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模式看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的体育文化蕴涵
动, 唐王朝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各民族大融合形成 的以长安 为 中心 的文化共荣 圈又极 大地刺激 了唐人 对 体育 文化 的追求 。经 济 的繁 荣 、 会 的安 定是 唐 社
基金项 目: 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 白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 目“ 白艺术风格 中的体育性研究” 本文 李 的阶段性成果 , 项
歌 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 思想。
关键词:李 白;诗歌 ;体育
中图分类号 :I0 ./ 4 2 6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2 (0 10 0 2 0 6 2— 1x 2 1 ) 6— 18— 2
李 白是 中国文 学史 上伟 大 的浪 漫 主义 诗人 , 他 的诗 中有很 多吞吐 山河 , 孕 日月 的壮美 意象 , 大 包 极
目编号 :B 8 -9 L0-0。 作者简介 : 张典英 (99一 ) 女 , 17 , 汉族 , 山东青岛人 , 硕士, 绵阳师范学 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 向: 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
Hale Waihona Puke l 8・ 2 代体育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 唐代 尚武之风 盛 行 , 治者 鼓 励人 们 去 从 事体 统 育运动 。唐朝初 年 , 受前 朝 尚武 之风 的影响 , 加上普 及 府兵制 , 民间 的 尚武之 风 犹存 。再 者 唐 统 治者 是 以关 陇地 主基 础 , 合关 东 地 主 以及 北 方小 数 民族 联 显 贵组 成 的 , 个 主要 依靠 武 力 打下 江 山 的地 主集 这 团在腥 风血雨 中考验 了他们 的 尚武精 神 。特别是武 则天推行 的“ 举 制 ” 唐代 的 尚武 风 气 推 到 了巅 武 把 峰 。提倡 全社会 习 武 , 事 体 育运 动 , 至 文人 、 从 甚 墨 客也学 习击 剑 、 射 等 体育 娱 乐项 目。他 们 中更 有 骑 甚者 弃文从 武 , 出入边 塞 , 场杀 敌 , 功立 业 报 效 战 建 国家 , 这是 唐朝初 年 初 的社 会 时 尚。唐 初 历代 皇 帝 崇武, 对于武艺 有着 切身 的爱好 , 而致使 唐初体 育 从 文化 的繁荣达 到顶 点 。“ 如最 为流 行 的宫 廷 舞蹈 例 具有 明 显 的 体 育 文 化 特 征 , 中三 大 舞 中 《 德 其 七 舞》, 《 本名 秦王破 阵乐 》 。是 唐太宗 为 秦王 时 , 刘 破 武周后在 军 中特 写 的 。等到 唐 太宗 即位 以后 , 会 宴 必奏之 , 示不 忘 本 也 ’ 在唐 太 宗 的墓 葬 中, 著 ‘ 。 最 名的就是 昭陵六骏— —唐 太宗生前 骑过 的六 匹战马 的雕 塑 。 因此 , 厚 的 尚武之 风 , 是 唐 代 体 育 ” 浓 也 高度发 达 的社 会基础 。 李 白正是 在这种有 强烈 体育意识 的社 会背景下 不断 的发展壮 大 , 人 的很 多诗 歌 里 都蕴 含 着 体育 诗 意识 , 与唐 代体 育文化 的发展有 着密不 可分 的联 系 。
论唐宋文化转型的表征和动因
论唐宋文化转型的表征和动因所谓“文化转型”,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明确指出“唐代之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家以降之旧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如此。
”唐宋之间的改朝换代,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唐朝是中世的结束,而宋朝则是近代的开始,两个朝代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由唐入宋的演变深刻揭示了文化转型的动因。
一、表征(一)在体裁形式上的创新印刷术的发明在文学史上掀起了一次媒介革命,彻底改变了文学作品在创作、传播、阅读和鉴赏等环节上的渠道与方式。
就文学批评而言,评点方式的出现与印刷术密切相关。
评点学家们凭借着印刷术的技术手段与选本的传播载体, 诗文评点从宋代起成为文学批评的全新体裁。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则是小说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重大变迁。
印刷术促使白话小说在宋代大量涌现,当时这样先进的技术支持使得白话小说这一文体传诸后世。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在书法领域帖学的兴起成为宋代书法的一大特点。
雕版印刷的发明本身受拓印碑石的启发, 而印刷术的普及反过来对墨拓碑帖的广为流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印染工艺也别有洞天。
据《嘉定县志》, 南宋嘉泰中, 当地出产的蓝印花布, 有“山水楼台人物花果鸟兽诸象”, 而蓝印工艺借鉴的就是雕版印刷的原理。
市民文艺的勃然兴起, 可以说是唐宋变革期在文学艺术上最令人瞩目的现象。
为了满足市民阶层在精神层面的各种诉求,词就应运而生。
教坊乐工与梨园艺人因中唐变乱而流散民间, 把宫廷教坊曲带向市井, 使之成为词调的主要源头, 他们自己则构成了早期词创作的生力军。
中晚唐时, 出現了一种专以歌舞筵席娱宾遣兴为职业的酒令歌妓, 买唱的市民与卖唱的歌妓对新词的需求与时俱进。
词作为文学新体裁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韵文体裁之一。
(二)在作者受众上的变化文学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 其作者群体与受众群体的变化, 足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动。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分三篇对李唐王朝由兴变衰的原因作了探讨。
上篇通过对李唐皇室之家世渊源考证,引出新论:李唐皇室者之所以能够统治三百余年,主要是继承了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绩业,依靠的是以宇文泰“关陇集团”下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及其后裔。
随后论述其与新兴统治阶级,即科举进士集团,藩镇集团之间争斗之事,及后来产生“安史之乱”之原因。
中篇主要论述唐皇室帝位不稳,多有有政变,其原因也在于“关中本位政策”所造成的内重外轻。
到后来,牛李党争在与武后破坏关陇集团后,科举进士集团形成新兴统治阶级,与原来旧族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下篇论述外族盛衰变化及外患内政的关系,具体考证李唐与高丽,南沼,吐蕃,回纥之关系,及这些关系对李唐政策的影响。
和其他历史学研究角度不同,作者没有从阶级斗争方面来探讨唐王朝兴衰的原因,而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研究。
他在本书开篇引用朱子的话:“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并加以解释:“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
”陈先生对唐代史事的考证基本上都上溯到南北朝时期,认为李唐王朝的血统和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渊源,这点阎步克老师在“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上讲得很清楚了。
在陈先生看来,无论是唐前期的“关陇集团”,还是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其根源皆在文化上。
