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本组自学情况
练习法
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语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与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
7
10
15
5




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
二次备课
时间
二次备课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1、巩固理解
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本组自学情况
小组比赛法
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与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
7
10
15
5




熟读论语前六则,争取当堂背诵
二次备课


背诵论语前六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1、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观看课件播放的案例,分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

第三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感受小海伦的世界和她的困境,并交流体会【5分钟】
4.再读课文,抓住本文的心理描写,概括海伦·凯勒的心路历程【10分钟】
5.接力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感情【10分钟】
第二课时: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分析
1.小组合作,尝试概括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写出的?【15分钟】
2.结合之前对于小海伦世界的体会,你认为作者对于莎莉文老师抱有怎样的感情?
4.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谈一谈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及技法【10分钟】
第二课时:“我的先生寿镜吾”
1.如何理解先生的“矛盾表现”【10分钟】
2.先生的形象特点,及如何评价【15分钟】
3.以寿镜吾先生为例,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总结人物描写方法【15分钟】
4.本课小结【5分钟】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目标:
2.体会抓住典型事件、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3.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培养观察意识,力求表达准确形象
教学用时:
2课时
第一课时:作品学习与赏析
1.导语【5分钟】
2.观察夸张的“肖像漫画”:画家的漫画有什么特点?抓住了人物的哪方面特征?【10分钟】
3.知识巩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描写段落赏析:这个人是谁?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15分钟】
然而本次专题在设计上,还有笔者更为理想的变体。在理想状态下,《朝花夕拾》、《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乃至“课外诗歌诵读”,都可为学生学习“人物”、感受“人物”,提升读写能力服务。但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较高,因此,具体实施过程恐会比目前设计难度更高。谨以此番浅陋之见,诚期诸位金玉良言。
2021.10.12
与此同时,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重点。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要理解“宿儒”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学习鲁迅先生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又要体会学习本文景物描写“抓住事物特点”,“形声色味俱全”,“顺序井然条理分明”的精妙之处。《再塑生命的人》,既要通过具体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了解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的爱心和教育艺术,又要潜心品味海伦·凯勒细腻的笔触,富于情感的文字表达。《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学生在读懂文言方面存在疑难,因此本课的重点将首先放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乃至孔子思想与生平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十二章内容的活动上,而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圣人之言所描绘的君子在学习、修身、求仁之路上的智慧,从而亲之、乐之、爱之。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2.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

一、故事激趣,听一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东晋时的大画家顾恺之曾经为好朋友裴楷画像。

裴楷脸上有三根又黑又粗的毫毛,很不雅观,别人为裴楷画像总是加以回避,可顾恺之不但不回避,还特地将这三根毫毛画得异常突出。

正是由于这样的处理,使裴楷的肖像格外生动。

别人一见都拍手称妙。

三根毫毛的添加,真的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吗?二、细心观察,说一说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两幅漫画。

谁知道这两幅漫画分别画的是谁?(用课件展示图片素材——两幅肖像漫画:鲁迅和爱因斯坦。

)为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能猜出他们是谁?我们把两个人物的肖像漫画和照片对比一下,再看一看文学作品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请你谈谈画家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征,而文学作品中作者是运用了哪些个性化描写向读者传达自己的独有认识的。

《一面》节选: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节选: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不等女孩回答,老人又低头向前走去。

女孩望着老人,但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明确:(1)画家抓住了鲁迅很瘦、寸头、胡须浓重的特征。

《一面》中,作者阿累运用了肖像描写,如面孔黄里带白但精神很好,头发约莫一寸长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表现鲁迅的顽强、正直。

(2)画家抓住了爱因斯坦头发蓬乱、眼睛很圆、鼻子很大、脑门有深深的皱纹的特征。

文学作品中,运用了肖像描写,如短而硬的胡须,深陷的眼窝,蓬乱的头发,刻画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伟大而又平凡的形象,同时又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关爱孩子,很有礼貌的性格特点。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两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哑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深情;《〈论语〉十二章》是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十二则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给人以哲理启示。

