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第六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2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
(l)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 ,暴霜露,斩荆棘,。
(3),邯郸为郡,。
(4)齐人勿附于秦,,。
(5),,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苏辙《六国论》,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倍之地不赂者以.赂者丧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不免于灭亡
C.子孙视之.不甚惜秦之.有韩、魏
D.赵尝五战于.秦燕、赵拒之于.前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是()
A窃怪.天下诸侯 B发愤西.向
C 辇.来于秦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B . “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君王的传记。
C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中的“出身”是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的意思
D 本文苏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4.结合苏洵和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2分)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2分)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8 分)
岁暮①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 .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
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糜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
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
B .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之地,将士们又累又渴。
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
”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
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有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C .关羽往河北找刘备,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水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这就是“过五关斩六将”。
D .孔明屡次令人挑战,司马懿不予理睬,孔明就拿取妇人的丧冠----巾帽,外加妇人素缟衣服,写了一封书信,用大盒子装了,送到魏寨,嘲笑司马懿甘愿守巢窟畏刀避箭,与寡妇没有什么区别。
司马懿看完书信,忍住愤怒,佯装大笑,接受衣服,并重赏了来使。
E .曹操被朝廷封为镇东将军后,便派人去接父亲。
曹家一行四十人余人经徐州往兖州而来。
徐州太守陶谦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
这些将士都借机巴结曹家,一路上极力讨好曹太公,并把他们安全送达曹府。
2 填空题 (6分)
(1)“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是对__________的概括?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豫州’当是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其中的“豫州”是_______ “卧龙”是__________本诗写的____________情节.
2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 5 分)
(1)曹操借谁的宝刀刺杀董卓,又为什么向董卓献刀?请简述“曹操献刀”的故事。
(2)赵云重现长坂坡的风范,刘备为何赞扬“子龙浑身是胆”?请简述这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习之。
多见而识之。
”(《论语·述而》 )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予丑上》 )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 .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我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C .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柱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 .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5 题。
清溪源上(有删改)
蒋炜青
大凡喜山爱水的人,多少都带些清逸脱俗的性情。
闲情于山水之间,要么是自我的放逐;要么就是寻找精神的回归或是情思的寄托。
除却这两种原因,则大多是附庸风雅了,动机不良,也不可能真得山水之趣。
历史上的隐士,除去一点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因素,多为豁达之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弃名利如芥末。
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隐士“辈出”,君子求隐,却反而成名。
许多隐者都成了后学津津乐道的名士。
唐尧时深居箕山的许由、巢父,商纣于渭水投钓的姜太公,汉初隐居商洛山的四皓,汉光武时垂钓富春江的严子陵,晋朝归隐田园的陶潜,唐代隐终南山的卢藏用、归太白山的田游岩,明朝时躲在九里山以梅花屋为居的王冕。
这些人都是因“隐”而留千古芳名。
怪不得后人说:“渭水钓利、富春钓名。
”
公元前一千多年,耄耋之年的姜子牙就站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开了“隐钓”之先河。
姜太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等候时机,“不钓鱼虾只钓龙”,子牙要钓的是文王,是要辅佐周天子成就一番开国事业。
庄子也在濮水之畔举竿垂钓过,可是庄子的心是旷达而悠闲的,他心无旁念,坦然微笑面对大自然,用垂钓的方式来休闲,心里想的是“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神乎其技矣。
庄子在濮水垂钓之时,楚国国君也派大夫前来诚意邀请过,“愿以境内累焉”,可庄周却不为所动,“举竿不顾”,心如澄澈之秋水、身如不系之舟。
清溪垂钓和归隐山林者,最风光最幸运的要数严子陵了。
中学时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开篇就邀风景入尺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天下独绝”,就凭这“天下独绝”,严光隐居垂钓此间真是没有白搭。
范晔《后汉书•逸民传》载:“严先(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辖,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
给床缛,太官朝夕进膳。
”可是这位与光武帝同榻竟敢将臭脚丫子伸到光武帝刘秀肚皮上的余姚名士严子陵,却偏偏要跑到富眷江边去过隐居生活。
要是换了今天,在某些人的眼里可是难得的资本哦,别说跑项目,少说也能拿到大把大把的批条。
光武帝也给了严光一个谏议大夫的职务,可严子陵却不愿为世务所累,一口回绝:“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何至相迫乎?”严光躬耕垂钓于富春山中,留一代名士风范,连大文人范仲淹都欣为作记。
范文正公的那篇《严先生祠堂记》可谓文学名篇,特别是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够严子陵消受的了。
世人多为名利所累。
想人之生于世上,首先,为了生存,他必须在生存场中,为一箪食、一瓢饮而劳苦奔波;生活安稳了,温饱了,又要在名利场中挣个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历史
上的那些大文豪,因为生性耿直,喜欢发点文人脾气,在仕途上自然容易出乱子,不得志时也会萌归隐之念,作遁世之想。
然一旦步入名利战场,不拼个头破血流又有几人甘心呢?