唐代的“关陇集团”是承袭宇文泰而来的,而“关陇集团”发展成为能够影响天下局势的重要力量,对汉文化的吸收起了很大作用。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燃表面上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被平息了,但事实上李唐帝国的根基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很多军阀集团拥兵自重,并不是真心拥立李唐王朝。
陈先生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军事措施失当和少数民族将领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
他的论据是指边境地区长期胡化造成的文化冲突,也就是说他认为“安史之乱”和后期的藩镇格局与中央政府的问题实质是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11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底蕴及其在地方高校的传承研究 项目基金号:TY17104。
作者简介:韩远强(1995—),男,汉族,江西宜春人,赣南师范大学2018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质健康。
中国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韩远强 徐欣 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摘要:中国优秀体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现代体育文化冲击、文化自我衰退、缺少社会力量支持等问题,本文针对体育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了相应应对策略,为政府和社会加强体育传统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发展引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为融入时代而不断变革。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体育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中经历冲击和碰撞,为了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在当代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提高大众对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认识,重新审视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十分有必要。
一、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相关概念辨析(一)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定义中国体育传统文化这一概念通常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述。
王俊奇(2008)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近现代民族所独有,反映且承载该民族共同文化的特殊体育文化[1]。
倪依克(2004)则认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体育传统文化含义更为广阔,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特定群体的限定[2]。
综合国内多数文献概念,本文中中国体育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实践中产生并传承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具有一定的体育内涵及外延[3]。
(二)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界定传统体育、民间体育和民俗体育是体育文化的分支,对三者进行界定有助于提高对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认识。
王俊奇(2008)认为传统体育是指在历史实践活动中不断累积而形成的体育文化;民间体育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非官方性体育活动;而民俗体育对比前两概念有所不同,它指的是一种与民间风俗相关、世代沿袭的体育文化形态[1]。
浅谈体育文化的发展及特征
2012年(第2卷)第4期体育人文社会学随着体育运动的兴起,很多人对体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很早就有体育文化了,只是当时人们没有注意。
多年以后,体育文化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项目,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1体育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自古以来,人们把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文化又大致可分为四大体系,即汉文化体系、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
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除欧洲文化外,其他三大文化体系都在世界的东方。
由于地域等多种因素,即使是上述三大体系的文化,各地区同样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也存在相互交叉、认同的现象。
人类对文化的研究开始与19世纪中叶。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东方文化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刻丰富的内涵。
黑格尔在评论世界文化发展时指出,当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孕育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这表明了东方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东方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文化滞后于西方文化。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处在不知不觉之中。
2体育文化的特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反映了以下特征:(1)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
(3)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
中西体育文化
• 中西体育概念方面的研究: • 张洪潭(2006)从体育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方面论证体育的概念内涵,提出体育有三个要点,即肢体活
动,增强体质,非生产性;同时指出西方“Sports”一词和“体育”一词含义并不对等。另外,董杰 (2001)系统阐述了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的研究比较,指出中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应不断具体化,加强研 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
•
众多学者研究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同时,万义和白晋湘(2007)在《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
一文中,质疑了把中西体育文化区分开来进行比较的行为,认为 “(1)从文化根源上来说,西方体育文化
