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结束语: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3.分析图表(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汉光武帝采取的上述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答案: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识读《东汉形势图》,观察东汉疆域的变化。
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还需要再精心设计,教学过渡语言还有待打磨。
板块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从表格中(见课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会导致什么局面?
答案:①继位的黄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给东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①反映出外戚骄横统治下的政治腐朽,社会不公。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板书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东汉的兴与衰》word教案
补充试题
教学反思:
扩大太学规模树立新风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归纳治国理政要励精图治、以人为本,抓住国计民生中的关键,促进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教育、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2、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光武中兴”的治理效果如何呢?当时人们怎样评价光武中兴的?
授课提纲
【巩固训练】(限时训练独立答题当堂完成)
1.下列皇帝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导入语:
【自学检测】
自学指导:
读书自学:
检测效果:
1.光武帝是谁?
2.东汉时公元多少年建立,都城在哪?
3.光武帝是怎样解决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的?
4.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了什么后果?
补充检测题
【合作导学】
自评互评反馈更正
质疑讨论点拨答难
精讲拓展交流总结
一、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情况。
①汉景帝②汉高祖③汉武帝④汉文帝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④①③D.③②④①
2.东汉的建立者是()
A.光武帝B.刘邦C.汉文帝D.王莽
3.主张以“柔术”治天下,统治期间被称作“光武中兴”的皇帝是()
A、刘邦B、刘彻C、刘恒D、刘秀
4.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主备人:张朴审核人:徐书会时间:
使用教师:
【目标定向】
激趣导入:
继刘邦之后,又一位刘姓人士称帝并造就出一个太平盛世,他是谁呐?让我们共同学习这节历史。
展示目标:
了解什么时代被称为光武中兴?
东汉衰落的根本原因?
明确重点:
1.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开始,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包括东汉的兴起、东汉的繁荣、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
2.难点:东汉兴衰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历史情境。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东汉的统治》教案
3.小结归纳出示小黑板的本节内容图示。一般内容由教师串讲,画△的重要年代,重点内容采取提问的方式巩固记忆.
4.作业思考什么叫“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的特点。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教案用纸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帝17年(105年)时,户籍人数到达5300多万,耕地面积达730多万顷,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和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统治时期,史书上称“天下安平,百姓殷富”。总之,经过光武帝的精心治理,将王莽末年社会残破的情景转变为安定繁荣的局面。由于光武帝是西汉皇族(刘邦的九世孙),在他统治时期,汉朝重新振兴,所以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但是从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三、外戚、宦官专权宦官是指在皇宫里服侍皇帝或皇室家族的被阉割过的男子,即太临。为什么在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能够专权呢?请同学看这张大表(出示《外戚、宦官专权表》),看一分钟,回答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年幼无知)(边指图边讲)从东汉和帝开始,共11人称帝,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仅有百日,国家大事只得由他的母亲——皇太后主持,而皇太后又依靠他的父兄、子侄,这就造成了外戚专权。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往往依仗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而宦官又借口拥立有功把持朝政。周而复始,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请同学打开课本90页,读读第一段小字。梁冀,一家中前后7人封侯,出了3个皇后、6个贵人,两个大将军,有3个与皇室公主结婚;花园、别墅达千里之围;在河南城西修一座兔苑,如果有人敢杀死园中一只兔子,就被处死。外戚是何等飞扬跋扈,从他搜乱的钱财数目,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对百姓剥削压迫是何等深重。和外戚相比,宦官的贪暴有过之而无不及。汉灵帝被迫称“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他们的兄弟、子弟、爪牙遍布天下,他们横征暴敛,权势无边。当时有一叫孟佗的地主想做官,用重金结识了张让的管家奴,只求管家奴当众对他一拜。这一举动使许多人以为孟佗是张让的好友,所以争相送珍宝给孟佗,他分出一部分送与张让,立刻被封为凉州剌史。汉灵帝和宦官在西园公开办了一个官员交易所,名码标价,拍卖官爵,并允许挂赊欠账,到任后限期加倍奉还。所以东汉后期的官吏如狼似虎,搜刮百姓无所不用其极,贫民百姓,备受煎熬。宦官的黑暗统治,不但广大人民无法忍受,同时也引起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的极大愤怒。太学生和官僚士大夫联合起来,同宦官势力做斗争,但宦官以“结党营私、攻击朝廷”为名,两次将他们逮捕下狱,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这就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爆发后,解除党禁,释放党人,他们又联合起来扑向起义军,这说明“党锢之祸”终究是一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编者注:有关“党锢之祸”的内容,修订版已改为小字,老师可作自行处理。)地主阶级争权夺利,遭殃的是老百姓。