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教学课件_阿房宫赋(第2课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鼎 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 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从夏商周到秦汉,鼎一直是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为有盖的和无盖 的两种。现存于世比较著名的有后母戊鼎、子龙鼎等。
(4) 锱铢 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 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 心有什么作用?
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 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先展现广阔高峻之全貌,进而细 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 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大力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 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观点一:暴政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它 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积怨太深,久而久之 就一定会爆发起义。
观点二:农民起义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是缘于陈涉、吴广起义, 继而崛起的项羽、刘邦等起义队伍成为灭秦的主力军,农民起义军的正 义壮举最终使秦灭亡。
观点三: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的必然,新 的王朝取代没落的旧王朝亦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分 崩离析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 的进步意义,但秦始皇后期一味享乐,秦二世也无心理政,百姓苦不堪 言,这就注定了要有一个新的王朝壮大崛起,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准确地讲是综合因素的作用,是历史 前进的必然趋势。
5.请从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这几个方面分析本文的 写作特点。
① 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周密。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 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烘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 那么唐朝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真可谓“笔所未到 气已吞”!
知识梳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要字音
阿( )房宫 骊( )山
缦( )回
囷( )囷焉 矗( )立 不霁( )何虹
妃嫔( )媵( )嫱( ) 辇( )来于秦
梳晓鬟( ) 杳( )
尽态极妍( )
剽( )掠
鼎铛(
) 架梁之椽(
)
锱( )铢( ) 逦( )迤( )
在庾( )之粟粒
呕( )哑( )
古今异义
古义:天气的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5)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焚椒兰也( “……也”表判断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也”表判断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者……也”表判断 )
(2)被动句
函谷举 ( 语意表被动,“举”,被攻占 )
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 位、时间、范围的限制。C 项,代词,代前面所指内容。D 项,代词,指六国 和秦的灭亡。
3.指出下列句中加色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名词作状语 从北边;向西 )
(2)辇来于秦
( 名词作状语 乘辇车 )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名词活用作动词 出现了云;出现了龙 )
(10)族秦者秦也
族: _________灭__族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色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杳不知其所之也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B. 辍耕之垄上
C.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解析: B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动词,往,到……去。A项,结构助词,不译。
逦迤:连__续__不__断__。__这__里__有__“__到__处__都__是__”__的__意__思__
(7)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 _________谷__仓_____________
(8)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 _________顽__固_____________
(9)戍卒叫,函谷举
举: _________攻__占_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
使负栋之柱 ( 动词,支撑 )
多于在庾之粟粒 ( 名词,谷仓 )
不霁何虹 ( 动词,雨后初晴
)
摽掠其人 ( 动词,抢劫、掠夺 )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占 )
秦人不暇自哀 ( 名词,空闲 )
(1)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
骊山北构而西折 (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 )
(10) 六王毕,四海一 ( 数词活用作动词 统一 )
4.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而气候不齐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弃掷逦迤
D.韩魏之经营
解析: C 项:掷,古今义都是“扔,投”。 A 项:气候,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个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 括性的气象情况。 B 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D 项,经营,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 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多,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 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 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本文作者认为秦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你怎么看待历 史上秦的灭亡?
② 表达方式上,描写与议论大量采用铺排手法。
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但是,无论是描写还是 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气势夺人。描写中铺排的句 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句子,如第3 段。
③ 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 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 如“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增加其感染力。有的句子兼 用排比、夸张手法,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具有极 强的感染力。
(5)状语后置句
多于南亩之农夫 ( 正常语序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
(6)固定句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意为“为什么、怎么”)
文化知识
(1)四海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 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2)妃嫔媵嫱 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宫廷女官, 帝王侍妾。媵,陪嫁的人。嫱,宫廷女官名,实即帝王侍妾。
骊山北构而西折 ( 连词,表承接,不译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连词,表转折,却 )
焉
盘盘焉,囷囷焉( 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 且焉置土石 ( 疑问代词,哪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从这里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疑问代词,怎么 )
可怜焦土
气候不齐
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爱 之
一词多义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动词,喜爱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动词,爱护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动词,吝惜 )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 结构助词,的 )
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动词,灭族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名词,类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名词,家族 )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六王毕,四海一 ( 动词,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动词,建造 )
直走咸阳 ( 动词,通达 )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量词,座,所 )
石:(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石头 )
块:(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土块 )
砾:(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石子
)
可怜焦土( 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 ) 族秦者秦也 ( 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
(2)动词的活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动词用作名词,收藏、聚敛的金玉珍宝等物 )
未云何龙(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
不霁何虹(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 )
辇来于秦 (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
廊腰缦回 ( 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一样 )
朝歌夜弦