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都诞生于农耕文明,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2)中西体育文化特征的差异是由
于同一种文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形态和工业文化形态所表现出的差异;(3)目前对中
以致到了近代以后西方体育传入了中国。
3.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轻竞争,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中国传统早在人类文明的“元典 • 时代”就已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道家)、人文(儒家)和科学(墨家)为一体的文化模式, • 而自然、人文和科学三重文化价值之间的异质互补和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 • 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化奔腾向前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隋唐佛教的 • 渗入与发展,到了宋元明时期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合流和以天理心性伦理观为特点,以儒学为正统的文 • 化元典,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素是统一、中和、中庸,重在养身的内向性、兼容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论文40多篇,其中以中美体育比较研究居多。在此时间之前,也有大量的期刊论文专门探讨中西体育文化。
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
制度 的基 础上 , 由广大劳动 人民创造 、 经历代先哲 总结 、 造和发 改 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导 , 括道 家、 囊 法家 、 兵家 和佛家 等各家学说为 体的文化。这一文化博大精深 , 概括地说 , 它是以仁 为基础 , 以礼 为主线 , 辅之 以义和 中庸 的一 系列 道德规范 , 一再张扬 的主旋律则 是“ 中和” “ 、 宁静 ” “ 、合一 ” 。 中国传统文化是 由中国历史演化而成的一种悠久 的文化 , 是中
摘 要 本 文从 中国传统文化角度 , 在理论上初步探讨 了文化 与足球运 动存在着 一定 的相 关, 观世界足球 。 纵 每个 国家都演绎着 具有 自己文化风格 的漂亮足球 , 足球是 民族文化 的一种体现 , 民 是 族气质 的外在表现形式 , 代表着 一种 文化、 一种 民族精 神。 当今 中 国足球 已经再次走到 了需要 改革 的十字路 口。有必 要从传 统文化 角度重新审视制约着我 国足球运动发展的诸 多因素, 出了我 国足 提 球运动发展 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国足球 发展 影响 2 0 年北京第 2 届奥运会 ,我国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好成绩 。 08 9 极大地振奋 了人心 , 鼓舞 了爱 国热 情 , 但北京奥运会对 于中国足球 来说却是一次彻头彻尾 的失败 。尽 管男足攻入 了奥 运会上的首个 进球 , 女足时隔 l 年再度进入淘 汰赛 , 女足前 四, 2 但 国奥前八的 目 标最终仍然没有实现 。相 比其他项 目的争金夺银 。 中国足球尤其是 中国男足让每个提起它的人都不禁叹 息。如今 的中国足球 百废待 兴, 中国足球已经再次走到了需要改革的十字 路 口。在这个十字路 口, 笔者认为中国人需要有审视体育文化 的视 角 , 不依赖和依 附于 西方体育文化标准 , 努力在继承发扬 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 学习 、 借鉴东西方各种先 进体育文化的基础上 , 确立一个 自己的体 育文化发展 目标 , 步形成 和建立 自己的体育文化体育。 并逐
“土洋体育之争”背景下的《体育原理》
大众体育2021年5月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3体育文化1 “土洋体育之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1 东西文化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中华文化一直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之中。
而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的野蛮入侵以及清王朝的腐败落后,中国社会从此堕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由此,中西文化发生了第一次大碰撞、大冲突。
1.2 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体育本身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体育在中国的输入和传播较晚。
“洋务运动”以新军操练的方式,将西方兵操系统性的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初声。
之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变法维新”提出西学,废科举,兴学校,这也为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孕育了更多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激荡的社会变革下,日渐增多的西方教会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得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入愈演愈烈。
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近代西方体育的引进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最早,洋务运动主要是编练新式海陆军、设军事学堂、经营军事工业等,在学堂中设立击剑、拳击、跳高、足球等课程,西方体育就是以这种军队训练和军事学堂的方式引入的。
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尚武”、救国图强等军国民思想对我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孙中山提出“强种保国”,提倡中国人也要加强体育锻炼,只有体强才能卫国,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第二,近代西方体育的引进伴随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
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校等变革,促进了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第一次在中国确立,标志着西方体育第一次大范围地步入中国官办学堂[1]。
1.3 早期《体育原理》的出现“体育原理”最早出现的时间于20世纪20 年代。
1925年许禹生、刘芸生创办北京体育学校时,“体育原理”出现在了课程中。
唐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363典型说话2020年第11期1 唐代的释、道、聂斯托里的发展状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富强的朝代,大唐盛世不仅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以其繁华和开放,惠及唐代的人民。
唐代的文化发展迅速,传承和发扬了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
唐朝初期,三家并行。
尽管如今的人们熟知道家和释,对聂斯托里知之甚少,但是唐代初期文化多元发展的局面,使得当时的人们的信仰十分普遍。
所谓三家指的是“道家、释、聂斯托里”。