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写人要抓住特点”,记叙文写作除了记事,离不开写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特点又表现在不同的细节中,蕴含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

所以要想写好人物,学生就得留心生活、观察细节、体悟情感,才能在写作中把人物写“活”,表现出人物的独特之处。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1.积累生字词,背诵优美语句、经典章节以及儒家名言。

2.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

3.掌握默读方法,训练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4.学习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关键语句理清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

10.再塑生命的人 111.《论语》十二章 2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2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单元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单元 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1)学习默读方法,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2)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主旨。

(3)精读关键语段,重点分析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思维发展:(1)通过归纳、比较、分析等方式总结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2)能借助文字的形式表达抽象的情感。

3.审美鉴赏:总结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4.文化传承:在阅读和写作中,体悟师生情谊,学习老师身上的高尚品质,感受师生之间的爱与尊重。

本单元是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2.通过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诵读法、分组讨论法。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刚刚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知识的心理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性格特点。

《再塑生命的人》通过叙述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激之情。

《〈论语〉十二章》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精品教案_18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精品教案_18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材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为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创设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对于七年级同学而言,古诗学习、背诵已成常态。

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思维简单,对于古诗画面想象、意境体会就成为了难点。

老师应该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表达情感。

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学生通过自读题目并质疑,从而引出主问题。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4、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达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5、学生结合背景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通过“故园菊”表达的惜花、思乡以及忧国忧民之情。

6、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结合背景想象画面、描绘画面,品读诗歌并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故园菊”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主问题教学法朗读、品读法画面想象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有这样一首诗久为流传,会背诵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3.养成不出声,不分心,不停顿,一气呵成读课文的习惯。

4.练习猜读法和跳读法。

5.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核心素养】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重难点】1.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亲情、友情。

【评价任务】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读课文。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描写了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也叙述了在"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留恋之情。

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动静结合,详略得当。

(2)《再塑生命的人》,自读课文。

文章写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指引下,摆脱黑暗与迷茫,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故事。

学习本课,要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品味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博大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论语>十二章》,教读课文,是文言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回顾朗读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蔬通文意,体会修身与为学之道,熟读成诵。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1、导入:(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老师:同学们,“月”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

历史上以写“月”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月”为主题的呢?,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古诗。

《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2、解题。

(1)简介峨眉山。

(2)简介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

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2.自读课文。

A 拼读字音:峨、羌、君、渝B 指名朗读,点评C 默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再读展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交流、评价。

点评: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三、精读赏析。

1、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

(主要解决疑难之处)(2)交流感受: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2、赏析后两句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1)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三单元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三单元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教案

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导引】初中阶段重点训练的就是记叙文,记叙文常常需要写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众口同腔"这样的作文,了无新意,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也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站立起来,走动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首先要认真观察,仔细比较。

要善于发现"这个人"的特别之处。

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1.外貌描写:千万不要忽略眼睛的描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心理不同,那么眼神也各不相同,或者清澈明亮,或者饱经沧桑,或者写满期待,或者充满绝望.....2.语言描写:把握语言风格,避免众口同腔。

俗话说:"言为心声",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也一定是不相同的。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的用描写哥哥的语言描写老爷爷。

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描写妈妈,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描写劳动人民,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自己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

还要注意说话的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3.动作描写:动作要准确真实,动词运用很关键。

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实事求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实际。

在动词的运用上要揣摩、推敲,选择最恰当,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词语。

对于连续性动作的描写,一定要先想到动作的先后顺序,除了写出做了什么,还要写出是怎么做的,在什么背景下做的?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当"我"赖床不起时,爸爸站到床前,瞪着"我",一个"瞪"字,就写尽了爸爸的严厉。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生字词,积累字词。

