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气象物候》
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学习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
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心中所想,提自己心中所惑。
教师只是在学生解决不了时,给予适当地补充。
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1)《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2)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学习第三首《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提示: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如: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
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5)背诵这首诗。
4、学习第四首诗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
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提示: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
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5)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那些诗中体现了物候现象?
例如: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认真阅读这组文章,从多面角度多侧面了解有关云识天气、物候和物候学中的物候的知识。
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考察。
(一)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说出课文的说明结构: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
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2、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填表比较各种形态云的特征、所在位置及与之相应的天气情况。
3、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课文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类别、打比方等)
4、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说到天气预报,以前的天气预报,仅仅预报一下明天的天气,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既预报天气,也介绍有关天气、物候方面的知识;既讲究科学性,也注意趣味性,这样,既吸引观众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5、思考•质疑: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你能科学解释吗?
(二)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1、说一说你的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么呢?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1-3节: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
4-5节: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10节: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
11-12节: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总结与讨论:《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相结合的说明方式有什么好处?
二、拓展延伸:
(1)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如: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棉花云,雨快临
⑦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成语示例:风起云涌烟消云散雨后春笋雨过天晴晴天霹雳)
(2)讨论:有了高新技术测天气,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三、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
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思考质疑;
2、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3、运用已学的物候知识,解释下列诗句中的物候现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