尽管都是外来文化,释和聂斯托里的传播态势却截然不同,其中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流传至今,不仅包括后来人熟知的“玄奘取经”、“鉴真东渡”等广为流传的典故,以及武则天登基成为女皇后,更是将释排在道家之上,根据自己的相貌修建卢舍那大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聂斯托里逐渐走向没落;道家土生土长,在中国大地上也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并且在唐代也是兴盛一时。
2 唐代释、道、聂斯托里的发展历程2.1 聂斯托里的发展历程聂斯托里的创始人是聂斯脱里,他认为基督“二性二位”,这种说法不同于基督本身,因此被视为异端,因此聂斯脱里遭到了驱逐。
聂斯托里在唐代初年正式传入中国,后发展为东方亚述会。
聂斯托里的信徒多为商人,追逐利益,因此积累了庞大的财富,这也是后来造成聂斯托里没落的原因之一。
然而,聂斯托里“利益模式”下的传播理念,使当时的传播者并不重视其精神内涵的传播和发展,因此聂斯托里盛行一时,又很快败落。
唐朝时,全国上下建了很多“十字寺”,并且有多部译经,但是聂斯托里的发展如昙花一现,唐武宗时期,统治者砍断了聂斯托里的传播,以“邪法不可独存”废除了聂斯托里,并且把众多的聂斯托里信徒赶出了唐朝,聂斯托里至此败落。
2.2 道家的发展历程道家文化是中国本土传承久远的文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因为频繁的战争,百姓生活困苦。
基于战乱的社会背景下,道家的传播理念贴合百姓的生活,道家得以生存和发育,同时这也是其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绪论“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化”的本意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更多一些。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概况广义文化“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的创造,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段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三个原因:1、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中国文学三大干流:古典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
文化的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以文学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中国文化史
1、文化生态:考察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须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诸方面展开,把四者起来作出概述与辨析。
因为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生成机制离不开自然环境。
文化又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其生成机制植根于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土壤和社会结构两层面。
同时,具有民族性、国度性的文化还要受到外域因素的影响。
2、巫术: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
巫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符式、占卜式等。
从事巫术和主持祭祀起初并无专门人选,往往由氏族首领临时担任。
以后逐渐出现职业祭司和巫师,他们自称可以通神,上达民意,下传神旨,预卜吉凶,治病救人。
3、周祭制度:商人也频繁祭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即在一年内分36旬,按照一定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对先祖先妣轮番进行祭祀。
商王认为祖先是上帝派到人间主宰一切的,祭祀先公先王与祭祀天地彼此呼应。
4、昭穆制度:周人的祭祀祖先,与商人“周祭制度”不同,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即在宗庙或陵寝中,将先祖按照辈次排作左右二列,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左奇右偶,依等级轮流配享。
5、礼乐制度:乐在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仪规中,与礼相配合使用,但这只是“自为”结合,到中国文明的初期,尤其是西周时代,统治者“人为”地将礼和乐结合起来,“相须为用”,礼乐偕配,形成其他民族文化史上少见的礼乐制度。
在礼乐制度下,“乐”不仅指歌、舞、曲,而且包括与礼制相偕配的所有艺术程式和意识规范。
6、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构成文化的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互相涵化,互相调适,形成“文化模式”。
文化整合的特点,一是过程性,达成模式只是相对静止,整合不会停止;二是整体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
7、车同轨:秦统一后,实行依次列整齐规一的文化变革的形式之一。
战国时,各国车辆形制不一,道路宽窄有异,又有城堡林立,关隘阻隔,交通极不便利。
体育文化
三、体育文化的含义
• 从体育文化概念看,体育文化包含有: 1. 体育精神文化 2. 体育制度文化 3. 体育物质文化
心理、行为、物质3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了体育 文化结构中有机联系的3个层面
(一)文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 文化-------人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引申为包 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导出“修饰”、“修养”、 “人为加工”等含义,以及美、善、德行之义。
“化”的本意为发生、变化、造化。
文化的定义
•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 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
2.社会群体性
• 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并且文化为 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
• 个体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思想、观念等,只有在 被他人所接受后,才能称之为文化。
• 文化的社会群体性是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有 的文化因素属于全人类,有的仅属于某个民族或 地区。属于全人类的文化因素具有人类性或世界 性(也称全球性)的特征,属于某个民族或地区的文 化因素具有民族性和民俗性的特征。(本土方法论 或常人方法论)
体育呈现出文化的属性
• 可见,体育在本质上是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人 类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顺应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 的一种方式,体育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制度上、 精神上滋养、完善、推进着人类的发展。
• 体育在文化中所实现的根本物质产品是发展完善 起来的人的身体,而体育在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最高 精神产品就是人的智慧。所以,可以把体育活动本 身理解成一种பைடு நூலகம்体力出成果而以智力为灵魂的文化 活动。
