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王晓璐所谓破坏性行为是儿童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
该行为给他人和自身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在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中,就经常可见如下场景:玩具摔碎了,书本撕烂了,小草被连根拔起,生物角里的小鸟不易而飞……作为一名刚步入幼教行业的年青教师,面对这些情景,往往会不全面地分析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根源,而是情绪化地处理问题,致使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无法改善,进而影响到孩子今后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发展。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可分为动机、进行和后果,在一年来的工作学习中,我发现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为有意性和无意性二类,这说明有时即使这些行为的后果是具有破坏性,但究其心理动机和行为进行,则不尽然。
因此成人更需要理智分析、正确的对待。
一、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一)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
孩子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自制力差等而造成的危害集体或他人的行为,称为“无意性破坏行为”,经观察研究,这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及喜好尝试。
大部分家长经常反映孩子常会把录音机、小闹钟等会发出声音的东西拆开,想知道个为什么;有的想帮妈妈洗衣服,却使得浴室汪洋一片……在成人眼里孩子这是“好心办坏事”,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正是一种求知欲、独
立性的表现。
4—5岁的孩子,正是独立性、自主性迅速发展的时候,步入“以自我为中心”阶段的幼儿总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自主的活动,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喜欢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在此阶段如缺乏适当引导不免造成一些无意性破坏。
2、缺乏经验,认知有限。
冬天到了,孩子怕小金鱼在冰凉的水里冻坏身体,就兴致勃勃地把金鱼缸搬到外面去晒太阳,还把小鱼从缸里捞了出来放在阳台上,让它暖和暖和;班里一个叫立立的小男孩把刚装修好的新房墙面当作画板,画上红圈圈、黑道道,弄得父母大发雷霆。
这种事例无不说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极为有限且缺乏生活经验,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常常会惹事生非,甚至弄坏物品,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是与非,导致产生了破坏性行为。
这些无意破坏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比比皆是,做为成人应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索这些行为是否出自幼儿的初衷,是否源于真正的破坏性动机。
诚然他们的行为正是源自对丰富多彩世界的好奇,对新生事物的探索,那么做为教育者对学前儿童的无意性破坏行为应持何种态度呢?
(二)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的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
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
”我认为要发展儿童智能,就要舍得让儿童动手探索,并且宽容他们的“破坏”行为。
尽量做到冷静的面对,耐心地引导,从孩子“消极”的行为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对孩子的无意性破坏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及积极的引导,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与判断:是破坏,是探索,还是其它?做到不
为主观情绪所支配,能冷静、正确地处理事件。
以下简要总结两点我的心得体会:
1、首先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年幼孩子的无意性破坏行为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在宽容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应指出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让孩子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同时还应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教给正确的做法。
如:在金鱼事件中,我就利用这个例子给幼儿上了一堂生动的常识课,告诉儿童鱼类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引导孩子思考怎样才能让小金鱼真正地暖和;又如在立立事件中,如果我是家长,我会力克自己的惊恐,拿来画纸,拉着立立一起坐下来面对面地说:“真对不起是妈妈不对,没有帮你准备好画纸,但你应该知道,图画应当画在画纸上,画到墙壁上墙壁多难受呀!”同时与立立尽可能的多交流,鼓励他的作画兴趣。
这样既及时地控制了立立对墙壁的再损坏,教育他要爱惜物品,又保护了孩子的智火花,肯定了他的创造行为。
如果像他父母那样以粗暴的训斥打骂方式简单加以压制,则扼杀了幼儿创造性的萌芽,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次,我把备课本随手放在桌子上,结果被班里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撕成了他喜欢的小纸条,当时可真是按捺不住,火上心头,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小男孩,小男孩吓得哭了起来,委屈地说他只是想拿纸做娃娃家中的面条。
看着他满是泪水的脸,我突然明白孩子的行为正是无意性破坏行为的表现。
事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孩子动手撕纸片,说明他在思考、探索,作为教师我为什么不给他提供一些类似的材料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创造呢?于是在工作中我逐渐开设了科学角、手工区等区域活动为儿童提供一些玩具汽车、闹钟
等物品,从这以后,区角活动时,经常可见一群孩子围着动手操作,有时还一起研究呢!
