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的高中化学课程设计案例——通过“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学习纳米材料(胶体)的制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课程思政的高中化学课程设计案例——通过“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学习纳米材料(胶体)的制备
发布时间:2021-11-10T09:02:41.62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7期作者:孙文武[导读] 本文通过“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学习纳米材料(胶体)的制备,探索思政教育与化学教学的结合点,总结出本课时中思政教育内涵的体现。

孙文武
(哈密市第二中学新疆哈密 839000)
摘要:课程思政的提出已有5年,中学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也已第三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探索的目标。

本文通过“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学习纳米材料(胶体)的制备,探索思政教育与化学教学的结合点,总结出本课时中思政教育内涵的体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盐类水解纳米材料(胶体)制备
一、案例背景: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以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的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中小学课堂更应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将思政元素融入化学课堂,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

纳米材料在工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应用,高考也常有考查。

纳米材料的制备出自教材:人教版《化学反应与原理》(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盐类的水解”P57-58(见图1)。

图1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在“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下,为了更好的落实“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必备化学知识,体悟学习的真谛,设计本案例。

本设计适用于高三一轮复习《盐类水解的应用》一课。

在教师备课方面,希望通过案例介绍和思政内涵的浅析,为广大教师设计课程思政目标提供参考方向。

找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深挖并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材TiCl4溶液水解反应的应用为例,重点巩固盐类水解的原理。

通过盐类水解原理引出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并归纳总结出纳米材料制备流程的模型和制备条件的调控。

在核心价值观和素养方面,通过显性和隐形的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利用课堂授课过程,逐步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三、拟解决的问题:
1.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及思政教育内涵的体现。

2.构建纳米材料的制备模型,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素养。

3.通过水解反应原理探索制备纳米材料(胶体)的条件选控和流程设计。

四、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
1.课程设计路线(见图2)
图2
2.教学过程设计
【驱动式学习任务链1】
1.二堡的坎儿井水香甜可口,比我们平时饮水的矿泉水价格高,口味佳。

为什么来源于地表的地下水比地表水的纯净度高?
2.如何将地表水变为饮用水?
3.净化水时,选用哪一类胶体?
4.如何制备Al(OH)3胶体?
【预期回答】
1.砂石对水的净化(过滤、胶体吸附)作用。

2.过滤出不溶物;胶体吸附可悬浮杂质;氧化剂或加热等操作的杀菌消毒;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

3.吸附性能好;无毒无害。

4.利用可溶性铝盐溶液发生盐类的水解反应原理制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家门口情境:前人“先进”技术——“坎儿井”,引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显性体现,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家乡肯定的情怀。

【驱动式学习任务链2】
1.TiCl4溶液制备纳米材料TiO2·xH2O的原理和操作?
2.为什么水解得到的产物主要是氧化物TiO2·xH2O而不是Ti(OH)4?
3.利用TiCl4溶液制备TiOCl2的原理?
【预期回答】
1.TiCl4+(x+2)H2O=TiO2·xH2O↓+4HCl;加入大量水,同时加热,促进水解趋于完全。

2.TiO2·xH2O当x=2时,可理解为Ti(OH)4改写为氧化物模式(类似于硅酸盐的改写);难溶性Ti(OH)4在加热时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氧化物和水,氧化物在水溶液中结合了水生成结晶水合物;与同一原子成键的多个羟基结构发生了脱水反应(类比于有机物同一碳原子不连多个羟基)。

3.弱碱阳离子分步水解,Ti4+水解过程中结合了2个OH-后生成TiOCl2的水化物Ti(OH)2Cl2,其水化物再失去1分子水得到TiOCl2。

【课堂练习】请利用不同价态锡(Sn)的氯化物的水溶液制备纳米级SnO、SnOCl、Sn(OH)2Cl2。

写出其反应原理。

设计意图:深度解析弱碱的阳离子发生水解反应的原理,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训练以加强学生学生效果,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驱动式学习任务链3】
1.如何控制水解反应的条件制备纳米级别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碱式盐等)?
2.构建制备纳米材料(胶体)的流程模型。

【预期答案】
盐溶液浓度不易太高(避免胶体聚沉或固体颗粒生成速率过快导致颗粒直径超过纳米级别);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内加热(加快反应速率,加速布朗运动,便于水化物脱水);可设计伴生气体的制备原理,但气体生成速率不易过快(借助气体运动促使产物微粒分离,但需避免颗粒受力不均或受力过大而聚沉)。

【预期模型】(见图3)
图3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通过构建纳米材料(胶体)的制备模型,提升学生总结归纳一般规律的能力。

【试题链接】
1.(2019·全国Ⅲ,26)高纯硫酸锰作为合成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原料,工业上可由天然二氧化锰粉与硫化锰矿(还含有Fe、Al、Mg、Zn、Ni、Si等元素)制备,工艺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课后任务】
请利用家中物品制备纳米材料(胶体),并思考如何将制备出的纳米粒子与溶液进行分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做到学有所依、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及思政教育内涵:
表1
六、教学启示与经验总结:
1.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富有责任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一定程度激发学生对原理的求知欲。

因此课堂实施教学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当天在堂课的情绪状态,学生近期的学习情绪等学情,随时组织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投放,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朝教师需要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2.学习目标要“因人而异”,坐在同一间教室的同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教师针对多数同学设计了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但对少数在本次课程设计边缘的学生,需要有目的的进行“个性化”学习目标要求,使“学困生”逐步追上大部队。

3.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结协作能力。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培养出的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远比“填鸭式”教育来得更容易和更深入。

4.思政教育需要融入到每一个教育阶段的每一节课。

教师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设计后,仍需要在备好的课程中找寻出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精心打磨各个环节,通过一个个小细节,长期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更健康、更优秀的人。

5.其他地区的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对坎儿井井水的导入环节进行再设计,例如利用本地的泉水、山间溪流水等较优质的水资源导入新课。

也可以从一些水质不佳的水资源进化导入,课后设计学生自制进化水的小任务,提升学生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教师可以从打井等储水方式导入新课,思考久置井水水质会变优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克服困难,人定胜天的不服输精神。

七、结语:
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发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思政材料,确立恰当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中学教学过程中,最忌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前进行良好的设计和长期的规划。

让思政教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切不可因思政教育而偏离专业教学的重心,也不能只重专业教学而忽略了思政教育的带来的长远影响。

本课时的教学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入了思政教育的元素,对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观等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都
有渗透教育,实现了思政育人的课时目标。

本课时涉及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者简介:孙文武,1989.9,男,汉,江苏睢宁,本科,中教一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