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类节目发展势头强劲,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等,这些节目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形式,传播中国历史文化。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于2021年2月12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共11期。
节目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
节目以中国流传千古的“典籍”作为内容“切入口”,依托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创新的舞台演绎形式,将晦涩难懂的典籍以可视化的生动影像呈现给大众,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多元化展现与传播典籍中所蕴含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中国故事“戏剧舞台新演绎”《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舞台跨时空、多舞台、多场域的创新呈现,通过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舞台之间的交叉互动立体化演绎中国典籍故事中的历史故事,对典籍里的中国故事进行可视化立体呈现,让观众在沉浸式视听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在古今相通、记忆相通、精神相通中成为中国历史的建构者,从而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
1、跨时空古今对话《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邀请知名导演宋诚、邵嵬姝担当影视化指导,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中国话剧院演员和影视演员担任演员嘉宾进行故事演绎。
节目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利用戏剧的假定性特性、舞台空间的自由转换、时空的古今交错以及观演关系的切换,搭建了跨时空古今对话的桥梁。
一方面,节目让当代读书人走入典籍故事与历史人物见面,开展穿越时空的对话。
例如,《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和古代传书人伏生有过一次跨越古今的对话。
其中,撒贝宁问:“华夏何为一体?”伏生答:“自古就是一体。
”这场古今对话的戏剧场面让现场观众心胸澎湃,也让屏幕后的观众也激动不已。
节目的演绎让中华儿女能够回望千年岁月,感受中华民族的大地与中国文化思想的相交融,感受流淌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民族之情。
浅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浅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贵和持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
这与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促进相互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财富的历史积淀,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人与人的和谐。
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
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
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
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
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拥有适合其生存的环境,显现出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浅谈体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体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作者:刘凤兰刘岩侯丕宇来源:《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体育文化依托于体育精神之本源的唤醒与强化,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体育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构建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思想引导与价值规范。
对于体育文化领域中问题的解决与体系的构建,其重点应在于精神内涵的建立,而并非对于物质生活与经济利益的无尽索取。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制度体系1.引言纵观已有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在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层次性不够明晰,而研究的重心也相对分散杂乱。
因此,需要通过对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所构成的体育文化体系的结构性剖析与整合,分析三者间显性的外在构成与隐性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梳理出其间相对的理论层次架构,这一过程同时也包含着对其各部分内容本身的利弊分析。
而对于体育精神这一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環节的深入挖掘,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体育文化构建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文化体系的创造性重塑提供了必要前提。
2.体育文化研究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结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关注。
在社会形势的驱动下,内容的不断扩充与深入使得体育日渐形成社会文化体系中相对独立的复杂整体,从而也逐步形成了学术领域中对于体育文化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论日趋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态势。
综合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体育物质文化研究、体育制度文化研究与体育精神文化研究这三大组成部分。
体育物质文化研究是当今体育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心所在。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必然要与之相统一。
现如今我国体育基础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服务业、体育娱乐表演业、体育场馆经营业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实体,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又成为这一积极地转变过程中有利的催化剂。
从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历程窥探其社会文化选择
