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专题《六国论》教案1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一1066),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属今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与子轼、辙皆以文学名世,时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2.第1、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6、小声试读全文,把握语感,画出长句的停顿,小组交流、明确,确定不了的组长组织组间交流。
(二)在此基础上积累重点、疑难字词句。重难字、词、句,积累在积累本上,交流积累本互助解决。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疑难的,准备班内交流决。
(三)1、小组内交流、讨论,统一见解,作好记录。
2、小组长安排组内每个同学的汇报内容。
《六国论》
课题
《六国论》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难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4)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 “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课堂检测】
翻译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3.关于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1)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教师指定小组汇报内容。其它组间补充、纠正。(汇报内容主要针对文意理解)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4.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5、交流互读积累本。(任务:在读积累本时,能把对方积累的生字注音,做到查漏补缺。)
6、出声试读全文,反复朗读直至熟练。
【合作学习】
(一)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把握语感。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仿读。
3、小组内读文。四人小组每人各读一遍。
4、各组推荐学生组内展读课文,小组齐读,小组推荐同学在班内展示朗读,班级齐读。
(二)翻译第1-3节
1、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2、班内质疑解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点拨。
3、独立疏通文意,小组每人在组内疏通一遍。小组推荐同学展示讲解文章。其余学生质疑、补充、纠正、完善。
(三)分析1-3节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内 容
个新课】
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2)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3)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拓展延伸】
学生自主查阅了解
4、默读全文,用方框圈出生僻字词、读不准音的字。把圈画出的生字、词整理在积累本上。
4、默读全文,生字正音并熟记。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与(yǔ,相与,亲近)嬴胜负之数(shù,运数,此句互文的修辞手法)当(tǎnɡ,同“倘”,如果)与秦相较 邑(yì为(wéi,治理)国者无使为(wéi,被)积威之所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