隐士,在现代社会是寻觅不到的了。
工业文明已经摧毁了隐逸之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然而隐逸的情结依然在继续嬗变繁衍。
某巨贪东窗事发,还扬言:“官是做不成了,希望国家能够给我几十亩地……”是的,一个人如果在得意之时也能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名利面前淡泊一点,在私欲面前清寡一点,不是省去了许多忧愁烦恼么?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心灵上开辟出一方山林原野,使自己的灵魂不断地得到升华淬炼,怀点隐士的心情,我想,我们也就找到了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
19.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真得山水之趣?下文作者重点谈到的姜太公、庄子和严子陵三个人中,你觉得哪个人与其他两人不太相同?请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作为隐士的不同点?(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0.这篇散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主张的?试作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1.第3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怪不得后人说:‘渭水钓利、富春钓名。
”’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填序号即可)( 3 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我就像谁
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
2 .仿照画线句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下面文段所表达的意思完整。
(6分)
思念是一种享受。
比如,在万木凋零的秋天思念起小草萌芽的早春,在繁花似锦的春日思念起十月的枫
红,,,人的精神带来一丝慰藉。
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就是四季的彩虹。
五、写作(7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泰戈尔说:“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福鼎六中高二年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
答题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文阅读(37分)
㈠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1( ) 2( ) 3( )(每小题3分)
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㈢古代诗歌阅读(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1 、( )( ) (5分)
2 (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每空1分)
3.所选片段________________
简述(5分)
1、()(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每空1分)
2、
(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一(一)略
(二)1.B. (A:用;因为; B:却; C:代词土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和;在)
2.A (A 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都为名词作为状语
3.A (A 总的千里是指秦国距离遥远)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三)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
二(一)1 A E 2煮酒论英雄曹操刘备豫州:刘备;卧龙:诸葛亮。
三顾茅庐
3 见名著导读
(二)1 D 2 答案示例: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意思答对即可。
)
三1.为了自我放逐或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回归、情思的寄托而闲情于山水之间的人才有可能真的山水之趣。
(2分)姜子牙和其他两人不相同。
(1分)他们的相异之处:庄子和严子陵,他们淡泊名利,只为求得人生的逍遥,不为世俗所累。
而姜太公却有着太多的功利期待。
(1分) 2.做人要淡泊一点,那样才可以在自己的心灵上开辟出一方山林原野,使自己的灵魂不断地得到升华和淬炼,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2分,意思对即可。