体育大视野从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历程窥探其社会文化选择宋威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传统体育的演进与其所在的时代语境是息息相关的,近代以来,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和挤压中逐渐迷失自我,成为文化附属产品。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国家影响力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在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传统体育;社会文化;开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在这种社会语境下,传统体育文化也逐渐被人们否定和边缘化,新时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迅速提升,传统体育文化也迅速找回了自信,不断释放特有的文化魅力,力求重回主导地位,打造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名片,也反映了对文化选择的新的思路和理念。
一、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争相入侵,在从军事、政治、领土、经济到文化的各个层面对中国实施全面侵略,中国随时都有亡国的风险,西方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也是争相进入,对中国的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西方文化以强大的国家影响力在文化输出中占据着完全的主导地位,以一种强势的形态冲击着我们的古老文化传统,传统文化逐渐被否定和边缘化,逐渐丧失和西方文化的平等地位[1]。
回看体育文化发展史,西方体育文化也迅速完成了扩张和渗透,于清末进入中国后也迅速地取得了实质性的主导地位,极大地挤压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不仅找到了生存土壤,甚至还影响了传统体育的发展形态,逐渐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主国家体育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扮演不可忽视的角色,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也不断觉醒,传统文化作为彰显大国自信和实力的途径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传统体育也不断释放特有的文化魅力,力求重回主导地位,打造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名片。
中华武术、龙舟竞渡、舞龙舞狮等不断向世界展示着传统体育的魅力,透射着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回归和理性选择。
二、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一)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觉醒晚清以来,我国戴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成为列强鲸吞的对象,主权、领土、文化等频频沦陷,一百余年时间内,我们陷入了文化自卑与自我否定的循环中,西方体育迅速在我国找到第二故乡而被广泛推崇,而令人扼玩的是传统体育被快速边缘化[2]。
唐代射箭运动
唐代射箭运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射箭运动是唐代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主要内容武艺人才入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
当时由于社会格局不稳定,各政治集团为了提高自己的势力,争相拉拢武士进入自己的门下。
这就形成了当时在各诸侯国尤其是秦国非常盛行的养士之风,很多武士借此机会走上了仕途。
但这种入仕形式并没有制度化,更没有评价标准和内容。
隋炀帝创始了科举制,但仅有文举。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将武举纳入到了科举制度中。
历史上关于唐“武举制”的资料非常少,《新唐书·选举制上》中记载,“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
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大约在公元702年,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设了武举制度。
武举主要有州府举行的选拔考试和由京城举行的省试。
唐代的武举省试一年举行一次,“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
《新唐书·百官一》也记载,“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武举制为武周选拔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
《旧唐书》中记载,“郭子仪,……始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累历诸军使”。
可以说,武举制是武则天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制度在后世断断续续实施,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正式被废除。
关于唐武举考试的内容,《通典》中记载,“画帛为五规,……名曰‘长垛’。
……名曰‘马射’。
……名曰‘马枪’。
……兼有步射、穿札、翘关、负重、身材、言语之选,通得五上者为第其”。
《唐六典·尚书兵部》记载,“兵曹、司兵参军掌武官选举,……每岁贡武举人有智勇谋略强力悍材者,举而送之。
试长垛、马枪、翘关、擎重,以为等第之上下,为之升黜……”。
《新唐书·选举制上》中提到了武举制考试的内容,“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中国文化概论
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 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 画马,韩滉、疵丛画牛,都著称于世。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 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极为罕见,其题材 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形象化资料。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 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 宏伟,内容极其丰富。如李寿墓中的牛耕、耧播、牛车、杂役等画面,形象地反映 了唐人的生产和生活情景。李贤、李重润等墓中的出行图、游猎图表现了贵族的穷 奢极侈场面。而客使图则描绘了国内各民族的亲密关系和对外的友好往来,等等。 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4〉书法 。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往 开来的重要阶段。 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的楷书潇洒飘逸,端严 遒劲,继承了南朝二王书体的风格。孙过庭是有名的草书家兼书法理论家,有亲书 《书谱序》一卷传世。唐中期的大书法家有颜真卿、怀素等。颜真卿把篆、隶、行、 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沉着雄浑的新书体,称为颜体,对 、后世 影响极大。他的著名作品有《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等。