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傩戏面具符号表征与文化阐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3期总第294期
作者简介:李伊凡(1994-),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孕育出了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

傩戏是恩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现象之一,目前流行在恩施市红土乡、石窑乡、鹤峰县部分地区。

傩面具是傩戏演出使用的道具,是傩戏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它逐步形成了具有符号化表征的文化事项。

一、恩施傩戏面具的内涵及其观念存在傩戏面具又被称为“脸子”“脸子壳壳”,是傩戏表演中的一种道具。

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恩施傩戏面具,其形体主要体现在内涵和观念两个方面。

(一)恩施傩戏面具的内涵
恩施傩戏又称还愿戏,
也称还傩愿,当人的生命生活遭遇困境或者有美好愿景期盼之时,即向神许下心愿,心愿达成之后主家请傩戏班子到家
里表演,由巫师代主家向神还愿。

面具则是傩戏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且具有独立的角色性格特征和意义象征。

(二)恩施傩戏面具的观念存在
恩施地处武陵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却保护了地域文化的相对稳定。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发达经济状态下,人们的生命生存受到挑战,激发了当地人求生求变的欲望,当人们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完全解决所面对的威胁和困境时,便会借助神灵的护佑,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

因此,许愿还愿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傩戏成为人们还愿酬神的代表性艺术形态,傩戏面具是承担傩戏角色身份的物质存在,“蕴含着人类生命意识,
生存意识和巫术意识”[1]。

傩戏面具在长时间的历
史演进过程中,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已经衍化形恩施傩戏面具符号表征与文化阐释
李伊凡
(湖北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要:恩施傩面具是傩戏表演时使用的一种道具。

傩戏又称还愿戏,是当地人生命生活
中祈神庇护、愿望实现后的酬谢活动,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傩面具是戏中人物角色定位的标志性符号。

通过对恩施傩戏面具的研究,其符号表征主要分为祈福纳祥、驱灾消难和娱乐观赏三类,它们映射出当地人生命受到威胁、生存受到考验或者有诸多美好愿景期盼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逐渐演化为一种生活习俗。

关键词:恩施傩戏面具;符号表征;观念存在;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84(2019)03-0054-05
民·族·文·化
MINZU WENHUA 054
DOI:10.13767/64-1011/j.2019.03.008
李伊凡恩施傩戏面具符号表征与文化阐释
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

二、恩施傩戏面具的符号表征
恩施傩戏面具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和民俗意识。

通过对恩施53个傩面具的整理、分析和研究,按照面具角色定位、职能及语义,将其分为祈福纳祥、驱灾消难以及娱乐观赏三大类。

(一)祈福纳祥类面具
在抽样调查的53个傩面具中,祈福纳祥类面具共24个,面具多是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一般为慈眉大眼、面带微笑的老翁老妪或者少男少女,此类面具在恩施傩戏表演中,是为主家祈福添寿、送财进宝的角色。

通过对24个祈福纳祥类面具的分析,发现有18个面具的色相主要由黄色和红色构成。

其中,济公、罗汉、财神土地等面具使用黄色为主色,以红、绿、黑做配色,黑色主要运用于眉毛、眼睛、头发以及部分帽子的颜色;红色主要运用于面具的嘴部以及部分帽子装饰颜色;绿色主要是帽子装饰,如歪嘴和尚、吴明宝、百奇、傩傩、孙悟空、红多雨。

红色调傩戏面具的主要配色有蓝、绿、黄色,其中马汉面具在纯度与明度上明显高于其他面具,在配色上采用蓝色、黑色、黄色组成,在面部与下颌处呈现出部分明度推移,但整体上依然属于高长调对比,纯度上属于高纯度强对比。