外戚、宦官——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势力交替专权100余年,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正值这时,东汉后期灾荒连年,真是雪上加霜,广大老百姓再也无法生活下去,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盛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盛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盛衰》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为后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恢复汉室、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光武帝恢复汉室、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对于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有深入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如学术论文、历史书籍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地理环境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通过光武中兴和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表现和外戚宦官专权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2、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多次减免赋税,裁减官员,缓和了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3、东汉中后期开始,由于皇帝年幼,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4、公元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农民起义。
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之走向灭亡。
二、新课导入:东汉王朝,同学们相对比较陌生,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点的王朝之一,让我们欣赏一个小故事,去揭开这个王朝奇特的面纱。
东汉外戚擅朝政,汉质帝抱怨梁冀专擅:此乃跋扈将军也。
梁冀心怀怨恨,以鸩弑君。
一个大臣竟然因皇上一句怨言就敢毒杀皇帝,足见这个大臣的胆量与权势是多么的嚣张。
带着这些趣谈,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光武中兴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刘秀称帝光武中兴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以改革的幌子建立新朝。
由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而王莽不切实际的改革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反抗王莽统治的赤眉绿林起义。
经过十几年的政治、军事斗争,西汉宗室刘秀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洛阳建立汉朝,史称东汉。
师:什么是光武中兴?生:东汉初年,刘秀励精图治,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师:刘秀处心积虑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可惜历史的发展偏离了他的设想,东汉走上了一条迥异的发展道路。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年级上册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东汉建立及兴盛的历程,理解其背景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能够客观评判东汉的兴衰。
3. 通过对东汉兴衰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兴盛和衰亡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判东汉的兴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以辅助教学。
2. 制作PPT课件,包含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详细信息。
3. 准备教室互动环节所需道具,如小组讨论的桌椅等。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朝的地图,让学生们观察汉朝的版图,并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汉朝的版图能够如此辽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引出东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1. 讲授东汉的建立和繁荣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文物、壁画、历史遗迹等图片,让学生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繁荣景象。
同时,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如黄巾起义等,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
2. 讲授东汉的衰落通过讲述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让学生们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来深化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
3. 讲授东汉的文化和科技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文学作品、科技发明等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们了解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同时,可以通过讨论: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来激发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教室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东汉兴衰的原因和影响,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如黄巾起义等,来加深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 提问与回答:学生们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互助探究生成能力】
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58—59页“光武中兴〞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 ,并结合材料答复以下问题。〔分组答复 ,每组答复一个问题〕
问题1.派代表讲述王莽代汉建新的故事?〔历史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影响〕
〔3〕表现:社会比拟安定 ,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 ,史称“________〞。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开始时间:东汉中期以后。
2.原因:继位皇帝年幼 ,太后主持朝政 ,重用自己的亲戚,________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 ,依赖________除掉外戚 ,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3.影响:
〔1〕导致政治腐败不堪 ,社会混乱 ,人民遭殃。
问题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问题3.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的问题?
问题4.光武帝统治的措施、结果?
