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根据平时的训练和学生高考信息反馈,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

为此,我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研究高考试题,认为古诗鉴赏有规律可循,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一、紧扣原诗标题。

诗文标题都是对诗文内容的概括。

从1994年以来,高考古诗文鉴赏都有标题。

《春夜洛城闻笛》(20xx年)、《过香积诗》(20xx年)、《征人怨》(04年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05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06江苏卷)。

从诗歌的标题可以大致分析出所咏内容类别和常见的表现手法。

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咏物诗,是写景抒情诗还是咏史怀古诗,这些都是标题暗示的信息。

如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都是寄情山水,抒发闲适恬静的情怀或书写政治失意的孤寂伤感情怀;表现手法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就是一首写景诗。

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

其内容包括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致等,我们要重视思乡诗和送别诗,这类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

如20xx年高考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词、曲一般有词(曲)牌和题目,但有时可以无标题,只有词牌或曲牌,而词(曲)牌与诗歌内容不一定有联系。

如我们在训练中,有这样一道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在回答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时学生总是往昭君上胡扯,有的甚至怀疑老师所授方法,"怎么跟昭君联系不上的?"殊不知"昭君怨"是词牌名作标题。

二、充分利用注释。

一般来说,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人的有关生平,写作背景,以降低难度,帮助考生理解古诗。

不过,历届高考试题很少有提供注解的。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张伟明《20xx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与现代文阅读考查一样,"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的古诗鉴赏答案不是游离于诗歌之外,任你想像,而是要在诗歌本身寻找答题依据。

如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1)前两句描写音乐很受称道,试作简要评析。

(5分)
(2)有人说此诗意在赞美,也有人说此诗旨在讽刺。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3分)
回答第(2)题此诗旨在讽刺,就必须要借助注解"花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说意在讽刺是就其隐含意味而言,"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音,不当受之;说"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这种享受难于久长。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
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如柳宗元的山水诗大都是寄情山水的同时抒发超然世外,政治失意的孤愤。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称之为"意象’。

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袁行霈)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

如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我们可以抓住"月"、"竹"、"稀星"、"暗飞萤"、"水宿鸟"等意象,揣摩、品味诗人从夜晚到天亮,为国事彻夜无眠,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残照"、"归鸦",寓情于景写出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

是意中之境,境中之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境清新、高远,充满生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意境幽静(悠远)、空灵。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境平淡中见深沉,生机无限。

苏轼的诗词豪迈开阔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他的豪迈中又流露出功业未成的伤感。

辛弃疾诗词中的意境显得慷慨悲凉。

而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则是哀婉缠绵。

柳永诗词的意境则是缠绵情切。

四、把握情感主旨。

古诗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的,只不过有的表达含蓄,有的表达直白,有的表达隐晦,有的表达张扬而已。

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也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本身去领悟与思考了。

任何一首诗,它都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人生
经历和时代变化的形象的反映,我们在分析时,只有较全面了解诗人的经历以及时代的变化,方能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

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等,李白与政治失意,每个人的思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都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从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特点。

即使是不熟悉的作家,也可以借助注解和诗词本身的语言信息来了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体会到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外,如果了解到是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更容易体会到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了一种万象更新的期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

五、咀嚼体味语言。

诗歌是用准确、凝练、生动、概括的语言,借助想像和联想,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感的。

鉴赏语言技巧,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留心比喻、借代、反衬、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

20xx年高考题对"咽"、"冷"这两个诗眼的赏析,考生只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即可:一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二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炼字"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创造的意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三个方面。

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

只是参考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

其实,这两个字的用法,在语文教材中也有例子。

课文《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是我们可能忽略了教材而已。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我们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

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已。

有好多考生总是说"老师,你讲的这些,我都考虑到了的,可就是写下来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语言表达不过关,导致失分,甚是可惜。

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

虽然这种训练虽有"程式化"、"套路化"之嫌,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我们在行文中
要注意表述的严密性,前后照应,不顾此失彼;条理清晰,"有问必答",踩得分点,并做到自圆其说。

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写了哪些景(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等方面回答,大凡结合原诗句分析的,一定要复述(不同于翻译,不需字字落实,只要说出大意)相关语句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20xx、20xx 高考古诗鉴赏题都是借助前人的评论来考查考生的,在一定的圈子中给考生发挥的余地。

20xx年江苏古诗鉴赏题已经改换文本,考查的是元人的诗歌,理解思想感情、鉴赏关键词和表现手法还有一道开放性的理解题,给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张十一旅舍…#8226;榴花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注: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①诗歌是怎样表现石榴花的美丽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②前人评论此诗说:"可怜"一词是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长门怨(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秋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1)诗中"愁"的内涵是什么,试作说明。

(2分)
答:
(2)简要分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具体如何体现。

(2分)
答:
(3)古人评此诗"独照"二字"无理而妙",试作具体说明。

(4分)
答: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歌写出了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分)
(2)诗的首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3分)
(3)"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2分)
(1)A写石榴花的美丽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能照耀人眼,其鲜艳美丽可想而知。

从视觉角度烘托榴花的美丽。

B可惜无车马经过,看到青苔上落着绛英我的心中无限哀伤。

反衬榴花美丽。

(2)同意。

答案要点:"可怜"一词把花与人,景与情联系起来。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2.(1)指宫女独居深宫的孤单寂寞。

(2)虽然春天年年来临,但宫女却不知人间还有春天,眼前总是满目秋意,见其"愁长";四面黄金涂壁,华贵至极,但在主人公看来,总被留尘污满,那么华贵只能让我更添悲愁。

(3)月本无情,清辉遍洒,但在宫女眼中一到寂寂长门,便成独照,可见明月是有意相苦,此说显得"无理",但于此不难看出宫女愁怨之深:月亮到此都成"独照",那么人之孤独不言自明。

不言怨而怨自知,可见用语之妙。

3.(1)首联、颔联描绘了僻远山村幽静的环境,写出了行人日落时分仍在赶路、尚无处投宿的忧惧心理,尾联写出诗人远远看到山村人家的喜悦之情,"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2)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3)表明山村幽静的环境是由于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