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历史: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淡忘的历史: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
被淡忘的历史: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
张煌言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史学界素将他与郑成功、李定国并举,认为是抗清斗争后期涌现出来的三位最突出的爱国将领。

但历来是知道郑成功的人多,知道张煌言的人并不那么多。

前不久,有人提出岳飞、文天祥不配称民族英雄,中国数千年历史只有郑成功等才配称民族英雄。

在这场有关民族英雄之争中,很多人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

为了让后人不要忘记先辈的报国丹心,有必要搜集一些有关张煌言的生平事迹来向网友们作个介绍。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

他自幼胸怀大志,“慷慨好论兵事”。

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军南下。

与故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宁波起兵抗清,并联合附近各郡县义军,奉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被任为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

次年,清军渡过钱塘江,鲁王兵败航海走。

张煌言归与父母妻子决,随鲁王次石浦,加右佥都御史。

鲁监国二年(1647),清江南提督吴胜兆拟反正,张煌言同富平将军张名振率军五万往援,至崇明遇飓风,舟覆,二人被清军所执,七日后被人救出,复回浙东。

张煌言招义兵屯于平虞平冈,与大岚山寨的王翊义军联合破上虞,克新昌,拔浒山,威震四明山方圆八百里。

鲁监国四年(1649),定西侯张名振率部拥鲁王至舟山建行朝。

次年,鲁王招张煌言入卫,授兵部左侍郎。

鲁监国六年(1651),清军兵分三路攻舟山。

张煌言和张名振力图围魏救赵,奉鲁王率军北上攻吴淞。

然而舟山却遭到清兵的重兵围攻而失陷。

张煌言、张名振只得率部泛海至厦门依郑成功。

因唐鲁不和所造成的历史原因,加之张军新败,毁谤者也多。

郑成功初见张名振,颇为轻慢。

张名振袒背露出刺绣甚深的“赤心报国”四字,郑成功这才肃然起敬。

而郑对张煌言却一直相当敬重,曾称赞
他始终忠于鲁王“与吾岂异趋哉”。

二张在依附郑成功期间,始终保持着军队相对的独立性,避免了被吞并的危险。

南明永历六年(1652),监张名振军经舟山至崇明,进次金山。

次年在崇明岛大败清军。

八年(1654)正月,张煌言与张名振自吴淞溯江直上,进逼镇江,登金山遥祭明孝陵。

烽火达于江宁。

本拟联合西南方面永历朝南明军夹攻南京,后因上游军队未到,复退回崇明岛。

愈二月,郑成功自福建遣兵两万助战。

张煌言与张名振再度入江,略瓜州、仪真,薄燕子矶,正待围攻南京。

因郑军攻打江宁失利,随即撤出长江回福建去了。

张煌言孤军无援,只得退回台州临门。

第二年,联合郑成功部将陈六御等取舟山。

此年冬,张名振病逝(一说为郑成功使人毒死),遗言将其部尽归张煌言。

郑成功军在温州一带休整,张煌言乃与谋划北伐事宜。

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自西南遣使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张煌言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永历十三年(1659)五月,张煌言与郑成功会师北伐。

他们从崇明直破瓜州、镇江,最后围攻南京。

张煌言另率一军溯长江而上,直到芜湖,旬日间收复徽州、宁国、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