照抄原文给1分)运用了举例说理、对比说理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如第4、5、6小节举了历史上有名的隐士姜太公和庄子、严子陵的例子来比较,来证明了自己对隐士求隐成名的看法;最后小节举贪官之例,是和前文的真隐士进行对比的,由对比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分)
3.作用是承上启下。
(或者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总结了第三小节的意思。
并且是领起了下面三个小节。
第4小节扣住“渭水钓利”而写,第6小节扣住了“富春钓名”而写。
(4分。
仅仅写出承上启下,而没有说明,仅得2分。
)
四、1戏剧社(⑤)文学社(③)摄影小组(①)
2 .在闷热如煮的夏日思念起冬日飞舞的雪片,在冰河封冻的严冬思念盛夏亮晃晃的日光翻译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泰戈尔说:“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诠释】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这里的“真情实感”,并不是教师所认为的真情实感,而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真情实感。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设计的目的意在鼓励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审题的时候,需抓住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不要着急”、“最好的”和“不经意”,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
【材料读解】
“不要着急”是强调人的心态的,强调人要“淡定”;“不要着急”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处事”:两者结合,可这样阐释:淡定处事。
“最好的”是一种好的结果,这个结果无论是我们预期的,还是我们意料之外的,肯定是我们不愿拒绝的,肯定是我们欣然接受的。
“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是强调出现的时机的,拒绝“专注留意”,青睐“漫性随意”。
三者结合起来,我们可这样阐释:淡定行事,别太专注结果,量变发生质变在无意之间。
这个“质”可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也可能是喜出望外的。
【立意例举】
偏离题意:
1.要抓住机遇;2.要有所准备;3.要注重细节。
切合题意:
1.要保持一种平和淡定的心态面对人生,品味生命中不经意的美。
2.成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重视过程的意义。
3.人总是会忽略身边的珍贵,所以最好的东西往往会留意不到。
最符合题意
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论刻意与不经意之间的辩证关系。
2.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急功近利的现状的批判。
3.美是邂逅所得。
(川端康成语)4.不要刻意地追逐目的,那样会束缚你的心灵。
【1号卷】意外的美丽
总有些美好的东西,随着生活的潮涨潮落,遗落于我孤单的沙岸,像呆板的公文里突然冒出的美丽句子,那样令人惊讶,令人有着浅浅的喜悦。
这样的时刻往往不会出现在我拼命苛求的时候,只是在不经意间,就已隐约冒出了尖尖的芽来。
外婆极爱种些植株,还是在老屋的时候,各家的屋顶上方都有一块空地,别人总在那里堆满了笨重的劳动工具,只有她让好里布满了植株,且无一例外地都是绿色。
外婆只是每天在晨光中爬上梯架,均匀地洒上些清水,从不给这些植株施上些什么肥料。
可后来,当我又一次习惯性地抬头仰望天空时,我看见了那大团的绿色,正蔓延开来,画出理想的波浪,似乎那时候,连空气都是香的。
如今搬进了新家,外婆依然在那狭小的阳台上摆满了她心爱的植株。
起初都是些小得可怜的光秃秃的枝桠,有的甚至只能看见黝黑的土壤厚实地盖在上面,其它什么也没有。
每次去外婆家,我总会心汤汤地跑去看成排的植株是否萌发出绿意,可惜总是落得个“有心栽花,花不发的结果。
对于重复得几近厌烦的动作,我产生了视觉疲劳,那颗焦急浮躁的心不允许我再等下去了。
外婆仍常规地给她的植株浇水,最多也就折掉些枯枝烂叶。
都已经三个月了,绿意还不够铺满半个阳台,我对外婆的行为不甚理解。
外婆只是耐心地将她的植株一遍一遍地指点给我看。
那天我偶然踱步到阳台,轻轻一抬眸,盈盈的绿意立即涌入过来。
有的叶子舒展得很,尽力地吮吸这个世界上它所要的精华。
真的只是满眼单调的冷色调,竟会给予我如此奇妙的连锁反应,我吸了吸鼻子,发现这空气中不仅仅是飘香,还饱含着一份“无心插柳柳成荫“后的清美。
我的心渐渐趋于安静,不再着急,静静等待下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点评】可取之处:①人说人话。
开头以“我”入题抒写感受,结尾以“我”扣题感悟,充满真“情”真“理”。
②叙服务议。
叙事性散文,叙述事件是基础,阐释道理是目的。
叙事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性的语句不在于多,而在于画龙点睛。
③字如其人。
笔迹和卷面是人的脸面和名片。
是得分的重要方面。
不足之处:①叙事雷同。
第二自然段写搬家前的感受,后面重点写搬家后的感受,时间不同,材料本质相同。
属于累赘段落,可考虑删除。
②审题不准。
“静静地等待不经意间出现最好的”这个立意虽然扣住了“最好的”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