能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习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2.学习默读的方法,通过训练掌握默读技巧,做到不指读、不动唇,一气呵成地默读全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3.学会在默读中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及段中的关键句等要素,整体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4.精读生动精彩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语句,能够从用词、修辞方法等角度分析语言的生动性,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5.能够正确解释本单元出现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句子意思,并背诵文言文章句。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6.学习细心观察生活细节,在写作中能够抓住特点描绘人物形象,完成不少于600字的叙事性作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7.初步学会用默读的方法阅读名著,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状态下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结合实际获得人生体验,感受和童真的美好与永恒。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单元教学任务分解】(共计14课时)的窍门,动词的巧用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更采撷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童年印记。

童年像一本日记,记录着好玩的地方,记录着快乐的事,记录着有趣的人,一页页构成人生。

不论怎样的经历,都会成为人生的印记,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希望同学们学好用好写作技巧,我手写我心,不负多彩童年。

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将本节课写作的三个《我的童年印记》写作片段,合理排序,修改润色,根据主题需要调整详略安排,将其整合成为一篇文笔流畅,主题突出的同题作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优秀教案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在于,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特征,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烘托出主要人物的特征。这种方法对描写人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再塑生命》中“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反映出莎利文老师教育得当,引导有方。
人物描写的方法,从描写对象来说,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从描写角度来说,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下面我们就这些描写方法进行详细解说。
1.肖像描写: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饰、体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要写好人物的外貌就要细心观察,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人之处,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将其扩大,运用一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同时不要忽略对眼睛的描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心理不同,眼神也各不相同。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个大眼镜”,简单的外貌描写,让人觉出了老先生的威议和值得尊敬的地方。
写作要领
1.“画”肖像时,可写人物容貌(如脸型、五官)、衣着、体态、神情等,但不见得写其全貌,抓住其不同于他人的地方落笔,如忧郁的眼神、乐观的笑容等,更能准确描摹。
2.借鉴其他同学的写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你的片段文字。注意补充一些能体现这个同学个性的事例,在事中写人。
3.安排好事情的详略,但详写的事例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展开叙述,而应该突出重点,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
听老师讲。
用学生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写作指导
记叙文除了要记事,也常常要描写人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人内向,有人泼辣;有人粗犷,有人细腻;有人幽默,有人朴实……写人要细心观察,认真比较,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把“这个人”写“活”,写成“他”自己。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入手,找出人物在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异于常人之处,抓住最有特点的方面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鲜活起来。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5

最难割舍故乡情-------思乡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篇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黄鹤楼》《长相思·山一程》教材分析:本课所选均为思乡诗,其中《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黄鹤楼》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长相思·山一程》是一首课外诗词。

通过对第一首诗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意象入手体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触类旁通,自主合作完成其他三首诗词,并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虽然在课堂中表现积极,但整体来说,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够,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把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本节课主要交个学生方法,使其能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熟悉鉴赏古诗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意象入手体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熟悉鉴赏古诗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意象入手体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

别离之愁,思归之渴,尤其在文人墨客笔下,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城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他们或日暮叹息,或深夜浅吟,或对月凝望,或鸿雁传书。

万水千山,长路漫漫,唯有那份思乡情最难割舍,剪不断,理还乱。

今天,我们就走进一组思乡诗,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情。

二、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

解诗题,明作者。

(1)读诗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得那些信息?(2)是谁登上受降城作了此诗?(引出作者李益)李益(748-829)字君虞,唐代诗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

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

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二、朗读指导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三、诗歌大意1.《峨眉山月歌》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名师教案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利用题目、目录、小引,初步了解《朝花夕拾》。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 初步触摸回忆性散文视角交织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让我们拾起落英,去聆听鲁迅先生的心灵独语。

二、整体感知1. 探究《朝花夕拾》书名意蕴。

让我们齐读书名。

《朝花夕拾》最初发表在《莽原》上,叫《旧事重提》,谁能说说《朝花夕拾》这个书名比原名多了怎样的意蕴?明确:运用比喻,显得含蓄,而且富于文采。

将情感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原书名比较直白。

2. 发现“小引”中藏有的写作背景。

前言是打开书本大门的钥匙。

我们从《朝花夕拾》的“小引”中,看看能发现什么?明确:“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表明鲁迅写作此书的原因。