火判官、千里眼在明度与纯度上介于马汉与其面具之间,因此在明度上属于中长调对比,纯度上属于中纯度基调对比。

斗口灵宫、方弼两个面具在配色上主要采用黄色、蓝色、绿色,形成中调以及中纯度基调对比。

总之,祈福纳祥类面具的角色主要以正直、善良、慈祥的神为主,能够为事主家带来平安和福气以及具有添福添寿、化气为财等功能。

此类面具多采用写实手法创作,肤色拟人,头盘发髻,满面皱纹,慈眉善目,满脸笑容,一副乡村老者形象。

(二)驱灾消难类面具
53个傩面具样品中,驱灾消难类面具共18个,它们均是在傩戏表演中为事主家驱邪逐疫,拔除不祥的神灵角色,起到祛除邪祟、驱疫避邪的作用。

对驱邪消灾类面具的整理中发现有13个面具的色彩倾向于绿色和黑色。

在绿色面具中主要配色有黄、红、黑色。

吞口、开山大将等采用红、黄、黑、白色进行色彩搭配,红色主要用于眉毛、嘴巴的涂绘,黄色主要用于眼睛及周围的装饰,黑色和白色分别用于瞳孔、獠牙的绘制,如杨戬面具中人物头饰采用中黄色处理,眼部以深蓝色、红色装饰,形成中长调的明度对比;小山太子、地府土地、牛王等面具在色彩的选用上整体偏向黑色,包公、牛王、两个面具中均采用红、黄、白色作色彩搭配;地府土地采用红、白,以及绿色作为搭配形成互补色对比,人物帽子与面部的黑色形成明度推移,突显出人物的阴森恐怖之感。

在18个驱灾消难类面具中,有16个面具的视觉感受趋同,并且以精怪的形象出现,面具的眉毛均是倒八字造型,怒目圆睁,神情凶煞,如旱魃、赵虎、二郎神等。

其中,吞口面具的整体设计为虎头状,倒八字的眉梢上雕刻有锯齿状纹样,并且在额头上刻着“王”字,展现出令人望而生畏的霸气;开山大将面具倒八字的火焰眉直冲太阳穴,头生两角,獠牙外露。

正因驱灾消难类面具怪异的造型,才足以震慑住魑魅魍魉,扫去人们的灾难困苦。

总体来说,驱灾消难类面具的角色大部分是面色阴冷、凶悍、威猛的神,神情凌厉、咄咄逼人是它的特征,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有记载:“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

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2]可见,佩戴神情凶恶面具
055
2019年第3期总第294期
民·族·文·化
MINZU WENHUA 恫吓敌人的现象自古有之。

(三)娱乐观赏类面具
在53个傩面具底样调查中,娱乐观赏类面具共11个,主要是世俗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在傩戏表演中活跃气氛,给观众带来笑料。

这类面具大多使用略带夸张的手法进行雕刻,以突出人物的特点。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为丑角,多以风趣幽默、滑稽的性格为主,在造型上多以夸张、变形手法进行表现性处理,如歪嘴和尚、吴明宝、秦童等,这类丑角面具打破了恩施傩面具中对称的造型特点,时常在五官上作不对称处理,例如斜眼、歪嘴等。

丑角面具使得肃穆的傩戏仪式增添些许幽默成分,例如歪嘴和尚虽然看起来形象不尽如人意,但是内心却坦荡无比,因此很多做了亏心事的人对他心存畏惧。

二是普通的凡人形象,也可称正角,这类面具相较于丑角的夸张、变形,有了些许写实性的创作手法,它所表现出的人物五官端正,气息淳朴贴近生活,如童子、毛千春、乡约等。

正角面具大都按照现实中的造型投射到面具上,因此世俗色彩十分浓重,也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面具所呈现的艺术语言相差极大。

在恩施傩戏面具的创作过程中,色彩的使用基本上是以自然色为基础,经过与同类颜色的互相搭配,引发联想,使得各种色彩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来说,红色象征着忠勇;黄色是基本肤色,表现人物的沉着老练;青面獠牙、奸诈可怖,就使用蓝色和绿色。

