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题目与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

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

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今亡.亦死亡:
(2)宜多应.者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
(1)上使外将兵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0.答案:(1)逃亡(逃走)(2)响应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

(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分)
答:
10.C;(2分)
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
用。

”(1分)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
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
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共2分。

解题和分
析文章内容各1分)
2010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加点的字。

(4分)
(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濯
(3)不蔓不枝.枝
(4)陶后鲜.有闻鲜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2.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只谈原
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二)9(1)多(2)洗涤(3)长枝节(4)很少 10(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
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1.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 12.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14分)
【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
(2)然后襄公鼓之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分)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二、(14分)10.(2分)(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
题1分)
11.(3分) 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4分)(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分),理由合理得2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14.(2分)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2010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诗文,完成19~23题。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选自《唐语林》)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22.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4分)
19、C
20、BD
21、(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22、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附录:文言文译文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

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

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

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

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

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

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

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2010年浙江衢州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 徐.喷以烟 (3)鞭.数十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
C.以.丛草为林(把)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分)
三、(9分)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
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务令忠厚(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3)若吾儿坐食好物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有不爱之理
B.驱其残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辍耕之垄上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2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
17.(1)观察(2)慢慢地(3)打(鞭打)
18.A
19.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

(意思符合即可)
20.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

(一)(9分)
21.(1)让、使(2)适合(3)吃
22.D
2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2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2010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甲)
庆历四年春,膳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刺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

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

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

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jiān):细绢。

②仅:将近。

③令:善,美好。

1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 (2)前人之述备矣( ▲ )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4)岁衣缣一匹(▲ )
1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 .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0.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21.《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3分)
17.(1)通“俱”,全、皆(都)(2)详尽(3)轻视.看不起,看轻(4)每年,年年
18.D
19.(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20.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1.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2010年浙江义乌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6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
( )兵徇蕲以东 (2)将军身被.
( )坚执锐 (3)功宜.
( )为王 (4)诸郡县苦.
( )秦吏者 1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18 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三分)(8分)
阅读下面[ 甲 ][ 乙 ]两段文字,完成19∽22题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
钏可易酒,何用剪发○
3也?”何大惊异。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

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


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

○2金钏:金手镯。

○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

○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

○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

○6乃:却。

○7安:妥当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20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22.[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2分)
16 (1)带领(2)通“披”穿着(3)应当(4)被。

所苦
17 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攻入并占领陈县
18 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
19 D
20 C
21 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
22 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2010年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 分)
①以头抢地耳②皆布衣之士也.③长跪而谢之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三)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20 一22 题。

(8 分)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

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

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22 .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17.①撞②平民③道歉
18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9.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三)
20 . D
21 .
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22 .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