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解释(苏轼《东坡》与《青玉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
多大石。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
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
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
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
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实战演练1】2015 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①谩:徒然、空自。

(1)请简要分析首句“碧山锦树明秋霁”的作用。

( 3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点明季节:秋季;②描绘了行旅过程中的景色:雨后初晴,青山红树分外明丽;③与下文抒发旅行中的凄凉之情呼应(铺垫),乐景衬哀情。

解析:①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

②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

③点明作用。

【思路点拨】①解读诗句的内涵。

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
概括诗句的内容。

②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③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④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2)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4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任答两点得2 分),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2 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①明确手法,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手法2 分,分析2 分。

答对一种手法及其分析即可。

评分标准:表现手法得2 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再得2 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3)有人评价本词“情绪跌宕”,请结合诗句写出诗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4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先是写秋雨后明丽的景色下,山路陡转,心中产生无路可走的疑虑;②接着写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③再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④最后写眼前如画的烟村,触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内心凄凉。

【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还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诗词鉴赏术语,如用来描述思想情感的就有清新脱俗、寂寞孤独、忧愁伤感、恬淡闲适等。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

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

“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
外明丽。

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

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
增添了欢快的亮色。

此词意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疑无地。

”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

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

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

它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

“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

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

处此境地,“心”不由已,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凤楼,妇女居处。

这里指家中的妻子。

凝睇,凝神而望。

谩,徒然、空自。

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

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并对“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

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

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 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

“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

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

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

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

而此词更妙之处于结句,
既回应前文,又点句话了全篇。

诗心颤动,大地苍茫
——杜甫诗三首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自号“ ”,盛唐
大诗人,号称“ ”。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
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二、秋兴八首(其一)
1.写作背景
2.诗歌主旨
三、登高
1.写作背景
2.诗歌主旨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哪八意?
4.如何理解“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健,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四、咏怀古迹(其三)
1. 写作背景
2. 诗歌主旨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4.环珮空归月夜魂
五、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