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汕头市澄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汕头市澄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
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
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过癌症。
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
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
报告警告说,全球抗生素正濒临枯竭。
这项报告认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已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目前急需加大对抗生素耐药感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否则世界将被迫回到因常见感染而导致小手术致人死亡的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必须立即关注能治疗某些可在几天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染的新抗生素。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会构成最大健康威胁的抗生素耐药感染,包括每年导致约25万人死亡的耐药性结核病,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则很少,70多年来,只有两种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新抗生素进入市场。
如果要终结结核病,每年全球急需投入8亿多美元来研究新的抗结核药物。
此外,对抗生素的滥用也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加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
尽管抗生素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只能适得其反。
相比新抗生素的研发和投资,公众应该尽快学会科学谨慎地使用各类抗生
素药物,否则未来我们将有可能死于一次普通的感染,而不是今天人们所恐惧的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
(摘编自《抗生素耐药性与“超级细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人类寿命能得以大大延长,全得益于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使用。
B.细菌一旦未被抗生素杀死,就会将耐药性传给其他细菌,成为“超级细菌”。
C.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
D.治疗疾病时,不能过度依赖抗生素,否则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欧盟一位官员的观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B.世界卫生组织的多份报告证明抗生素效力下降已成世界难题,研发新抗生素迫在眉睫。
C.文章重点分析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并列举具体数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抗生素效力下降的原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扩散、抗生素的滥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速度快,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全球抗生素濒临枯竭。
B.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
C.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D.解决“超级细菌”,既需要研发和投资新抗生素,也需要公众科学谨慎地使用抗生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是最高标准,最为众所周知的如王维,他的诗画面感极强,其画诗味更浓,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又如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就是为一个雅集一个派对写的序,诗人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
如此等等,几乎所有的古代文人都很难从诗人、画家、书法家的身份里单独剥离出来,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传统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殊品质,诗书画成为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
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尤其是当代文学领域,能够称得上诗书画全能、带有传统文人风韵的更是凤毛麟角。
至于当代的社会中,这种境界就更为稀有。
目前还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文学、绘画、书法兼修的,贾平凹算是一位。
从上世纪70年代公开发表作品以来,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都很广泛。
其诗和散文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
近年来影响颇大的长篇小
说《废都》《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每一部都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呈现不同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
贾平凹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一体的美学传统,难怪汪曾祺称他作“鬼才作家”。
当然,作家并不是要一味追求这三种艺术的技术性,恰恰相反,他应该努力打破技艺本身的束缚,力图达到诗书画意相融相生的境界。
对于绘画和书法,他反对那种仅仅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过于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没有精神意象的现实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艳丽和洁净得又无比哀伤。
佛的眼是微闭的,佛的态就透着这种味道。
”这是文人书画应该有的境界,他要追求的是通过文字和笔墨等技术手段将内心的世界外化,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现实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用诗书画的多种形式追求着传统审美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气韵生动的作品向王维、向王羲之们致敬。
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
好文章好在于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
”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50岁以后写的东西,猛的表面一看好像没啥华丽的东西,但是里边显示的一些东西,完全是我自己体悟的。
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几句话的启发,一幅画的启发,突然来的东西。
特别讲究,文字上、技巧上讲究。
后来年纪大了就说家常话,但是那个话都是经过人生磨砺出来的一些道理。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个“境界”,贾平凹已经切身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索,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节选自《用中国传统美学精髓讲述中国故事》有删改)
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在王维、王羲之等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视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为最高标准,可以说明传统美学的精髓之一就是诗书画一体。
B.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用多种形式追求着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无迹可寻”的作品向古代大师们致敬。
C.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就如《人间词话》中所谓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D.在现当代文坛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代表作家已经为数不多,贾平凹可算绝无仅有的一人。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羲之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其带进坟墓。
B.对于绘画和书法,贾平凹反对创作时注重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
C.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
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
D.贾平凹的诗文和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画是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
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
B.优秀作家的成功不可能只经历一个创作阶段就能实现,贾平凹也是在切身经历了几十年的求索后,才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C.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广泛,其诗文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所以汪曾祺才称他作“鬼才作家”。
D.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贾平凹在读孙犁的《石门铭》时即使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其才华横溢处,但依然不影响他对孙犁的推崇。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
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个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
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
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最多。
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
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
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材料三: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
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
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
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
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
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
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
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
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
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
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
“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
”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新华社香港2018年12月30日)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
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虛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
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晓、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7. 下列对“移动支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动支付在日常消费中作为最常用的支付手段发展迅速,2018年三个季度的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数同比增幅就高达7成。
B. 在受调查人群中,学生群体、全职主妇、创业人群的移动支付消费金额依次增加,但学生群体的移动支付占比并不算低。
C.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并且在使用场景、使用人群的地域分布、支付方式以及识别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
D. 线上红包和实体红包在支付手段不同,但在情感沟通交流方面的作用却是异曲同工,让年味儿不会因科技的发展而流失。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香港的移动支付虽不是没有发展,但与内地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这将给香港旅游甚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不便。
B. 材料二显示,2014到2020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会持续稳步增长,而增速也会持续放缓,基本不会出现前期的大波动。
C. “非现金”支付在香港社会很成熟,几乎可以满足市民所有日常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因移动支付安全性差,推行起来才困难重重。
D. 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新的犯罪手段的升级变化,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因小失大,但也不用因噎废食。
9. 简要概括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所取得的成绩,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
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
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
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入朝。
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
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
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
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向高特疏请留,亦不
报,遂引疾。
屡谕,乃出视事。
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
复以用人行政请,不报。
向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
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
”熹宗初政,帝本冲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
刑部尚书王纪削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
向高争不得,因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
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
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
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
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
向高既罢去,韩爌、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
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
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
(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B.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C.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馈盈
D.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首辅,明代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
B. 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区别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
C. 削籍,旧时指削除名籍被革职,古人常用移病、乞骸骨等来表达自请退职。
D. 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撑朝政。
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
B. 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
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剐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C. 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
奸人窃取国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
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
D. 叶向高志在救时,毫不恋栈。
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
屡谕,乃出视事。
(2)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
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
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
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
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5.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其中“进亦忧”指的是“______”,“退亦忧”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