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
例如,以“实录”为名的史书产生很早,但许多史书的性质与唐太宗时开端的朝廷官修、记述一朝皇帝言行、以政务为中心的编年史性质完全不同,而史学界将其混同看待的却不乏其人。
为提高史学研究水平,读书治史的理路不可抛废,但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作用对读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信息时代,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与改正,比如读书包括阅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之书,学者应努力建设自己的电子图书馆,数据检索出的陌生书籍要跟进阅览等。
(乔治忠《治史仍须以读书为根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欲全部阅览系统性的史籍和相关典籍几乎没有可能,这就是类书、书目等产生的背景。
B. 以往治史必须对重要的系统性的书籍进行阅读,类书是仅能作为治史的一种辅助方式而存在的,因为它非“根柢之学”。
C.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传统纸质的书籍内容一致,只是在读者面前呈现的方式不同,对当代治史方式冲击不大。
D.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子学术资源兴盛,治史者可以轻松拥有学术资料数据库,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开宗明义,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明确了观点——当代治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B. 文章二三段,作者由古到今详细剖析、论证了电子学术资料数据库于治史过程中的弊端。
C. 文章举史学界混淆“实录”史书和唐太宗时始兴的编年史性质的例子论证了治史中基本素养的重要性。
D. 文章末段针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对治史者读书的范围、方法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类书史料会导致误解,治史者通读史料出处的原书籍,有助于避免对史料的误解。
B. 数据库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四库全书》数据库就缺少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这一非常重要的史料。
C. 当代学术资料数据库中的资料呈现出碎片化堆积的特征,因此,当形成背景、特定语境消失时就会被误读。
D. 当代治史者应该利用好信息检索技术,还要跟进阅览数据检索出的陌生书籍,充实自己的电子数据库。
【答案】(1)C
(2)B
(3)C
【解析】【分析】(1)A项,“人们欲全部阅览系统性的史籍和相关典籍几乎没有可能”中“可能”错误,原文为“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
B项,“对重要的系统性的书籍进行阅读”扩大范围,将“史籍”扩大为“书籍”,原文“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D项,“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错误。
结合“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分析可知,“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错误。
故选C。
(2)B项,“论证了电子学术资料数据库于治史过程中的弊端”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主要剖析论证古代的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尤其是类书的弊端及其在治史中的地位、作用。
故选B。
(3)C项,“就会被误读”理解绝对化。
结合文本内容“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分析可知,原文是“存在误读的可能性”。
故选C。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
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明确论证方法。
(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
此类题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知识、结论,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进行运用,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或者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
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
这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
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
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
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
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
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
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
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
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
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
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
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B. 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C. 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
D. 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
B. 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C. 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这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
D. 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
B. 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C. 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
D. 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
【答案】(1)C
(2)D
(3)C
【解析】【分析】(1)A项,条件不足,原文认为“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是在“公元4至11世纪”不是“始终”。
D项,“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信息杂糅,逻辑关系混乱,原文“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
”“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故选C。
(2)D项,只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而不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是佛
教传入中国的通道”。
故选D。
(3)C项,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
故选C。
故答案为:⑴C;⑵D;⑶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就有10道,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减负令”多达50多道。
如果将地方出台的“减负令”算进来,过去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其实,过去60多年的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
梳理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10道“减负令”,我们发现,每一道“减负令”所对应的“症状”,都是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稍微不同的是,不同时期学生课业负担的程度与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式和程度各异。
2018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联手排查、全面治理。
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中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其余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可见报名辅导班是普遍现象。
“中小学减负”,再次成为舆论美注的热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
从以前老百姓关注的学生“课业负担”到如今的“课外负担”,一字之差,折射出“减负”这个老大难问题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引发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关注。
(摘编自柯进、王家源《减负:艰难中前行》,《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9日)材料二: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难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被称作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顽症”。
《报告》中,针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发起
的学业负担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
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图一父母对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原因的认识
图二家长对“减负”的看法
图三家长对如何“减负”的建议
(摘编自《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材料三:
“减负”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减负”是要把学习
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
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太多课余时间,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对此,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校来说,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好奇、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从而唤醒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构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激励系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天赋。
教师也要转变,要从关注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精准助学。
学校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尝试建构课业负担检测预报模型,实行基于事实的时时跟进检测制度,提高“减负”效果。
(摘编自戴立益《“减负”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逐渐增多,这些现象和课内外学业负担过重不无关系。
B. 父母认为孩子课业负担重有多重因素,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升学压力大、父母焦虑”,其次是“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
C. 对减负问题,超过75%的受调查者支持减负,但近30%的受调查者为了孩子的升学考试可以接受现状,改变的意愿不强烈。
D. 减负问题已经刻不容缓,56.26%的家长建议以寓教于乐,提升孩子兴趣的方式达到目的,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我国社会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
B. “课业负担”和“课外负担”是压在中小学生肩上的“两座大山”,当前学生的“课外负担”已经超越了“课业负担”。
C. 材料三指出减负不是取消作业,更不是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学生自由和充足的思考时间。
D. 研究者针对家长对“减负”的看法及对“减负”的建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数据显示,家长中多数人赞成“减负”,并提出了许多“减负”意见。
(3)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简要分析。
【答案】(1)D
(2)B
(3)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①课程学习的负担重;②课外学习的负担重;③学生心理负担重;④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减负途径: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②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③学校要配置多元课程,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④家长的期望要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⑤社会上
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解析】【分析】(1)D项,“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这一信息,属于主观臆断。
故选D。
(2)B项,“当前学生的“课外负担’已经超越了“课业负担’”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呈现出新的特点”。
故选B。
(3)本题要求筛选整合中小学生辅导过重的表现,以及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答案分散在材料中,要注意的是必须进行归纳概括,而不是简单摘抄原文句子。
材料一,“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材料二,“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
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图三,对教学资源设置不合理方面也有反映。
分析可得出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即课内负担过重、课外负担过重、心理辅导过重等。
学生负担过重这一现象,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多个方面,要改变这一现状,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推动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要加强立法调研,使“减负令”能真正落到实处。
②要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有效打击非法的校外辅导机构。
③学校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能满足有不同需求学生的要求,配置多元课程,教学内容不超纲,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
④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寓教于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强化。
⑤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期待,不盲目攀比,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①课程学习的负担重;②课外学习的负担重;③学生心理负担重;④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减负途径: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②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③学校要配置多元课程,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④家长的期望要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⑤社会上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