[3]为了在造型的表现上使观众迅速辨识出角色,制作面具的师傅会用一些符号直接标明人物身份,基本上遵循着“眼眉平,多忠诚;眼圆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若要
愁,锁眉头”[4]
的原则。

三、恩施傩戏面具的文化阐释
恩施傩戏面具角色的符号表征与人们的生活
息息相关,反映出当地人的个体生活取向和社会生活需求。

(一)个体生活取向
恩施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傩面具为载体不断实现个人的生活价值追求。

《原始艺术》
中提到“原始艺术创作往往是从实用的功利的目的出发”[5]
因此,恩施傩戏面具本身就是以个体
生活实用为导向形成的艺术样式。

1.期求苦难的消散。

在恩施地区,当有人碰上三病两痛、三灾六难,就以为是鬼神作祟,便向神灵许愿,讨神灵的庇护,心愿已了之后便择日进行“还愿”,以傩戏进行驱鬼逐疫的活动。

《论语·乡党、人傩、皇疏》云:“傩,逐疫鬼也,为阴阳之气不即时,厉鬼随而为人作祸,故天子使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执戈扬盾,衣朱裳,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也。


根据描述,人们的灾祸是因鬼怪作乱的表现,
因此,人们头戴方相氏面具,手持矛戈盾牌进行傩戏表演,达到驱除异鬼的目的。

《礼记》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6]可见,由于当时人们知识的匮乏,在看
到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之后产生出了神的概念,长此以往,每当人们遇到力所不能及的情况时,就会利用傩戏面具求助于鬼神达到自己的期望。

2.美好愿景的祈祷。

恩施红土乡有许愿还愿的习俗。

许愿的形式简单,不论地点、时间,“求子孙者许道:菩萨保佑我生子,就接一堂傩愿;老百姓盼望子女升学也接傩愿,许道:菩萨保佑我的子女考大学;就连家中的家畜下崽儿,也要许愿接一堂傩愿。

凡是许过愿的事主家,只要盼望的事情得到满足,就接傩戏到家里来还
愿”[7]。

过年也有傩戏表演的习俗。

正因为恩施当
地人习惯于向神灵祈祷满足期盼,希望心中所求之事能够达成,所以,恩施傩戏表演是基于恩施地区人们生活习俗的反映和体现。

056
李伊凡恩施傩戏面具符号表征与文化阐释
3.渴望经济的需求。

傩戏表演需要团队完成,在恩施红土、石窑地区,至今仍活跃着多个傩戏表演团体。

根据大河沟傩戏团和漆树坪傩戏团掌坛师介绍,他们一年均可演出60多场,一般艺人每年表演傩戏收入可达6000余元,而掌坛师则因拥有菩萨、服装等道具多得一份箱子钱,加上表演过程中主人家另外给的红包,掌坛师表演傩戏年收入可达一万多元,占个人年收入40%。

[8]对傩戏表演者来说,在农耕工作之外,还可以通过傩戏表演增加收入,提高自身经济收益,同时,向着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社会生活需求
人是恩施傩戏表演的重要实施者,在傩戏表演过程中,剧中角色的唱词和表演会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互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傩戏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本地区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1.群体情感交流。

恩施复杂的山地结构,是阻碍村民之间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果有事主家请傩戏班子到家中表演时,就会将家族人员、亲戚、朋友以及左邻右舍的村民邀请到家中吃饭,并一同观看傩戏表演。

“傩戏演出是传统,我们这一带,家里遇到结婚、生子、祝寿等喜事,都会请傩戏班子过来,从入夜至天明,在农家堂屋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锣停鼓不停,戏停舞不停,演员们轮流登场,歌声悠扬婉转,舞姿婆娑。

表演者或蹁跹起舞或表演一些传说的戏曲故事,引人捧腹大笑,非常热闹”[9]。

这种时间一般会进行一到三天不等。

在此过程中,会使平时很少联络的亲人朋友互相走动,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2.成教化助人伦。