朝、夜:(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
歌、弦:(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 )
(4)朝歌夜弦
(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吟唱;弹奏 )
(5)族秦者秦也
( 名词活用作动词 灭族 )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意动用法 以……为鉴 )
(7)后人哀之而不鉴 ( 为动用法 为……哀叹
)
(8)燕赵之收藏
( 动词活用作名词 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变成焦土 )
④ 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使用了 大量单句散行,增强了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 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了阿房宫的建造背景及规模,接 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占地面积和依山傍水的走势。这样, 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③ “歌台暖响”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歌舞之盛,与下段点 出歌舞者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相照应,可见秦王朝“不爱 六国之人”。
2.文章第 2 段是如何铺叙秦宫人梳妆这件事的?请从内容、修 辞、句式等角度进行研读。
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铺叙:照镜、梳头、洗脸、熏香。
② 采用倒置式的暗喻,比如用璀璨晶亮的明星比喻宫女们打开的 妆镜,并将喻体放在前面,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 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深刻。用四句排比的判断句式和夸张的 手法,极力渲染宫中美女之多,生活之奢靡。铺排描写,具有震撼人心 的感染力,也显示了赋“铺采摛文”的特色。
(3)省略句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卧”“行”后省略介词“于” )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摽掠”后省略介词“于” )
谁得而族灭也 ( “灭”后省略宾语“之”,代秦朝 )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 “见”后省略宾语“之”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后省略主语“阿房宫”)
(4)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 ( 正常语序应为“秦人不暇哀自” )
阿房宫赋
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
1.有评论说, 《阿房宫赋》“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便伏有不 爱六国之人意在”。请以第 1 段为例,探究文章是如何设伏的。
① “蜀山兀,阿房出”,蜀山不剩一木而阿房始出,可以想象从 木材的砍伐、加工、运送到建成阿房宫,榨取了“六国之人”多少血汗。
② 写阿房宫占地广,建筑雄伟,用“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表达对建筑物的惊叹,不是羡慕其奢华,而是暗叹秦始皇的骄奢。
(2)直走咸阳
走:_________通__达___________
(3)廊腰缦回
回:_________曲__折___________
(4)盘盘焉,囷囷焉 囷囷:___曲__折__回__旋__的__样__子_____
(5)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________美__丽____________
(6)弃掷逦迤
杳不知其所之也 ( 动词,到……去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代词,它,指代秦灭亡的事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士大夫之族 (
指示代词,这
)
一 使 而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统一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形容词,专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 副词,一旦 )
使负栋之柱 ( 动词,让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连词,假使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动词,派遣 )
(5) 九土 九州。传说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分别为冀 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成为中国 的别称。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蜀山兀,阿房出 兀:_光__秃__。__句__中__形__容__山__上__树__木__已__被__砍__伐__殆__尽__
(4) 锱铢 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 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 心有什么作用?
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 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先展现广阔高峻之全貌,进而细 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 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大力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 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观点一:暴政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它 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积怨太深,久而久之 就一定会爆发起义。
观点二:农民起义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是缘于陈涉、吴广起义, 继而崛起的项羽、刘邦等起义队伍成为灭秦的主力军,农民起义军的正 义壮举最终使秦灭亡。
观点三: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的必然,新 的王朝取代没落的旧王朝亦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分 崩离析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 的进步意义,但秦始皇后期一味享乐,秦二世也无心理政,百姓苦不堪 言,这就注定了要有一个新的王朝壮大崛起,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准确地讲是综合因素的作用,是历史 前进的必然趋势。
5.请从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这几个方面分析本文的 写作特点。
① 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周密。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 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烘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 那么唐朝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真可谓“笔所未到 气已吞”!
知识梳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要字音
阿( )房宫 骊( )山
缦( )回
囷( )囷焉 矗( )立 不霁( )何虹
妃嫔( )媵( )嫱( ) 辇( )来于秦
梳晓鬟( ) 杳( )
尽态极妍( )
剽( )掠
鼎铛(
) 架梁之椽(
)
锱( )铢( ) 逦( )迤( )
在庾( )之粟粒
呕( )哑( )
古今异义
古义:天气的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5)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焚椒兰也( “……也”表判断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也”表判断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者……也”表判断 )
(2)被动句
函谷举 ( 语意表被动,“举”,被攻占 )
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 位、时间、范围的限制。C 项,代词,代前面所指内容。D 项,代词,指六国 和秦的灭亡。
3.指出下列句中加色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名词作状语 从北边;向西 )
(2)辇来于秦
( 名词作状语 乘辇车 )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名词活用作动词 出现了云;出现了龙 )
(10)族秦者秦也
族: _________灭__族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色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杳不知其所之也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B. 辍耕之垄上
C.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解析: B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动词,往,到……去。A项,结构助词,不译。
逦迤:连__续__不__断__。__这__里__有__“__到__处__都__是__”__的__意__思__
(7)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 _________谷__仓_____________
(8)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 _________顽__固_____________
(9)戍卒叫,函谷举
举: _________攻__占_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
使负栋之柱 ( 动词,支撑 )
多于在庾之粟粒 ( 名词,谷仓 )
不霁何虹 ( 动词,雨后初晴
)
摽掠其人 ( 动词,抢劫、掠夺 )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占 )
秦人不暇自哀 ( 名词,空闲 )
(1)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
骊山北构而西折 (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 )
(10) 六王毕,四海一 ( 数词活用作动词 统一 )
4.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而气候不齐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弃掷逦迤
D.韩魏之经营
解析: C 项:掷,古今义都是“扔,投”。 A 项:气候,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个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 括性的气象情况。 B 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D 项,经营,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 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多,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 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 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本文作者认为秦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你怎么看待历 史上秦的灭亡?
