里,四只刚睁开眼睛的小獾仔可怜巴巴地
蜷缩在洞口,正发出哀怨的叫声。
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全身战栗了一下。
他蹲下身,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毛茸茸的小脑袋。
小獾仔纷纷伸出舌头,贪恋地舔着他的手指。
儿子突然像受了委屈,眼泪“哗啦”一下子流出来,立马转身往山下跑去。
回到家,他小心地推开门,生怕惊动了父亲,轻轻地把獾笼子背上肩,往山上走去。
父亲听见声音,悄悄睁开眼睛,眼里已满是泪水……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儿子发现獾洞的兴奋以及对抓獾的卖力,与后文深夜探望小獾好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B. 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主线是父子捕获獾的过程,副线是儿子因思念母亲、怜爱小獾放老獾回洞,主副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C. 小说通过对小獾“刚睁开眼睛”“蜷缩”“哀怨”等外貌和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小獾仔失去母亲的痛苦,也表现儿子看到小獾的吃惊和同情。
D. 父亲是个捕猎高手,能通过气味就判断洞里有獾,并将其成功捕获,但他又是个利欲熏心的人,他明知洞里有小獾却不顾獾仔死活抓走了老獾。
6. 小说插叙儿子对娘回忆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7. 小说以“月清风正高”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
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
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
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
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
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
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
”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
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
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
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
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
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
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
精神。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摄,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 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 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 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
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 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
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 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
他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 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
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離其如予何!”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请从修辞和意象两个角度赏析下面这首小诗。
新月
沙鸥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
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一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长桥卧波,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2)微风过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
(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4)________________,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5)虽又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一则文稿在格式和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①关于预防新冠病毒的通知;
②近日我国各地不断暴发新冠肺炎,防控新冠的任务越来越严峻。
③为提前做好我校预防病毒的各项工作,使每位师生不被病毒感染,安心工作学习,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将对每位师生进行上午、下午各一次体温测量,④如有发烧并感到不适者,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在家休息一周;⑤我校从今日起统一免费供应含有中药配方预防病毒的饮用水,望每位师生根据自身所需的剂量服用,不要浪费。
⑥随着天气渐趋炎热,或许新冠病毒会不断消失。
⑦我校将鼎力做好防控工作,为全体师生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xx市新时代中学
2020年5月4日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
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字。
四、写作(60分)
19.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亲历过、听说过许多“错过”。
错过一场精彩的比赛或演出,错过一次与家人或同学难得的团聚;一时犹豫,错过了展示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场误会,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次退缩,错过了不会再来的机遇……有些错过可以轻轻放下,有些错过却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根据上面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理解错误。
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恰当运用抑扬手法”说法错误。
本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