傩戏通俗易懂使观众可以直接理解剧中寓意,在恩施傩戏唱词中有大量关于伦理道德的剧情片段,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影响着本地区人民的人生观。

在恩施傩戏中,敬奉祖先、注重婆媳关系是体现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盖山林在《中国面具》中认为:“通过傩活动,对人抑恶扬善,进行伦理、道德规范,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10]在三岔乡“交牲”的唱词中唱道:“奉请何神来交牲?奉请:弟子顶敬,六曹会上,元皇启教,罗公师祖,赵侯法主,五通师祖,五通法主,三坛两教,两坛三教,把本传教,不传自教,心传口教,湖北起教,众朝师祖,千千师祖,万万师爷。

”在“祭猪”“交刀”仪式中,念白人在唱词间隔中唱道:“婆婆贤惠,媳妇也贤良”“婆婆多贤惠,媳妇也贤良”“婆婆好贤惠,媳妇好贤良。

”[11]由此可见,恩施傩戏具有敬祖尊老、强调家庭和睦、引人向善的教育功能,基于这种情谊关系,促进了地方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结,共筑本地区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

3.娱乐化的精神享受。

恩施傩戏在改土归流后,逐渐转变为具有民间风俗色彩的戏剧表演活动。

在恩施红土乡漆树坪,《姜女下池》中,范郎在池边一树上唱:“六月日头似火烧,晒得天干地皮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此时,姜女下池洗澡,水面照见树上有人,便唱:“你是人来你说话,你是鬼来放豪光。

”范郎接着唱:“早知娘子下池塘,不该树上把身藏。

”姜女唱:“树上哥哥听我说,只有猴子树上坐。

哥哥若还有胆量,请你树下谈家长……”[13]根据歌词内容,恩施傩戏中存在着具有娱乐诙谐的唱词,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得到释放,舒缓身心,为日常单调的生活平添一分精彩。

由此可见,在恩施地区,傩戏表演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个人精神诉求和群体心理需要的映射,傩面具则成为这一活动的符号表征之一。

基于人对自身各个方面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傩面具进行傩戏表演的形式,来保证本地区人民生命生存的
057
2019年第3期总第294期
On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Enshi's Masks
Li Yifan
Abstract :The Enshi Nuo mask is a prop us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opera.The opera is also called the pleasing drama.It is a reward activity after the sanctification and desire of the local people in life with a strong regional color;the mask becomes the symbolic sign of the character positioning in the play.Through the study of Enshi's masks,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signs are characterized by blessings,disasters,and entertainment.They reflect the lifestyles and behaviors of local people when their lives are threatened,their survival is tested,or they have many beautiful visions,and afterwards it was evolved into a living custom.
Key Words :Enshi Nuo Opera mask;symbolic representation;concept existence;cultural interpretation
民·族·文·化
MINZU WENHUA 平安顺遂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享受。

四、
结语恩施傩戏面具是基于民众在满足自身生存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呈现,也是民众原始宗教信仰的朴素表达,深刻反映出恩施人民的精神需要和心理诉求,并以此演化为恩施地区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表征,成为本地区文化传承发展的“见证者”。

如今,即便是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恩施傩戏及其面具仍然是本地区、本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宫.中国少数民族面具[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6.
[2]陈逸民.面具[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12.
[3]程进城,
韩伟.穿越时空的生命韵律———人类学视阈中的中国西部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
2010:327.[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258.[5]龚田夫,张亚沙.原始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十三经注疏·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7][13]崔在辉.恩施傩戏简说[J].武汉文史资料,2017(11):55-59.
[8]罗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以恩施傩戏保护为例[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2.
[9]文林.施傩戏传承人说
“傩戏”:需加大投入和保护[OL].[2018-08-09]/yw_37663/201808/t20180809_4789288.shtml.
[10]盖山林.中国面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11]黄欢.鄂西土家族傩文化的变迁[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7.
(责任编辑

娜)
0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