所以教师应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尽量减少学前儿童无意性破坏行为的发生。
孩子年幼,是在成人提供的环境中活动的,教师应净化孩子周围的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给予足够的活动空间;提供完全、牢固的玩具;满足儿童活动的需要,培养广泛的兴趣。
二、学前儿童有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一)学前儿童有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
有意破坏性行为是带有动机的主观性的破坏,包括干扰别的儿童的活动,这通常是与其它问题行为相联系的,也可能是由于情感上的困扰或焦虑引起的情绪发泄性的破坏的各类方式。
1、任性爱发脾气。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长和其它亲属对孩子百般宠爱,使孩子幼小的心理产生一种优越感和不管束性,什么事都要按自己的思想办,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到幼儿园不听老师的,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和唯我性,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以摔东西等破坏性行为要胁家长,达到目的。
2、报复性心理破坏。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尚不稳定,有的孩子受到情绪压抑后易反弹形成较激烈的外部表现。
例如:本班曾有一个幼儿被小朋友取笑胆小,自己又缺乏辨解反驳的能力,就把别人搭好的玩具统统推倒了以达到报复的目的。
可见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弱,通常以这种破坏性行为来渲泄情绪。
3、吸引成人注意力。
有些儿童经常为了想引起老师及家长的注意,做出一些破坏性的举动。
如故意打扰其它儿童的正常活动;故意在课堂上发出怪声,以此来吸引成人的注意;还有的儿童则以搞破坏会受到家长及教师的批评,获得受关注的心理满足。
据我观察上述有意破坏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屡见不鲜,尤其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发脾气时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接近100%,这与学前儿童情绪外露,控制能力弱的年龄特点是紧密相联系的。
(二)学前儿童有意破坏性行为的对策
从实践中得出对于幼儿的有意破坏性行为,教师予以耐心说服最有效果。
通过交流使孩子慢慢懂得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来抵制主观的动力,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并非枯燥的说教,切忌在孩子一旦发生破坏性行为马上批评他们,迟缓一会儿,考虑周全一些后再开口不迟,这比马上作出反应要难,但更有效。
我深刻感受到对待有意破坏性行为要对症下药,理智分析、正确教育。
1、建立亲和的师生关系及亲子关系。
成人要学会耐心倾听幼儿的感受,共同分析有意破坏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有的儿童是为了引起成人注意而搞一些破坏,教师就应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更要合理兑现自己的诺言,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亲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很利于教师处理学前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
作为家长就应该抽取时间多陪陪孩子,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亲密的亲子关系更能帮助儿童克服有意破坏性行为,能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2、合理引导情绪渲泄
情绪渲泄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怎样正确引导合理的情绪渲泄方式?例如:我在处理任性爱发脾气的孩子时,常用的方式是采取冷处理方式,不予理睬、不妥协让步,造成负面强化的作用。
给儿童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增强他们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和解决能力。
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情绪渲泄区角,如设置一些沙袋让儿童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类做法在日本、韩国等地较为提倡,以培养儿童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我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三、对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教育措施的思考
一年来,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如何对此行为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则是对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
除了上述针对无意破坏性行为及有意破坏性行为采取的合理措施。
我还提出了对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思考。
首先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期重要的启蒙人,对于儿童来说成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健康教育;此外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形成教育思想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常有少部分家长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抱以不闻不问,视之不见的态度,这样一来严重与学校教育相违背,使儿童达不到完整克服破坏性行为等问题,因此教育思想的统一性也是幼儿破坏性行为教育措施的关键之一。
最后根据家长对处理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及其它心理行为的经验,建议幼儿园可以定期开设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使双方都能交流对学前儿童心理行为教育措施及相关经验。
在撰写这篇经验总结的同时我越来越感受到幼儿期是孩子们个性形成的关键时刻,怎样合理进行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面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教师要理智冷静的分析原因,有效合理采取教育措施,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一教育的大好时机,孩子们将会更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教育手册》郑雪
《正确对待孩子的无意过失》高云《幼儿教育》98.5
《不要熄灭幼儿的智慧火花》樊遵贤《幼儿教育》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