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那下面一起了解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吧?
家庭教养的分类【1】
对于千千万万的家庭来讲,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早在1978年就已经提出,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要求性,另一个是反应性。
要求性指的是父母对子女要建立起适当的行为标准进行约束,而且子女必须坚持按照这项标准来执行。
反应性就是对子女的耐心程度和了解他们需求的敏感程度。
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分类,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为其树立起合适的目标,并坚决要求孩子达到这些目标。
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还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这种关爱表现出来,对待问题也会认真征求孩子的意见。
通过这种教养方式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拥有很强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也会很强,在将来处理问题时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且也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性格。
(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子女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自己。
他们一般都会给孩子制定很高且不合实际的行为标准,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一旦孩子在行为上出现抵触,就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畏惧、退缩心理,在行为上比较胆怯。
不过他们在学校都是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
这种教养方式明显的忽视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是过分的关爱,只要是他们提出的要求,一概坚决服从,很少对他们不良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不对他们进行任何行为上的约束,也没有科学的.行为标准。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非常自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举动,也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控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
(四)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各种形式为表现得漠不关心。
他们不会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什么标准制约,对孩子成长过程上的情况也不关心。
他们一般只是从衣、食、住、行等物质上满足孩子,但孩子的精神生活很空虚,得不到相应满足。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能与同龄的孩子合群,交际能力差,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抑制,畸形发展。
以上四种就是目前表现最为明显的家庭教养方式,且最具代表性。
其实要想让孩子的交际能力能够正常发挥出来,在他们笑得时候就应该多给予他们关爱,同时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在他们进入中学阶段后,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父母应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出现问题可以争取他们的看法,促进青少年心里的健康发展。
他们的心理状况良好,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教养良好的孩子都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他们兴趣广泛、情绪稳定,还有很好的同情心;而那些家庭教养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倔强、不明事理,还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被父母长期支配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缺乏主见,没有自信心,遇事慌张拿不定主意;而过分溺爱的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得特别独断专行,攻击性强,做事凭心而定,不顾后果。
所以,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两个维度交叉下的公共区域。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而且又能保证孩子行为习惯的正确发展方向,还能为其提供很好地社会训练环境,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要求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既给了他们一定的尊重,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控制。
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最为有利的。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初期,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时的他们正在体验生理与心理上的矛盾,同时,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脱离父母的行为方式审视自己,能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可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看待自己和他人。
进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与家庭之间还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提供者,也是精神上的引导者。
他们把父母当作是自己物质和心灵上的依托。
因而,中学生虽然在不断成长,但他们与父母之间仍然唇齿相依。
通过调查发现,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动机【2】
(一)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注定是要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会害怕孤独,喜欢与他人一起相处、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于个人的内在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如果没有人际交往,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分散的个体,个体单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那么社会也就无法继续向前进步。
所以说,人际交往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二)人际交往是一种自我表现
在某一个程度上来看,人际关系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借助于人际交往这种社交方式来证明自己,审视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表现的过程。
通过人际交流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满足人们自信心的需要,同时也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形成相互合作的互利关系。
同时,也可以借助交际活动来影响、改变和支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活动。
(三)人际交往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我们的社会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初中生正是通过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来增加自己对他人和自身的认识,这是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能够增加和满足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的增长,将对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初中生人际交往与父母教养之间的相关联系【3】
受到父母情感温暖,得到父母理解,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高。
而受到父母过度干涉,无理由拒绝、惩罚的初中生,他们不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信任感和真诚度上与理解、温情的教养方式是成正相关的;而与父母的拒绝、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方式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这说明了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真诚、同情心、信任感等各种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只有通过良好的亲情熏陶,被信任被理解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所形成的良好品质才有利于他们实现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
因为真诚、信任等都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中学生人际关系上的差异【4】
身边实例:
老师的女儿玲玲,独生子女,小学五年级,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平时管理很松,物质上比较满足,所以养成比较独断的性格,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到手。
但是她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很好,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能很快交上朋友。
而与她同班的邻居家小女孩丽丽,有一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妹妹,平时在家很乖巧,但是在学校交到的朋友却只有两三个,且都是女生。
由此可见: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差异
很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的能力都比非独生子女的要强,他们往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心,但很明显的还是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与传统看法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不善交际,不懂得与人相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更乐于也更容易交到朋友。
这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比较孤独,渴望与他人交流建立人际关系,在他们不断的人际交流锻炼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交际能力。
而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因此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就不强,兴趣也不大。
(二)初中生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一般来讲,父亲的教养方式不同个体上的差异不大。
对于他们来讲,初中生已经可以逐渐当作成人来对待,因此在教养上更趋于严厉,尤其是针对男孩子来讲,父亲的态度都是很严厉的。
而母亲则个更侧重于对情感上的教育,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对来说显得很温和。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从父母双方身上得到的关爱更多,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他们来讲,更懂得如何保护和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态度比较纵容。
而非独生子女是几个人同时分享父母的关爱和温情,能获得理解和情感相对较少一些。
这也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