② 表达方式上,描写与议论大量采用铺排手法。
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但是,无论是描写还是 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气势夺人。描写中铺排的句 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句子,如第3 段。
③ 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 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 如“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增加其感染力。有的句子兼 用排比、夸张手法,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具有极 强的感染力。
(5)状语后置句
多于南亩之农夫 ( 正常语序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
(6)固定句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意为“为什么、怎么”)
文化知识
(1)四海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 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2)妃嫔媵嫱 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宫廷女官, 帝王侍妾。媵,陪嫁的人。嫱,宫廷女官名,实即帝王侍妾。
骊山北构而西折 ( 连词,表承接,不译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连词,表转折,却 )
焉
盘盘焉,囷囷焉( 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 且焉置土石 ( 疑问代词,哪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从这里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疑问代词,怎么 )
可怜焦土
气候不齐
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爱 之
一词多义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动词,喜爱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动词,爱护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动词,吝惜 )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 结构助词,的 )
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动词,灭族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名词,类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名词,家族 )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六王毕,四海一 ( 动词,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动词,建造 )
直走咸阳 ( 动词,通达 )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量词,座,所 )
石:(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石头 )
块:(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土块 )
砾:(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石子
)
可怜焦土( 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 ) 族秦者秦也 ( 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
(2)动词的活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动词用作名词,收藏、聚敛的金玉珍宝等物 )
未云何龙(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
不霁何虹(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 )
辇来于秦 (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
廊腰缦回 ( 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一样 )
朝歌夜弦
朝、夜:(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
歌、弦:(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 )
(4)朝歌夜弦
(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吟唱;弹奏 )
(5)族秦者秦也
( 名词活用作动词 灭族 )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意动用法 以……为鉴 )
(7)后人哀之而不鉴 ( 为动用法 为……哀叹
)
(8)燕赵之收藏
( 动词活用作名词 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变成焦土 )
④ 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使用了 大量单句散行,增强了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 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了阿房宫的建造背景及规模,接 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占地面积和依山傍水的走势。这样, 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③ “歌台暖响”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歌舞之盛,与下段点 出歌舞者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相照应,可见秦王朝“不爱 六国之人”。
2.文章第 2 段是如何铺叙秦宫人梳妆这件事的?请从内容、修 辞、句式等角度进行研读。
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铺叙:照镜、梳头、洗脸、熏香。
② 采用倒置式的暗喻,比如用璀璨晶亮的明星比喻宫女们打开的 妆镜,并将喻体放在前面,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 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深刻。用四句排比的判断句式和夸张的 手法,极力渲染宫中美女之多,生活之奢靡。铺排描写,具有震撼人心 的感染力,也显示了赋“铺采摛文”的特色。
(3)省略句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卧”“行”后省略介词“于” )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摽掠”后省略介词“于” )
谁得而族灭也 ( “灭”后省略宾语“之”,代秦朝 )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 “见”后省略宾语“之”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后省略主语“阿房宫”)
(4)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 ( 正常语序应为“秦人不暇哀自” )
阿房宫赋
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
1.有评论说, 《阿房宫赋》“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便伏有不 爱六国之人意在”。请以第 1 段为例,探究文章是如何设伏的。
① “蜀山兀,阿房出”,蜀山不剩一木而阿房始出,可以想象从 木材的砍伐、加工、运送到建成阿房宫,榨取了“六国之人”多少血汗。
② 写阿房宫占地广,建筑雄伟,用“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表达对建筑物的惊叹,不是羡慕其奢华,而是暗叹秦始皇的骄奢。
(2)直走咸阳
走:_________通__达___________
(3)廊腰缦回
回:_________曲__折___________
(4)盘盘焉,囷囷焉 囷囷:___曲__折__回__旋__的__样__子_____
(5)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________美__丽____________
(6)弃掷逦迤
杳不知其所之也 ( 动词,到……去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代词,它,指代秦灭亡的事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士大夫之族 (
指示代词,这
)
一 使 而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统一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形容词,专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 副词,一旦 )
使负栋之柱 ( 动词,让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连词,假使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动词,派遣 )
(5) 九土 九州。传说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分别为冀 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成为中国 的别称。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蜀山兀,阿房出 兀:_光__秃__。__句__中__形__容__山__上__树__木__已__被__砍__伐__殆__尽__