一时江浙大地憾动,湘赣鲁豫等省志士纷纷前来联系,准备响应。

清廷上下震惊,顺治帝甚至准备“东还”了。

就在这时,郑成功却骄傲轻敌,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

他听信清守将伪降的谎言,屯兵南京城外,静候投降。

清兵乘明军懈怠之际,突然倾城而出,袭击明军。

明军仓促接战,惨遭大败。

南京战败消息传到芜湖,张煌言立即写信给郑成功,要他切勿全军东撤。

只要坚守镇江,自己还可保有上游各城,天下事尚或可图。

然而郑成功在突遭失利之后,为了保存己方实力,竟置张煌言军于不顾,撤镇江、瓜州及驻守长江流域之军队,自回厦门去了。

如此一来,张煌言军顿时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最后在清军的围攻下,全军覆没。

他在当地乡民的帮助下,同僮仆杨冠玉辗转跋涉二千余里,方才回到浙东。

张煌言回浙东后,随即重新树起大旗。

永历十四年(1660),率部复驻扎在台州临门岛。

清廷逮捕了张煌言的妻子和儿子相要挟,张煌言不为所动。

清廷又采取迁界政策,下令沿海居民一律内迁,严禁渔船、商船出海,割断义师粮食供应。

张煌言乃率军垦荒以自给。

明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永历帝在昆明遇害。

五月,郑成功病故于台湾。

其子郑经兵力渐弱,被迫放弃沿海岛屿,撤往台湾。

同年九月,鲁王病死在金门。

一连串的噩耗几乎将张煌言击倒了。

这时斗争局势每况愈下,东南沿海只剩张煌言孤军奋战。

清廷乘机进行招降。

但他仍坚持战斗。

清康熙二年(1663),他集战舰百余艘准备攻取福宁沿海。

因叛徒出卖,终致失败。

康熙三年(1664) 六月,张煌言率余部退入舟山岛。

见抗清斗争已陷入低潮,无力回天,只得挥泪解散部众。

他自己则匿居浙东距南田岛六十里的悬岙岛,潜伏待起。

七月十七日夜,因叛徒出卖,张煌言在悬岙岛的住处被俘了。

清军搜出了张煌言的印章、诗文稿以及他与中原豪杰志士的来往密信两大箱。

十九日,被押到宁波,他头戴方巾,身穿葛衣,神态自若。

成千上万已改穿清服的乡亲父老赶来瞻仰他,见状无不伤心落泪。

清浙江提督张杰设宴招待张煌言,并以高官厚禄再三诱降。

张煌言答道:“张某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

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张杰无计可施,只得将张煌言押送杭州。

到了杭州,清浙江总督赵廷臣奉朝廷之命,许以兵部尚书之职,劝张煌言“归顺”。

张煌言以岳飞、文天祥与于谦为榜样,对清廷的重官劝降嗤之以鼻。

清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早晨,张煌言终被清廷杀害于杭州弼教坊。

临刑前他昂首稳步,遥望凤凰山叹息道:“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膻!”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在三天前被害了。

与他同死的还有幕僚罗纶、僮仆杨冠玉等。

监斩官见杨冠玉长得眉清目秀,一派天真无邪,有心为他开脱。

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

要杀便杀,不必多言。

”言罢跪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

时年仅十五
岁。

见者无不落泪。

张煌言被杀后,尸抛荒野。

他的好友黄宗羲收其弃骨,并由明遗民纪昌五出重金购回首级殡敛。

并遵照他遗愿,将他葬于西湖边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与岳飞、于谦二墓为邻,相为辉映。

张煌言自弘光元年与钱肃乐等起兵奉鲁王监国,先后据浙东山地与海岛,携张名振三入长江,联郑成功举兵北伐,坚持抗清十九载,自谓“三度闽关,四入长江,两遭覆没”,直至全国抗清诸军相继败灭,他方才解散余部,潜伏待起。

既已被俘,又屡拒清廷厚官诱降,从容就义。

其抗清事迹历尽艰辛,惊天地,泣鬼神。

郑成功功绩虽大,惟仗兵多将广,郑氏家族声名显赫,在闽粤一带富具号召力。

其本人得先主隆武帝倚重,又铲除抗清异己,吞并诸豪。

地理上处天涯海角,抗清军之后方,有机会养精蓄锐。

比如他在清军主力攻西南永历帝朝廷时,就假意与清廷议和,乘机得到休养。

至于抗清民众的心理,则大多是想靠在墙角里好打战,因此大多数人都往闽南一隅挤了。

而张煌言则据地不论四明、舟山,皆为抗清前线,背腹受敌,所奉鲁王监国,又为众矢之的,以致屡遭清军围攻。

因此张煌言兵力不可能壮大得可与郑成功相比。

论威名及影响,张亦略有逊色。

但是论军事能力,郑成功不如张煌言。

郑成功军纪苛严,动辄斩杀责罚部下。

众将畏惧远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终致激反施琅、黄梧。

待其卧病台湾,留大陆诸将几乎全拥郑经拥兵自重,不听号令,这是他一生高度苛严的结局。

及至南征北伐,他又屡致举措失当,不听众议,一意孤行,且骄傲轻敌,终致金陵惨败。

张煌言无野心,无私欲,领军全凭发自内心的爱国赤诚,且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苦,士卒多愿为所用,故能屡战而胜。

即使清廷迁界断饷,他也能继承四明山义军的优良传统,垦荒自给,打破了清军的狂妄计划。

他也不象张名振那样大敌当前,尚且大肆捕杀异己,以致舟山失陷。

惟兵力寡薄,以致难以打一片天地。

因此后来史家,都把他推为千古难得一忠臣,真正儒将,可谓几近完人。

不象郑成功那样,褒贬者各有之。

谨录张煌言诗数首:
忆西湖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入武林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甲辰七月十七日被执进定海关
何事孤臣竟息机?鲁戈不复挽斜晖。

到来晚节同松柏,此去清风笑翠微。

双鬓难容五岳住,一帆仍向十州归。

叠山返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放歌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
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
垂节义于千龄。

转自兵戎军事社区军事历史爱好者之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