怀素的草书刚劲有力, 奔放流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自叙帖》是其代表作。 唐后期的名书法家柳公权 以楷书见长,他融化诸家笔法,自成一体,世称柳体,代表作有《李成碑》等。 〈5〉 音乐和舞蹈。唐朝在融合国内各民族乐舞的特点和吸收外来乐舞养份的基础上,创 造了风格多样、优美和谐的中国民族乐舞。高祖时沿用隋朝的九部乐。太宗定乐为 十部,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 国乐、高昌乐。乐队规模很大,中外乐器和乐曲竞相争辉。其后,乐又分为坐部伎 和立部伎。坐部伎有六种乐,演奏时坐于堂上,立部伎有八种乐,演奏时立于堂下。 唐玄宗本人也是一个音乐家,他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在梨园教以 音声,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反映了当时音乐的盛况。唐朝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 种,舞时配以音乐。健舞姿势雄健,舞曲有剑器、胡旋、胡腾等。软舞姿势柔软, 舞曲有凉州、回波乐、鸟夜啼等。当时,来自中亚的柘枝舞流行一时。盛唐时,流 行由西凉传来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对此有所反映。但舞者服饰 华丽无比,非宫廷豪家无法演出。〈6〉 天文学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683年~ 727年)和尚,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河南南乐)人。724年(开元十二年), 跟一行和尚同时的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 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 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724年,一行 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 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高度。一行从这次测量中算出南北两地 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 ,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合现在 129.22公里)线(经度)一度的长度。它与现代测量子午线的长度111.2公里相比, 虽然还有较大的误差,但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这部 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是当时的先进历法。后来的历法家 几乎都是按照它的结构来编写历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历法后才有所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模式看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作者:陈媛媛顾士光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5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摘要唐代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鼎盛时期。
无论是竞技体育、宫廷体育、军事体育,还是民间体育,其形式内容都是空前的,不仅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入手研究唐代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形成过程,为研究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提供可贵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模式唐朝体育文化唐代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体育文化,可称得上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它结束了中国体育文化史上一个旧阶段,开创了一个新阶段,对唐朝以后的各个朝代,甚至亚洲诸国的体育文化形成与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
因此,研究认识这一阶段的体育文化对理解中国体育史及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研究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变革都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文化转型期,在这种时代形式下,认真分析、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国外体育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能推动我国当代体育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转型。
本文以文化模式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唐代体育文化模式的特点及其模式形成的原因,为我国体育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转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文化模式和体育文化模式(一)文化模式的概念文化模式通常指一个文化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与结构。
它是一个社会为人们提供接纳和安全感的,反复出现的系统行为模式。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也有助于我们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1]。
文化模式在功能上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往往以外显的、自觉的方式为社会的运行和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和框架;而文化模式则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每一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
(二)体育文化模式的概念1.体育文化的概念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2]。
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
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
2.体育文化模式的概念文化模式的形成是受特定的结构、历史背景、民族性、地理环境以及个人心态的共同特征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作用,体育文化模式也是如此,它是人类各国家、民族、地域的体育文化特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状态和构成方式。
某一民族的体育文化模式是指某一民族所有体育文化内容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特殊形式与结构。
文化模式有普遍和特殊之分,体育文化模式也是如此[3]。
普遍体育文化模式指人类体育文化共有的特色,即人类在其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各民族大体一致的文化构成方式。
由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相同,因此其体育文化创造也有相同之处。