任务三:【小组探究】结合课本60页材料研读 ,相关史事 ,61页课后活动1与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掌握以下问题。
问题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问题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任务四:【小组探究】观看微课:黄巾起义。并结合课本60页“黄巾起义〞子目内容与61页知识拓展 ,答复以下问题 ,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建立:刘秀在25年称帝 ,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 ,他就是________。
3.光武中兴:
〔1〕目的:稳固统治 ,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2〕措施。
①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办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一课时关注“小学教师园地”公众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用过阅读史料,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教学过程环节课程导入创设情境——东汉·印象多媒体展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蜡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观赏知名的东汉文物图片,说出文物的名称,感受东汉的灿烂文化对于东汉历史,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学生与东汉历史接轨,从图片引入,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东汉的建立(一)王莽篡汉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教师讲解:“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阅读教材,了解王莽其人及其建立的王朝。
阅读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拓展王莽改制的内容,一方面建构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历史变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衰》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
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
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一、东汉的建立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
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
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
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
---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
(赤眉起义、绿林起义)二、光武中兴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
七年级历史下册12东汉的盛衰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1二、《东汉的盛衰》导学案一、温故互查一、西汉在位的54年是西汉王朝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西汉王朝是世界上最壮大的国家之一。
二、西汉时董仲舒想武帝建议“”,并在长安兴办太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设问导读年,(人物)在成立“汉”,史称“东汉”在位30余年,社会呈现出较为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盛、奴仆“柔术”苛捐杂税,恢复税一光武中兴刘秀治国方法提倡,机构,冗员。
吏治,贪官污吏。
东汉一、在洛阳成立多个,的“文治”扩大了太学的规模。
盛衰二、在各地址地址官学兴办—,形成重视教育的风气。
皇帝即位时年龄,被政治势力。
缘故地址割据势力不仅经济上,而且还拥有。
衰农人起义的暴发。
官僚、地主土地,表现官僚宗族世代政权,左右举官舆论。
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三、自学检测一、主张以“柔术”治天下,统治期间被称作“光武中兴”的皇帝是()A、刘邦B、刘彻C、刘恒D、刘秀二、“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统治方法中的相同的地方有()①实行三十税一②释放奴仆③重视教育④提倡俭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东汉在各地兴办的地址官学叫做()A、太学B、国子学C、郡国学D、大学四、巩固训练一、右图人物是。
他在年重建汉政权,定都在,历史上称为二、他在位期间实行的政策是()①废除前朝的苛捐杂税,将田租税率定为三十税一②提倡俭仆,裁并机构,裁撤冗员③宣布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派田宅或免去假设干年徭役④减轻笞刑⑤整顿吏治,重办贪官污吏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③⑤五、拓展延伸讨论分析“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显现的一起缘故。
六、课堂检测一、东汉的都城在()A、咸阳B、长安C、洛阳D、开封二、东汉中后期豪壮大地主拥有的私人武装称()①部曲②家丁③家兵④护卫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以下事件属于“光武中兴”内容的是()A、在洛阳成立皇家图书馆B、成立了太学C、兴办了地址官学D、形成了重视教育的风气。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同步教学课件)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 (刘秀出身豪强地主)
诛权 君权旁落
产物:外戚宦官专权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二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的背景和表现、影响?
①:下令释放奴婢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 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 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 损,十置其一”。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 罚从严。
材料四: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 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 罚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皇帝幼年即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史料实证
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概括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影响?
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母后主政
直接原因: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 无法主政,大权由其母亲太后主持。
背景:“光武中兴”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但也 留下了隐患,汉光武帝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原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在光武帝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以豪强地主居多,光武帝曾 承诺:称帝后,要维护他们的利益。
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此时势力不断壮大。东汉中后期, 豪强地主“起坞堡,缮甲兵,称霸一方”
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 特点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东汉的盛衰
学习目标:
1、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
原因。
3、介绍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
学习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学习方法:
讲述为主,师生谈话,学生活动法(讨论,展示材料,撰写小论文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年,刘秀在西汉王朝灭亡后,利用重建了汉朝政权。
因
为建都于,在原都城长安的东面,历史上称为。
2、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
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景象,
史称。
3、刘秀在位期间,扩大了台学的规模,在各地兴办地方官学——。
二、课中研讨
(一)重点研讨
1、出现光武中兴的原因:
政治上:
文化上:
结果:
2、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总结东汉衰败的原因:
(二)深化提高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共同点。
(三)达标测试
1、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
A、汉武帝
B、王莽
C、汉景
帝 D、光武帝
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光武中兴的内容是()
A、恢复田租到三十税一
B、裁并机
构
C、任用敢于执法的清官廉吏
D、治理黄河
3、造成东汉后期拥有军政大权的州郡长官乘机扩大武装力量,形成许多割据
一方的军阀政权的历史原因是()
A、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外戚和宦官专
权
C、黄巾起义使东汉名存实亡
D、皇帝年幼无知
4、“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
A、刘邦
B、刘彻
C、刘恒
D、刘秀
5、刘秀很注重文治,建立多个皇家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建在()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镐京
6、光武帝较好地解决了西汉末年存在的()
①土地兼并问题②奴婢问题
③民族问题④苛捐杂税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三、课后巩固
西汉末年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对此,王莽采取了什么政策试图解决?光武帝
刘秀又是怎样处理的?两者的结果为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