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
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

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
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
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
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
高其德育水平。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从乡土材料导入,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编写的,这种方法将地理课的综合分析和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到,有的甚至闻也未闻,对教材内容、知识点十分的陌生。

地理知识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形成难点。

而有些问题虽然就知识本身并不难,
但教师感到难教,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费尽心机,学生还是一片茫然。

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恰当地选择家乡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启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比如在学习世界语言时,课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有30%有
文字,70%没有文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和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首先请同学们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说出一句话,并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这样就有好多的同学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能写大多是用汉语来写的。

再让同学们交流、对比哪种语言有文字,哪种没文字,最后由我来总结出本地的语言哪种有文字,哪种没文字,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又如在讲世界的聚落时,我就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设置情境问题进行教学。

农村学生来自各个自然村坡,有的村坡仅有几户人家,有的几十户,有的上百户,另外大多学生都到过农村的集镇、县城,甚至到过省城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村坡有多少户人家,约有多少人口,自己的村坡大还是集镇大?然后我再小结,不管自己村坡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人口都是一个聚落,也不管城镇和城市有多大它同样是一个聚落。

二、结合课堂教学学习乡土地理地知识,积累乡土地理信息
农村学生虽然身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是他并不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教学内容与乡土地理有关的知识点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乡土地理知识,使学生不断地储备乡土地理知识。

从乡土地理导入新的知识点,又从新的知识返回实在的和生活中的乡土地理,学生能更容易的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时,我首先让学生回想几天来学校的天气情况,是否下雨,气温的高低,再让学生回顾一下,我们家乡是春节(过年)时候冷,还是现在时候冷,什么时候气温高,什么时候气温低,导入新课程。

学习后我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指出我们家乡是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并以我们自己家乡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作为参照,让学生更能真正地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三、利用课外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养成观察乡土地理习惯
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把在生活中和活动中,发现有与地理课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加以比较、总结。

比如: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属哪种气候类型,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本地区流行多少种语言,是否有文字等等。

在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中,我们要作好备课工作,深入钻研教材,并且思考当地哪些材料与本课内容相关,如何把乡土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达到哪些教学目标等。

同时要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如何观察本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比如观察的顺序,由近到远,又
要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观察后要做比较和总结。

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有目的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乡土地理进行观察。

比如讲授气候,就可以让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做观察记录,包括温度,降水等。

对一年的气温、降水总趋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也可以向长辈请教。

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他们对于我们当地的气候的状况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

适时的教育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就是终身受用的知识。

四、结合乡土地理教学要适时,适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也不可能都前去观察。

我们只能具体地分析和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做为引导,以加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概念的印象,让学生从对家乡环境、生活的感知中,真正走进世界。

让地理课堂充满探究气息|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实现问题的探究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

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

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

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

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

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

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

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

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

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
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

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

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

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

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让学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定是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前提的,没有探究,就谈不上创新,离开了探究,实践也就毫无意义。

因此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探究的气息更显得重
要。

如何使地理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呢?
一、生活是探究之泉
走向学生生活,让学生成为地理教育的主体,这是国外地理教育的主要走向。

所以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要在教学目标上服务于生活、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评价上定位于生活,使生活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选择、在生活中参与、在生活中创造、在生活中发展,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1、在生活中选择课题
许多生产、生活现象与地理密不可分,例如玻璃温室的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工厂区位、道路规划、环境保护、节约水电、节约粮食、超前消费、商业区布局、文化消费需求等等,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经验不同,为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大胆进行个性化的课题选择。

2、在生活中参与课题探究地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符合用现代科学进行教育改革的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培养者成为既懂技术又了解社会,既热爱地理科学又能参与改造环境的人才。

为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产、生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行为和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生产、生活
中学习、理解、应用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方法是探究之路
1、通过实地观测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自然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可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适时安排诸如“月相观测、太阳高度角测量、重大天象观测、气象观测”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地理研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态度、探索与严谨求实精神。

2、通过实际观察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可组织学生在野外对某地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做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学习“城市交通运输”时,可请学生们就本市的交通点、线的分布、行人车辆的流向与数量、交通格局、交通现状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领悟与掌握运用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意识等。

3、通过社会调查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工业联系”时,可选择本地某种工业产品,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在学习“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时,可“请学生们设计一份针对当地居民
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社会环境教育的建议”等,在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与技能;锻炼学生的毅力与耐力。

4、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
案例代表或反映了同类事物,蕴藏一定的理论依据,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探究的范例,使学生更好地由书本走向社会。

例如在学习“交通点的区位因素”时,可选择“广州新白云机场的建设”这一案例,通过该案例的分析既深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学以致用,同时也加强了乡土地理热爱家乡的教育。

5、通过资料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
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到得出结论这种探究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在上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资料以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例如学习“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时,即可采用资料分析法,请学生收集我国或本地区自然灾害的资料,再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学习探索的收获必定远远大于教师的讲授。

三、理念是探究之灯
1、探究性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转变观念,落实
探究
1、情景教学导入新课
学习“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区位因素时,可首先为学生提供一幅场景,设问“假设你是投资者或是政府决策者,你如何布局该地的生产活动?理由又是什么?这样的新课导入,可使学生们迅速参与到教学中来。

2、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地球仪知识时,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乒乓球,球上有一黑点,要求学生独立或者群策群力想办法说明球上黑点的位置。

新奇、有趣、看似容易实则难,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合作精神。

3、了解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研究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地理学与时俱进,研究技术与方法日新月异。

由于现行教材更新的周期较长,很容易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材的这一弱势。

4、作为类比对象
例如学习“海水盐度及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时,
采用课外实验与课堂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先请学生们思考测定一杯盐水盐度的方法(略)然后将学生们分成两组,一组设计使该杯盐水盐度增加的办法;一组设计使该杯盐水盐度降低的办法(海水结冰可使盐度增加”这组实验可先设计实验步骤,后在实验室进行)通过这样比较简单的化学实验,使学生们对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了深刻的理解。

5、作知识迁移的载体
在学习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后,设计下列探究性问题:利用简单的仪器,如手表、直杆、直尺等,测定学校旗杆所在地的经纬度,请你设计出测算的步骤及计算公式。

这样可做到学以致用。

2、探究性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保证:转换角色,促进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不同,他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等。

这里的指导者不同于过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最终归结到“标准答案”上来,而是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即做到“点到为止”不能大包大揽。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不做“演员”争当“导演”不做“拐杖”要当“路灯”不做“权威”甘当“学生”不做“裁判”退当“观众”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
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探究的气息,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