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选择题和填空题整理 易忘标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及发展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4.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世俗化。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知觉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挂图和黑板上的字
知觉的理解性:设计图纸,专业人员能看懂内容和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
知觉的恒常性:无论何时都觉得红旗是红色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恒常)(4)应用:
(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保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吴负加速系列位置效应:中间和结尾的记忆好于中间部分
过渡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好。
遗忘的原因: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对后学习的影响)、倒摄抑制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知道某件事,却不能回忆出来
同化说:奥苏伯尔,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
5、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识记】、【理解】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间接性:医生通过体温、尿液、心电图等可以确诊病因
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概括出来(枣树、梨树称为“果树”);看到“月晕”就知道“刮风”
(3)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如上课要听教师讲,要做笔记,又要看演示,但这些行为都服从于听课,因此,是稳定的。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分散(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分心)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知觉对象的数目(简单任务下能注意5~9个项目)
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注意的转移: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8、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同化和顺应。
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图式: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本能反射行为,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
同化: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不能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基本内容: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前
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三种是成长需要(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
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
(5)一身孕能力的测量: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通过智龄表示智力水平。
斯坦福-比纳量表,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
韦氏智力量表: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
(1)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整合性社会性
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2)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3)认知风格: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发散型和辐合型
7、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已、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
(1)学习水平分类:
①信号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反应。
(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②刺激-反应学习:对某一情境中的刺激作出某种反应。
(桑代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连锁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
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辨别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奥苏伯尔学习划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4)主体来分: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5)意识水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阿瑟·雷伯)
(6)内容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一般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2)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实质: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3)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回答受到表扬,回答的次数就增加)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实质:观察学习。
他认为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2、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实质: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过程:顿悟的过程
(2)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3)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强调合作学习
(3)重视学生的经验背景(4)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学业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为掌握知识,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与
自尊心,外部动机)和附属内驱力(为获得赞许和接纳,外部动机)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主要动机。
5、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
的学习动机,如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
(6)德韦克成就目标理论:能力增长观(确立掌握目标,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能力实体观(确立表现目标,在学习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7)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力感理论: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学习迁移的种类
①按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学数学有利于学物理)、负迁移(学汉语影响学英语)和零迁移;
②按迁移内容的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加、减、乘,再学除)与垂直迁移(角,再学习直角);
③按迁移内容分:一般迁移(运算、阅读技能用到学科学习中)与具体迁移(“日、月”对“明”的影响);
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⑤按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平衡”,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微生物对动物、植物概念的影响)
⑥按迁移程度:自迁移(相同情境)、近迁移(相似情境,题型相同)和远迁移(知识用到不相似情境中)(4)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识记】、【理解】
知识学习
1、类型: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3、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
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安德森)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P117-119)
①原型定向:4注意点
②原型操作:4注意点
③原型内化:4注意点
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反思,波斯纳采用数学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来描述这种关系.
4、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4)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4)教育无目的论代表
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a、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c、193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
1、赞科夫(前苏联)——《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发现法
3、瓦·根舍(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4、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发展阶段论
5、保罗·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
6、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2.古代社会
(1)古中国
夏代——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奴隶社会
商代——根据学生年龄划分教育阶段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学在官府”——“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奴隶社会分科课程的雏形
春秋——官学衰弱,(儒墨)私学盛行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隋唐——儒道佛三教并重——科举制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八股文(明,封建教育衰弱的标志)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古印度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和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
最多的学校是文士学校;教学方法:灌输和体罚;“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4)古希腊罗马
贵族阶层聘请家庭教师,低阶层私立学校,中等教育以学习文法为主
斯巴达教育: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雅典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启发诱导
(5)中欧
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和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4.近代社会的教育
A国家开始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B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D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顿
孟子:人性本善,“万物皆有备于我”
弗洛依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本能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成是决定人一切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高尔顿:优生学创始人,遗传决定论鼻祖
2.外发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打婴儿”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和现有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异。
“跳一跳,摘个桃”
3.不平衡性——要抓发展关键期(身心的某一方面机能或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互补性——生理机能之间,心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大局,。
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组织者、管理者”角色
6. 研究者角色(学习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2011简答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度,过度学习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