阅读“小引”,找出“纷扰”具体所指。

明确: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教师稍加补充鲁迅“流离”与“挤出集团”所指的历史事件。

需说明的是,鲁迅与“学者们”围绕“三一八惨案”所发生的激烈论战,绝不是不同阵营之争。

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不可误导学生。

小结:拾取“朝花”,依稀嗅到童年和故乡的芬芳,回忆中的距离帮助作者推开眼前必须面对的事物,让身边的烦恼暂时远去。

3. 理清目录,概览文集内容。

教师结合鲁迅成长经历,交流散文大概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篇目顺序基本上就是鲁迅成长历程的顺序。

小结:回忆是迟暮的花语。

当摘下枯萎的花时,留下的不是一声浅浅的叹息,而是一种深深的铭记。

一个饱经世事有着深刻思想和鲜明爱憎的中年人,想起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亲人、朋友、师长的往事,带有更深刻的感情和浓厚的怀恋色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书的题目、目录、小引,可以让他们对作者写这部书的缘由、成书的过程、书的主要内容等有全面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质课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部编教材课题名称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难点名称探究《朝花夕拾》内容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理解作品这个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刚进入七年级,也刚进入青春期,生活阅历比较少,对今后的人生路比较茫然。

同时他们对鲁迅先生所知不多,对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有隔膜,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朝花夕拾》学生似乎能读懂,又似乎读不懂,然而课时有限,不可能带领学生逐篇细读,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难点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运用合作探究法与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大家都读完了《朝花夕拾》,回顾这本书的内容,那些人或事令你印象深刻呢?(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3.总结分类:人、书、学校、神话民俗、动物三、引领探究,点拨示范1、学生分组,每人提出一个打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确定其中一个话题后,找出相关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名师教学教案03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名师教学教案03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目标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能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对,(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作品1.作者简介刚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

2.《朝花夕拾》作品目录《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后记》,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主要有:《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3.写作背景明确: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4.文章主要内容简介我们先对《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做一下简单了解:明确:《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目标导学二: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1.请用一句话《朝花夕拾》中的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呢?(同学们结合自己所读做一下交流展示,老师做总结)明确:(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docx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牛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诵读诗歌1.阅读课木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四位同学各诵读一首诗歌,组员互相指出诵读屮存在的读咅、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吋向老师提岀。

3.学牛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木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恵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儿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d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 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主题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但每个人的经历并不相同,因而拥有不同的成长体验,本单元的课文给正漫步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以莫大的鼓舞、激励、启迪和警示。

【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2.准确读写本单元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3.深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教学指导】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课时《再塑生命的人》 1课时《窃读记》 1课时《<论语>十二章》 2课时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课本第38—43页【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种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文题解读】《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课文标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新课讲授】(一)疏通字词缠.络(chán)豁.(huò)觅.食(mì)渊.博(yuān)确凿.(záo )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攒.(cuán )斑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 )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宿儒.(rú)蝉蜕.(tuì)厥.土(jué)窦.(dòu)人声鼎.沸(dǐng)拗.(ǎo)倜傥..(tì 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 bó)(二)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2.(让学生思考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起止句和过渡段。

明确:课文第1至8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第9段是过渡段,第10至24段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三)研读赏析1.请学生朗读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课文的第1段写出了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明确:写出了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2)你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明确: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

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逝,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引出一个“线索”——“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出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明确:莱畦,石井栏。

(3)为什么说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作者是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的?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季;“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从而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5)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本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时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而作者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课文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2)课文第4段写了一什么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3)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的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走到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练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了雪地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2)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并分析这些动词的表现作用。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以及对捕鸟的喜爱。

(3)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作者虽然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际、具体。

4.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儿童的什么心理?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什么感情?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流露出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在这里“我”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在这里“我”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2段。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新课讲授】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0、11段,思考以下问题:(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明确:从一间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