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得以交流、借鉴和相互渗透、汲取的依据。
特殊的体育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体育文化结构与内容。
各种特殊的体育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
另外,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特点、意识形态以及外来文化等等。
二、唐朝体育文化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一)唐朝体育文化模式的特点唐朝体育文化在构建过程中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多元一体、和谐和合、融合创新特点的,和具有宏大、磅礴、洒脱的气质的特殊的唐代体育文化。
1.开放包容唐朝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吸收并包容整合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的文化。
正因为唐朝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
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使得吐蕃、突厥、西胡、西亚、高丽、日本、伊朗各种体育文化和娱乐形式都在唐朝得以充分的发展。
2.多元一体唐朝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形成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同时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汇。
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最终创造出既是汉民族,又有少数民族各种文化因素的多元一体的唐代体育文化模式。
3.融合创新唐朝在“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精神的指引下,不断的从周围地区的那些可能的特性中选择其可用者,而舍弃那些无用的东西,把其他的特性重新改造,融合创新成为具有一致性的思想或行为模式,造就了唐代多样体育文化的繁荣时代。
4.和谐和合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唐朝统治阶级对西域和周边少数民族实行了恩惠为主的开明政策,使唐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心胸更加豁达,形成了天下为一家的民族平等思想。
因此,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形成和谐和合的文化模式。
(二)唐朝体育文化模式的生成过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文化物质被选择、吸收,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另一些文化物质被抑制、排除、扬弃,失去了整体意义和价值。
文化的这种内聚和整合就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的和行为的模式。
不同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即潜在的价值意识。
唐朝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文化模式化与文化整合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
唐代体育文化模式的生成过程也是唐朝人民在“有容乃大”的精神的统摄下对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整合的过程。
正是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使唐朝体育文化得到极致的发展,显现出五彩缤纷的体育式样。
在唐代体育的重要内容中,如马球、骑射、摴蒲、杂技的技巧都来自西域各少数民族,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
据《封演》载:“太宗常御安福门,旨侍臣曰:…闻西番人好为打球,以亦令习,会一度之。
‟”到唐中宗时马球在长安已流行,尽管马球没有普及民间,但在长安高中阶层影响是很大的。
唐代女子好“胡服骑射”、打马球、蹴鞠,这也受西域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汉魏南北朝以来,除了北方一些民族的妇女之外,南方很少有妇女射箭,到唐朝,女子骑射之风兴起,女子跃马扬鞭在长安是不少见的。
诗有杜甫在他的《哀江山》追忆当年唐玄字和杨贵妃在南苑游猎的盛况,写下了宫女射箭的情景:“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王建《宫词》也有“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的诗句。
还有卢论“行遣才人斗射飞”,都是对宫女骑射打猎高超技术的生动描述,这也表现出唐朝对异域文化的吸取是普遍的。
来自西域的摴蒲,在唐朝也盛行起来,目前大多数认为“摴蒲”来自西域。
据东汉马融《摴蒲赋》称,这种博戏的发明者为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后来老子西出函谷,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就常以此戏排遣惆怅,故谓“伯阳入戒,以斯消忧”。
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称“老子入胡作摴蒲”。
对此推测摴蒲原先流行在西域地区,大约自西汉时期随着中西交流而传入中原。
由于来自西方,历史上出现了老子入西戒而制摴蒲的传说。
隋唐时期居住唐朝北部的少数民族突厥族流行摴蒲。
据《隋书·突厥转》说突厥族“男子好摴蒲,女子好蹴鞠”。
公元629年近10万人归附唐朝,其中将近1万家迁居长安。
他们把其风俗带到长安并盛行开来,如唐李翱写有《五木经》。
书中记载说,五木的形制是五个黑面中两枚画上牛犊,五个白面中只有两枚画上野鸭,这样便有了黑、白、犊、雉四种图案,从而使摴蒲的排列组合的种类相应增加。
另外来自西域民族的还有“胡旋舞”与“剑器舞”。
这些来自西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体育文化有其普遍性,也有个性。
普遍性反映在:马球是球类运动,它与中原的蹴鞠有相似之处,如把球打入球门、计分、擂鼓、摇旗等。
摴蒲是棋类,与中原流行的六博相似,射箭也是中原人相传已久的竞技运动。
但在个性上说,马球是骑在马上,用手杖击球的一种运动,与地上滚动,用足踢的蹴鞠是不同风格的两种球类运动;西域的骑射讲究骑速,追求射准,而且突厥女子善于踢球,这些都是与唐代女子不同的。
但由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相同,因此其体育文化的创造也有相同之处。
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得以继承交流、借鉴和相互渗透、汲取的依据。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即至于今,姎哥偎郎,犹称甚盛。
”“姎哥偎郎”原本是是流行与西域的一种舞蹈,唐代的《说文》对“姎”的解释为女性自指。
“姎哥”在西域通常用来指姑娘和少妇,至今新疆还流传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央哥子(或羊高子)一枝花”民谣。
唐朝的西域歌舞戏一部分演变成宫廷舞蹈,另一部分则流入民间,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结合后,形成各地不同形式的“秧歌”。
但是,在不同的“秧歌”里,有一些特征是共同的。
例如扭秧歌的人有时徒手,有时手里拿一个小道具。
这与西域舞蹈很相似。
再如,以前的舞蹈大都有丝管钟磬伴奏,而秧歌几乎没有丝竹伴奏,甚至不需要音乐,只需要锣鼓即可,这个特征与西域舞蹈也有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1] 何锡章.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华夏出版社.1987.[2]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